朱进忠: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进忠 ⊙ 编辑/王超
导读:朱进忠老先生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地方,就是他医案中反复提到的“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治疗胰腺炎、胆囊炎等用清热寒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久治不愈甚至病情加重,这提醒我们临床时切勿想当然。朱先生辨别寒实积滞之胁腹疼痛的主要依据是“脉弦紧”,供各位参考~
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
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
—、胃脘痛
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
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
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二十多天,发作时自感逆气上冲,痛彻右肩,恶心呕吐,并曾吐蛔虫一条。某院诊为胆道蛔虫症。先予乌梅汤、驱蛔汤等十几剂疼痛不减。
诊时,查其舌苔薄白,腹部柔软,但右胁下按之疼痛,脉弦紧。综其脉证,诊为寒邪凝结,为拟温散导滞,大黄附子汤加减:
大黄3克,附子9克,细辛3克。连进两剂,疼痛消失,继进四剂而愈。
三、胁痛
胁痛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者,有热实、寒实之异。胆石症、胆囊炎等,某些医者拘于辨证、辨病相结合之说,不去细究脉象,致使寒者愈寒,疼痛更剧。
病例:李XX,男,57岁。溃疡病胃大部切除五年,胆石症胆囊切除术三年来,胃脘、右胁仍然阵发性绞痛,某院诊为肝胆管结石。近三个多月来,疼痛更加严重,几乎每天发作1~2次,每次持续5~6小时,前医反复应用西药和中药胆道排石汤、清胆泻火汤、加味一贯煎等不但无效,反而更加严重。
查其疼痛甚于右侧,发作时不能吃饭,停止后饮食正常,大便3~4天一次,小便微黄,腹微满,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表里俱急之证,急予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
昼夜兼进两剂,疼痛大减,继服7剂疼痛停止,但服至13剂时,突然又剧痛8个多小时,并泄泻6次,便色黄稀有粘液及小的硬块,其后疼痛骤然消失,又服大建中汤三剂以温中散寒,追访一年,疼痛未发。
病例:苏xx,男,58岁。右上腹疼痛,时轻时重,胃脘满胀,食欲不振半年多,某院诊为胆囊炎,住院治疗三个多月,症状不见好转,后又转请某医治疗,前后服用加减大柴胡汤等50多剂,不但疼痛不减,反而发生频繁的呃逆,舌苔白,脉弦紧。余思其脉系寒证,当以温中导滞以除其实。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
服药三剂诸证俱减,续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体会
1、大黄附子汤为温中散寒导滞的有效方剂,凡见脉弦紧之胁痛、胃脘痛之寒实证,均可用之。
2、应用大黄附子汤的关键是寒、实俱见,其中既有急、慢性炎症,又有其他。因此,临证时,绝对不可因其是炎症而误过使用大黄附子汤的良好机会。
3、由于大黄附子汤中的附子能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散寒湿之邪,大黄苦降以通腑,三药合用,苦辛相合,能降能通,故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或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者,用之均效。
【本文摘自山西医药杂志1983年第12卷第6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