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60)与谭元寿先生的一次对话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与谭元寿先生的一次对话
2007年5月15日,我接到谭元寿老师电话。他说他在天津为青年京剧团王立军排《定军山·阳平关》。谭先生是音配像的功臣之一,我在主持音配像日常工作后,他从各个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其间我们也建立起深厚友谊。在我住院做手术以后,谭老师专门给我家打电话问候,令我十分感动。这次又接到谭老师的电话,我十分高兴。
5月17日中午,我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宴请谭老师。利顺德是天津最好的饭店之一。它建于188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外资饭店。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学良、溥仪、蔡锷、梁启超、袁世凯、段祺瑞等均曾在此驻留,美国前总统胡佛年轻时也曾留宿于此。
利顺德因此留下许多历史足迹和众多不同时期的文物。我特地在楼下门前迎候,我请谭先生上电梯,先生说什么也不肯,几经推让,陪同前来的孝曾同志建议用戏曲中的“挽手而行”,才解决了难题。
我把宴请安排在利顺德最好的温莎厅。市委统战部张炳学副部长陪同。陪同谭老师的除其子谭孝曾同志以外,还有其弟子王立军和北京的徐尚斌先生。我们都是老朋友,自然十分高兴。除寒暄之外,又谈起了音配像。谭老师说,音配像工程意义太大了,李主席贡献很大。我完全同意谭老师的意见。我补充说,李主席抓的时机也好。
如果那时不抓,再过10年20年,还能抓起来吗?谭老师说够呛。我说,对。就说谭老师您,1994年时您大体是我现在这个年龄,六十多岁,您为谭鑫培老先生,为余叔岩、谭富英、李少春先生配了几十出戏,大家都说配得好。可是现在您已79岁了,如果现在来配,特别是大戏,恐怕就有实际困难。
谭老师说,对。整出戏不成了。我们也谈到梅葆玖先生,原来他很好地为梅兰芳先生的戏配了像,如果现在再配也有实际困难。我们还谈到,张君秋先生在世时亲自指导弟子张萍、杨淑蕊、董翠娜、赵秀君为其剧目配像,配出的剧目基本达到张先生当年演出的水平。如果不是张先生亲自指导,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场的同志都赞同这样的观点。
这次谈话,说明了李瑞环同志抓音配像工程是多么的富有远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