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肉豆蔻,有哪些功用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肉豆蔻,有哪些功用特点?
很多人都读过杜牧的一首诗,其中一句“豆蔻梢头二月初”,更是将“豆蔻”弄得有点家喻户晓了。
肉豆蔻的名字里也有“豆蔻”二字,但杜牧诗中的豆蔻指的是白豆蔻,两者虽然有点近亲,却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在中药里,肉豆蔻充其量只能算一味小众的中药,但也算历史悠久,最早在《开宝本草》里就有它的记载,还有肉果、玉果、肉豆扣等多个别名。
实际上,肉豆蔻的植物来源为肉豆蔻科、长绿乔木肉豆蔻的成熟干燥种仁,主产于东南亚的印尼、马拉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
从外观上看,肉豆蔻的果实是圆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的,长在2到3.5厘米左右,横径2厘米左右。
我们见到的肉豆蔻,表面大多会有一层石灰粉或滑石粉的白衣。但它本身的表面是灰褐色或淡褐色,质地坚硬,难以破碎。破开后断面有淡棕色与棕色交错的斑纹,有大理石一样的纹理。
肉豆蔻的种仁富含油脂,有浓烈的芳香气味,味香凉而微苦辛,放在口里嚼一会就会溶化。入药的肉豆蔻以个大、坚实、体圆滑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肉豆蔻含有大量的挥发油,主要为右旋茨烯、肉豆蔻酸、肉豆蔻醚等物质。
既然肉豆蔻不太常用,它的使用场景也就不会很广,大致就是固涩和温中两个方面,主要就是用来收敛止泻、健脾理气。
在中医眼里,肉豆蔻性味辛温,能入脾、胃、大肠三经,古方里的肉豆蔻,无非就是为了温中下气,涩肠止泻。
需要注意的是,肉豆蔻含有丰富的油脂,容易引起腹泻,所以它的炮制主要就是去掉油脂。有几种方法:
将其放在火灰里煨,可以去油;
用滑石粉将其炒黄,也能去油;
用黄草纸将肉豆蔻包起来,然后用锤子锤碎,大部分油脂就会被草纸吸走;
去油后的肉豆蔻,一般称之为肉蔻霜,保留了温中固涩之本,去掉了滑肠下利的副作用。
在历代医家手里,肉豆蔻擅长调治虚寒气滞,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以及肠滑不固,积食不化诸症。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用于虚寒冷痢:
如中医眼里的脾胃虚寒,乃至下痢泄泻,大致包括现在所说的一些慢性结肠炎、小肠营养不良等问题。
如果伴有肾阳虚弱者,可以与补骨脂、五味子等配伍,如四神丸;
如果偏于脾阳虚弱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大枣配伍;
如果脾肾两虚者,真人养脏汤就含有肉豆蔻。
2、 健胃:
肉豆蔻对由脾胃虚寒引起的食欲不振、鼓肠腹胀、肠鸣腹痛者,都是比较适宜的。
同时,肉豆蔻还能止呕,古代儿医常将其用于小儿伤食所致的吐乳和消化不良,一般与香附、神曲、麦芽、砂仁、陈皮等配伍。
需要注意的是,肉豆蔻性味辛温,所以实热暴泻,肠中郁热者,肉豆蔻都是不宜用的。
1、过去,市面上有一种带有种皮的玉果,称“长壳玉果”,种皮硬脆,褐色,内种仁椭圆形,棕色,香气弱,辛辣,虽然也有肉豆蔻的功用,但质量较差。
2、肉豆蔻还是一种厨房佐料,其辛香的气味,适合开胃除腥,但只适少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