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维脉论治妇科病证 韩冰

第五章 从维脉论治妇科病证

维脉是奇经八脉中具有维系人体阴阳功能的经脉,生理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但不参与气血循环流注。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与督脉会合于颈后的风府、哑门穴处,联络各阳经归于督脉。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会合,继而上行,经胸部至颈部,与任脉会于颈部的天突、廉泉穴处,联络各阴经归于任脉。若维脉功能失常,则阴阳失衡,出现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征象,如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等病;维脉与足三阴经交会,湿邪于经脉间流转,湿入维脉,致带下过多、阴痒、阴疮等病;寒入维脉,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致产后身痛、产后腹痛等病。因此,维脉论治立调和维脉法、化湿通维法、通维止痛法为主要治疗大法。

第一节 化湿通维法

化湿通维法是通过健脾祛湿使维脉通畅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治疗湿滞维脉导致的带下过多、阴疮、阴痒等病证。

三、用药经验

韩冰教授认为,湿入维脉所致疾病的治疗,当化湿通维,治疗应内外兼顾,在全身用药的同时,重视局部治疗,配合中药熏洗、熏蒸等。内服汤药当重用黄芪、白术、川芎、牛膝等入维脉且扶助正气之药,以玉屏风散为主方益气兼健脾,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气健则湿邪去。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防风、白芍、黄柏、茯苓、薏苡仁、山药、甘草等。方中黄芪、白芍调阳维,黄芪既具补督护维之功,又有升阳温养,振奋阳气之力;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薏苡仁健脾渗湿;山药、白术补养脾胃,顾护充任。外用熏蒸、熏洗药当以燥湿止痒入维脉药为主,如黄柏、苦参、地肤子、蒲公英、石榴皮等。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沥,宜服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杂疮毒门》曰:“一妇人肝经风湿下流阴器,浮肿痒甚,致抓出血不痛。以消风散如苦参、胆草、泽泻、木通、山栀,外以蛇床子汤熏洗,搽擦银杏散,十余日痒止肿消而愈。”《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曰:“阴中痒,亦是肝家湿热,泻肝汤妙。”

五、现代研究

湿入维脉类疾病多与女性内生殖器炎症,如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前庭大腺感染等有关。韩冰教授运用中医理论,采用内服中药配合熏洗,局部熏洗不会引起女性阴道菌群紊乱,同时配合益气扶正中药,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复发率。该法治疗带下过多有效率达98.3%,治疗阴痒有效率达90.2%,治疗非急性期阴肿有效率达76.2%,使患者免于手术治疗。加用引经药物,阳维脉的引经药物主要有白芍、桂枝、黄芪;阴维脉的引经药物多为龟甲、鳖甲、山萸肉、五味子等。

六、验案举隅

第二节 调和维脉法

调和维脉法是运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补肾养血使维脉阴阳调和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维脉阴阳失调所致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等病证。

三、用药经验

韩冰教授立足阴阳二维失调论治经行情志异常与经断前后诸证。韩冰教授以小柴胡汤为底方,治以调和二维,宁心安神,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调和营卫、调和阳维常用药物如柴胡、黄芪、桂枝、青蒿、半夏、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等。方中柴胡、黄芪、白芍、半夏调阳维;黄芪升阳温养,振奋阳气,补督护维;青蒿清透虚热。若心神不宁者,加磁石、龙骨、牡蛎、生铁落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若兼口苦,舌苔厚腻者,加黄芩、半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等。营卫失和,维脉失调所致经断前后诸证之汗出等,以益卫固表的玉屏风散为主方,随症加减常用配伍药物如柴胡、桂枝、青蒿、黄芩,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等。

第三节 通维止痛法

通维止痛法是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使维脉通畅,通则不痛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寒凝、血瘀、气滞所致维脉不通导致的病证,如产后身痛、产后腹痛等。

三、用药经验

瘀阻维脉所致的疼痛疾病,当下瘀血,以生化汤及身痛逐瘀汤为主方,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补虚化瘀,寓功于补,化瘀生新,血行通畅,则痛症自除。因瘀血阻滞维脉,仅生化汤及身痛逐瘀汤难通维脉之瘀阻,欲通维脉,则当加用入维脉药黄芪、白术,使正气充盛,则寒邪难侵。韩冰教授以四物汤为底方,药以当归、川芎、熟地黄、金铃子、延胡索调阴维,白芍调阳维。对于阴维失调者,常选用滋阴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通络止痛常选用川楝子、延胡索、香附、青皮、降香等。另外,还运用龟甲、阿胶等品滋阴养血,补任通维。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熟地黄甘温以滋阴养血;白芍和营养肝;川芎活血行滞。四药配合使补中有通,补而不滞。辅以金铃子、延胡索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若舌苔厚腻者,加吴茱萸、黄连、藿梗;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肝郁明显者,加青皮、陈皮、香附;血虚明显者,加龟甲、阿胶等。小腹冷痛甚者,酌加吴茱萸、小茴香,以增温经散寒之功;若瘀滞甚者,恶露血块较多,加五灵脂、炒蒲黄、延胡索,增强化瘀止痛之功;小腹坠胀,酌加香附、枳壳;伴胸胁胀痛者,加郁金、柴胡疏肝理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