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穷又丧,强烈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在日复一日忙碌的工作当中,不知你是不是会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每天都是匆匆忙忙,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各种事务当中,但是自己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最终却感觉很疲惫。

诚然,大多数人也许都会这样想。很多人现如今过的都是一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清早匆忙出门,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当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忙,甚至很多时候就会忙到晚上十点、十一点。

久而久之,这种固定的、反复进行并且没有新意的生活会让人感到无趣,甚至是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

我们假如将视角放大,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人生是这样的——努力工作挣钱→消费→继续努力挣钱→再消费……

如此循环往复,就好像这一切都是早就已经注定了的,人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来进行一种“履行”。

知名科幻电影《土拨鼠之日》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主人公菲尔遭遇了某种“魔咒”,永远都被“限制”在了某一天当中。

早上他会在醒来之后无数次穿过一条路,无数次的“偶遇”一位老朋友,之后因为意外掉入水坑当中,之后走到广场上,远离的一群人打招呼。一天一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永远没有任何改变。

一开始,菲尔内心还是很开心的,甚至是十分的兴奋,他会趁人不注意,悄悄地将银行中的钱财偷走。但是渐渐地,菲尔放弃了这种行为,因为这种生活丝毫没有任何乐趣,他的人生变得一片灰暗,一度想要放弃。

但是渐渐地,他发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需要去思考的,他开始读书、学习音乐、学习各种知识,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去对身边的人好。

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菲尔终于认识到人生的乐趣,就像是亲自去建造一座高楼那样,艰难,但是有成就感。然而如果仔细想想,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不就正像是现如今的我们吗?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却好像每天都过得一模一样。

“丧文化”的原因——习得性无助

年轻人当中最近会流行一种“丧文化”,比较典型的有所谓“人间不值得”,出自年轻的八零后脱口秀演员李诞。

关于这些观念与想法,在心理学角度看来,其实都是由于一种概念,那就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一种由日复一日的学习而形成的、对于生活无奈和消极的状态。事实上,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者马丁·塞利格曼提出。

马丁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条狗关在笼子当中,并且对其进行一定的点击,使其有所反应。一开始的笼子是密闭的,狗在多次尝试逃离未果之后选择了承受这种点击。

在这之后,马丁打开了笼子的门,此时实验小组的人发现,即使是笼子门被打开,狗也不会再选择逃离了,因为它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也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会像实验当中那样,始终处于这种消极、迷茫的所谓“丧”的状态之中。

很多时候,面对日复一日难以逃离的生活,我们不会选择暂时从生活当中逃离出去,进行一次旅行,让自己暂时告别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

这就是因为在每天的重复当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助的生活。

很多年轻人会在大学毕业之后,浑浑噩噩地进入一家公司,每天进行自己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他们没有心思去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因为没有时间与精力容许他们这样做;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旅行,因为工作实在太忙碌。

最终数年之后,除了劳累的身体、日渐发福的体型以及消磨殆尽的梦想,他们什么都无法得到。

对于个体“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

这里指的是一种“想要为了更加有意义的未来放弃眼前事物”的选择心理,属于个体的自我控制。这个概念在1960年左右被沃特·米切尔(Walter Mischel)提出。

研究人员认为,延迟满足能力越是出众,那么这些人就越不容易被眼前手头的工作所困扰,进而更容易取得成功。所以当你在生活当中感到“丧”时,不妨尝试一下从这方面提升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