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二十七-琉璃01」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有所谓的好看不好看,但是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根是很关键的。
继续分享……
第二十七章 琉璃
琉璃是中国古代较为尊贵的建筑材料,一般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琉璃是印度梵文的汉语音译节略,是一种建筑工艺品,在中国古代时常与玻璃一词互用。中国在汉代时已普遍制造琉璃器了,六朝时已将琉璃器应用于建筑上,至宋代时,琉璃的生产技术就非常成熟了。所谓“琉璃”,实际上是一种陶器,它与一般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在陶胎上浇有琉璃釉。琉璃在宋代时,主要由黄丹、洛河石和铜合制而成,而黄丹、洛河石、铜等就是琉璃釉的原料。随着不断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琉璃的釉色及品种都有所增加,除黄、绿、蓝外,还出现了翡翠绿、孔雀蓝、娇黄、紫晶等其他众多色彩。此外,琉璃的烧制技术也更高。琉璃制品主要有琉璃瓦和一些室内外装饰构件,可用于牌坊、照壁、屋顶等处,或作为实用,或作装饰,或两者皆有。
琉璃板瓦
琉璃板瓦就是在板瓦上挂上琉璃釉。板瓦上挂琉璃釉,并非是瓦面全部挂满,而只是挂瓦的一部分。 包括:铺设屋顶时板瓦朝上的一面,即凹面,以及前后两个弧形的断面。这样可以节省琉璃釉,又能达到用琉璃美化屋面和利用琉璃防水的目的。板瓦原本可以用在普通民宅上,但上了琉璃釉的板瓦则等级变高,就不能用在一般民宅建筑中了。
琉璃筒瓦
琉璃筒瓦是琉璃瓦的一种,就是瓦件表面挂有琉璃釉的简瓦。我国古代规定一般民宅不得用筒瓦,筒瓦只能用于皇家的宫殿或是寺庙殿堂等处。可见筒瓦是瓦中等级较高者,而上了琉璃釉的筒瓦,其等级就更高了,更非一般民宅可以使用。因此,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琉璃筒瓦建筑都是皇家或寺庙建筑。
琉璃瓦
琉璃瓦就是在坯胎瓦上挂上琉璃釉,然后烧制成的瓦件。琉璃瓦与普通瓦的区别并不在其形状的大小上,而主要在于瓦上的琉璃釉。琉璃瓦的重量大于一般的布瓦,但是它不吸水,所以虽然本身对于屋顶的压力大一些,但下雨后不会像普通布瓦一样因吸水而变沉,所以没有布瓦吸水后增加建筑荷载的情况,也不会像布瓦一样容易漏雨,这对建筑的稳定性来说更有保障。同时,琉璃瓦面因为上釉变得十分光洁,可以加速雨后的排水,并且光洁的表面也比较美观。随着不断的发展,琉璃瓦的形象制作越来越美观,其装饰性便逐渐被提升。
琉璃勾头
琉璃勾头就是表面挂有琉璃釉的勾头。在明清之前称为“琉璃瓦当”。明清时期的琉璃勾头色彩丰富,有黃、绿、蓝、青、白、黑,还有桃红等,色泽美观。明清时期琉璃勾头的最大特点是:勾头纹样基本都是“龙”,只是龙纹的具体形象有不同的变化。
琉璃瓦当
琉璃瓦当自然就是在瓦当表面挂上琉璃釉。据记载,琉璃瓦当出现于隋唐时期。隋唐时的琉璃瓦当以绿色釉居多,另有部分蓝色釉;瓦当前端纹样以莲花纹和饕餮纹为主。宋代琉璃瓦当以黄色为主,纹样以花瓣、花的组合图案和朱雀纹较常见。
琉璃滴水
琉璃滴水就是挂上琉璃釉的滴水。明清琉璃滴水下垂部分多为如意形,如意形的表面雕有各式花纹图案,图案以龙纹为主,与勾头纹样相互呼应。其表面的琉璃釉主要挂在下垂部分的正面和后部的瓦身的上面,也就是和琉璃板瓦一样,尽量将琉璃釉挂在可视部位。
花边琉璃滴水
花边琉璃滴水也可以称为“花边琉璃瓦”。花边琉璃滴水与一般的琉璃滴水所设位置和作用一样,只是下垂部分的形状不是如意形,而是接近于梯形。梯形表面雕刻花纹、挂琉璃釉。花边琉璃滴水实际上是琉璃滴水的早期形态,在宋、元建筑中较为常见。
抹角琉璃滴水
抹角琉璃滴水也是琉璃滴水中的一种,它用在歇山、悬山、硬山等建筑屋面的正脊两端,具体位置在正脊两端的正吻的下面,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封护两山面的博风板。抹角琉璃滴水的形状看起来和如意琉璃滴水差不多,实际上它是将如意琉璃滴水抹去一角,其下垂的如意部分有一边就成了直线。使用时是将两块这样的抹角滴水的抹角边对接,一起设置,安置好以后,其后部有一个缺口是安装吻座的桩所用。
琉璃钉帽
钉帽是盖在防滑用的瓦钉上,避免瓦钉被雨水等侵蚀的防腐构件,一般用在屋檐檐头和屋面每面坡的中部。钉帽形状就像一个鼓起的小馒头,外形圆润可爱,既是功能构件,也是一种不错的装饰件。钉帽的外表面满挂琉璃釉,所以称为“琉璃钉帽'。
琉璃耳子瓦
耳子瓦是一种续瓦,它是安放在排山滴水后端的瓦件,主要作用是封护板瓦垄的后端,防止雨水的侵蚀,同时可以延长板瓦瓦垄。耳子瓦的断面形状与板瓦相差无几,只是在长度上为板瓦的一半。耳子瓦的琉璃釉挂在瓦的仰面的前半部。
琉璃正当沟
正当沟是安放在建筑屋脊前后两坡、博脊或围脊脊根处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水。正当沟的断面呈曲尺形,而从正面看有一个下垂的小舌,小舌的厚度约在1 ~ 2cm。瓦背满挂琉璃釉。明代时舌片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减薄,比较轻巧实用。而清代时正当沟断面上部为垂直形,下面的舌片厚度并不递减,显得有些笨拙。
琉璃压带条
压带条也称“压当条”,它安放在正脊两坡的瓦垄交汇处,压住正当沟,以固定正当沟,使之不下滑,这也是“压当条”名称的由来。压带条形状就像一块长砖,边缘微微向下弯曲,能更好地起到固定的作用。压带条安放好以后,其露出的部分挂琉璃釉。
琉璃群色条
群色条是安放在压带条之上的一个构件,它的作用是封住压带条,同时承托正脊筒。群色条安放好以后,不但能较好地压住压带条,还能增加正脊的高度,使正脊更加突出。因此,它是一种功能性与装饰性兼具的建筑构件。群色条的琉璃釉色挂在安放好之后的外露部位。
琉璃正脊筒
正脊筒位于群色条之上,是正脊上最大的构件。正脊筒的外形特点是:其断面边线为对称的近似云纹的曲线,平面看则类似空心砖,中心为空的。正脊筒的琉璃釉挂在两个朝外的大面上。正脊筒在正脊构件中非常突出,所以往往加饰纹样,以美化建筑外观,纹样内容有花有龙,较为自由活泼。
琉璃吻座
吻座是安放在正吻下面,用来承托正吻的构件。吻座的平面呈“凹'形,其三个立面的外表面都雕饰有花纹,花纹大多为如意头纹。
琉璃宝顶
琉璃宝顶就是外表满挂琉璃釉的宝顶,它安装在攒尖顶建筑屋顶正中的最上端,形状有方、有圆,也有一些相对复杂的变化形式,但以圆形的宝顶最为常见。圆形琉璃宝顶的主要构件有:宝顶珠、圆当沟、圆圭脚、圆形琉璃鼎座、圆形上下枋、圆形上下枭、圆束腰等。
琉璃宝顶中的须弥座
琉璃宝顶的基座,很多都做成须弥座形式。在须弥座式的琉璃宝顶座中,构件主要名称即按须弥座构件来命名,分别为上枋、下枋、束腰、上枭、下枭、圭角等。只是各个构件的形状都要按宝顶的形状而制,如在圆形宝顶中,各个构件就要求将平面做成圆形。
琉璃宝顶座中的上枋
上枋就是须弥座构件中处于最上层的一个构件。上枋的立面外表雕有花纹,如桃花结带纹等。在琉璃宝顶的须弥座中,上坊的表面嵌有琉璃,让原本就很漂亮的花纹更显富丽、精美。
琉璃宝顶座中的上枭
上枭处在须弥座的上枋之下、束腰之上,也就是枋、腰之间的构件。上枭的形状是上口略大、下口略小,像一个无底的小盆。上枭表面的雕刻大多为莲花纹,也就是“巴达马”,俗称“八字码”。它是梵文的译音。琉璃宝顶须弥座中的上枭同样挂有琉璃釉。
琉璃宝顶座中的束腰
束腰处于须弥座的中段,即上枭和下枭之间的部分。束腰是须弥座中最窄的一段,就像是被拥束起来的腰,所以称为“束腰”。束腰雕刻大多为惋花结带纹,也就是花草图案配以飘带,构图工整,线条柔美。佛教须弥座中的束腰,一般雕刻佛八宝图案或力士像。
琉璃宝顶座中的下枭
下枭与上枭相对,上枭处在束腰之上,下枭处在束腰之下。下枭的造型就像是将上枭倒扣过来一样,上口小、下口大。下枭的雕刻纹样与上枭相同,也是莲花纹,不过不再是仰莲,而是俯莲。
琉璃宝顶座中的下枋
相对于上枭和下枭来说,下枋和上枋的造型就更接近了。同时,上、下枋的雕饰也大多相同。
琉璃宝顶座中的圭角
须弥座最下层的构件叫做“圭角”,也叫“龟脚”。圭角的雕刻面相对较少,并且雕刻内容大多为如意云或卷草纹,简单、流畅、优美。
单色琉璃件
在建筑的琉璃构件中,一件制品上只有一种颜色的琉璃件,称为“单色琉璃件'。单色琉璃件多使用于屋顶、墙帽等处,如各种琉璃瓦、琉璃兽。常见的单色琉璃件有:黄、绿,蓝或黑色。黄色的琉璃件多用于皇家的宫殿和些重要的庙宇建筑上。蓝色琉璃件一般用在皇家的祭祀建筑中。绿色琉璃件可用于一般的皇家殿堂,以及城门,庙字、王公府邸建筑。黑色琉璃瓦大多用在庙宇和王公府邸建筑上。
黄色琉璃瓦顶的乾清门
乾清门是明清紫禁城的内廷大门,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顶。从外观上看,门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朱红色廊柱和隔扇门窗,尤其是屋顶色彩最为显著。乾清门的屋瓦使用黄色琉璃瓦,这也是整个紫禁城宫殿屋顶的色彩。黄色的琉璃瓦在红色廊柱、门窗和汉白玉台基的映衬下,显得金光耀眼,辉煌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