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漫谈古代学校


国子监辟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学校。传说夏朝就出现了称为“序”的学校,主要教授射箭。商代又设立了“瞽宗”,用于贵族子弟学习礼乐。西周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系统,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立于首都,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级,其中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称为泮宫。《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乡学则是地方官学的总称,其具体设置又有不同的叫法,如《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官学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而随着百家学说的兴起,民间的私学逐渐繁荣发展起来。这些私学的产生,给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创办的儒学。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半公半私”性质的学校——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以“招致贤人”为目的创建的,希望吸引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派学者为齐国建设出谋划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集讲学、著述、教育、咨询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在汉代,被破坏的官学体系得以重新建立,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导下,这些官办学校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创立于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教师由博士官担任,学生从最初的只招收博士弟子五十人,至东汉质帝时,发展到三万人。地方兴办官学始于蜀郡守文翁,之后在汉武帝的倡导下,各地也逐渐设立了官办的学校。此外,由于东汉灵帝的个人喜好,东汉末年还一度兴办了以教授文学艺术为主的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汉代的私学也较为发达,出现了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经馆。书馆又称学馆,其教师称为书师,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是后来私塾的前身。经馆又称精舍,其教师多为名家大儒,有固定的讲学场所,学生常常以千计,如《后汉书》记载:“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着录者万六千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乱的影响,官学系统又陷入低谷。但很多统治者都注重对官学的建设和恢复,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如西晋设立了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晋书·职官志》),与太学并立,主要培训贵族子弟。南朝宋设立“四馆”,分别讲授玄学、史学、文学和儒学,北周在麟趾殿设立麟趾学,讲授文史、艺术,这些都扩大了官学教学内容的范围。

  隋朝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设立了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作为首个专门管理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代国子监在隋代的基础上,增加了广文学和律学。为了满足科举考试的需要,龙朔三年(663年)以后,国子监以开展经学教育为主,书学、算学、律学分属兰台、秘阁和刑寺管理。此外秘书省设有小学,负责贵族子弟的初级教育。隶属东宫的崇文馆和隶属门下省的弘文馆也都属于贵族学校。除了中央的官学,地方上各府、州、县也分别设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归各地长史管理,均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各级官学的学生逐级通过各类考试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或直接分派官职,而连续三次考试未通过的,则要终止学习(《新唐书·选举志》)。

  唐宋时期,民间教育以书院为代表。唐末五代时期,受战乱影响,官学衰落,原本主要是供人读书的书院,开始有了聚徒讲学的作用。到了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出现,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随着理学的发展,加之宋理宗的支持,宋代的书院达到极盛。书院的教学将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不是应科举,而是研究义理之学,《白鹿洞书院学规》载:“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明代朝廷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视,朱元璋曾提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中央官学以国子监为主,其教育主要为科举考试服务,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经过官学的学习。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监生除了日常的学业外,还要分批到政府部门进行实习,称为监生历事,以积累从政经验。

  清代学校制度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到了清末,内外交困下的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建立初、中、高三等学堂,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原有学堂均改称“学校”,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备,民间各种教育机构也逐渐兴盛,除了书院以外,义学和家塾都有较大发展。义学也称义塾,是指私人或地方集资兴建、带有公益性质的启蒙学校,主要为了教育家族或同乡子弟,一般免收或减收学费。家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私塾,是由私人创建、为满足个人家庭教育需要为主的民间学校,规模较小,主要为科举考试打基础。大族富户为了维持家族兴盛,追求仕途经济,都争相开办家塾培养子弟,黄宗羲《陈存斋墓碣》称:“今则比屋为子营入学,崭崭惟恐后时矣。”

  清末,外国传教士大举进入中国,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兴建,并逐渐向内陆辐射,最终形成涵盖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并包括各种专门教育的庞大教育系统,最多时达学校15000所,学生约80万名。(刘疆)

(0)

相关推荐

  • 我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我国古代教育制度是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传说夏代开始有学校,到了商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西周时的学校教育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 ...

  • 从几千年来的私学变迁简略史谈幸福文殊院

    可以这样认为,孔子是私学名义上的开创者,自孔子始,开启了私学之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让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私学对应的是官学,官学之门掌握在士大夫阶层,就是各种世家手里,几乎没有给寒门开放的 ...

  •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有多种:有塾师自己办的教馆.学馆.村校,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还有属于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 ...

  • 教育三国(1):三足鼎立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时势而生,随时势而灭,教育亦如此. 远溯夏商之时,官学亦已萌生,斯时,教语言,传天文,授历法--育人建成规模.然所学之人,皆为世家子弟,庶民之子,登教堂之门,难于上 ...

  • 看看古代学校一一恭城书院

    2019年12月12日随宝中旅游团去通道少数民族风情游.在体验了淳朴热闹的长龙宴.逗逼风趣的名曰<高山流水>的喝酒法,及侗乡特有的竹杆舞后,第二天我们来到会同坪村,这里有粟裕将军的纪念馆. ...

  •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谁知片石多情甚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胡建君︱ 开辟鸿蒙,天地始分,人们在安如磐石的大地之上休养生息,在高山峻岭之中筑巢而居,也拣用散落的石块打制琢磨成各种石钺.石斧.石刀.石杵等谋生工具,善莫大焉. ...

  • 缅甸一学院开学后,学校发生的事情,让多名返校学生出逃

    伊洛瓦底省渺弥亚师范学院学生发布消息称,国家管理委员会下令要求渺弥亚师范学院开学.近日发生了一些事情,让返校上课的部分学生出逃. 据了解,为让学校开课,学院的副主任电话通知学生回到学校上课,并承诺回到 ...

  • 英国还在犹豫,法国已经率先开学,有的学校一天三次大扫除

    这是唐宁街上的猫第1313篇原创文章 本周,法国数千名学生返校,戴着口罩的老师着实让孩子们挠头.在过去两个月一直被隔离在家的男孩和女孩看起来很是困惑,他们试图弄清每个人是谁.大家都戴着口罩,确实不太好 ...

  • 148.漫谈古代的盲人乐师

    148.漫谈古代的盲人乐师 作者:gkgushiwen 古代文化常识 韩愈<师说>中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句中的师襄是一位鲁国的乐师.师是职业,襄是名字.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说说中 ...

  • 漫谈古代女书法家

    文/张震 书法说白了就是写字,原则上讲不存在法,如果硬要说法,那就是指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发明的不同书体,经过实践运用和文字改革后,所规定的一种规范写法,这种法更多成份属于文字学的范畴.写字最基本的要求 ...

  •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学老师在学校讲了古诗...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 刚开学老师在学校讲了古诗两首 每学一个单元练一练,检测一下学习情况 基础知识不牢固,重点不记得 需多巩固多练习 二年级单元试卷来一波儿

  • 漫谈古代陶瓷烧成温度

    新石器时代晚期,半坡人从烧制陶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用火烘烤泥墙,使之坚硬耐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经生产出原始瓷.之后,经过1000多年的改进和提高,至东汉时已有了质量上乘的瓷器.陶器以及 ...

  • 漫谈古代天文学的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在汉代,天文学者关于"天"提出了三种学说:"一是盖天说,二是浑天说,三是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说认为"天地之体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