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我与父亲决裂的20年|豆爸读书会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全文音频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很多男生都有这种感受,当他们越来越长大,越来越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却越来越无法与父亲沟通。他们不论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在对未来的选择上都有着不可化解的分歧,甚至在聊天时,都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

他们和父亲之间的相处充满了尴尬、不适感,无法心平气和的对话,甚至还会争吵和冷战。

这个情况决不是个例。无论对父亲还是儿子,父子关系都是 一个极其艰难的人生命题。

贾平凹说: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前半生儿子对父亲不满,后半生父亲对儿子不满。

儿子和父亲之间,不止有爱,还有着对抗与和解,挣扎与无奈。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这本书是村上春树2021年最新力作,是他用大半生时间酝酿写下的人生之书。本书一面世,便引发媒体轰动,微博热搜总阅读量近6亿。

在这本书里,村上春树首次谈起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毫不避讳的展示出来。

作者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代表性作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1Q84》,《刺杀骑士团长》广受好评。曾获得安徒生文学奖,卡夫卡奖和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奖项。梁朝伟,胡歌,赵又廷等均是他的忠实读者。

村上春树

如果你也是村上春树的忠实读者,一定能从本书中了解村上家族的往事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部分

从僧侣到士兵:乱世中,俳句成了父亲唯一的安慰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其父是京都一座净土宗寺院的住持,有6个儿子,村上千秋排老二。在那个年代,孩子多的家庭为了减少一张吃饭的嘴,除了长子,会把别的孩子送给别人当养子,或者送到某个寺院做和尚。千秋小时候,就曾经被送到奈良的某个寺院做小和尚。

由于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不久之后就回了家,在祖父身边平安的长大,但是“被短暂遗弃”这件事,无疑在千秋年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疤。

就像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他在幼年时被迫离开父母,被别人收养。而他终此一生都在通过作品探究“被遗弃”这一主题。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无法对人言说的沉重回忆。

自记事起,村上春树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在早饭前专注诵经,做早课,“这日复一日的功课谁也不能打搅。”村上春树曾经问过父亲在为谁诵经,得到的答案是:为死在那场战争中的人们。

村上千秋在1936年进入西山专门学校学习,学上了一半便被叫去服兵役。他参加过侵华战争,曾是步兵第二十联队的一员,而这一支部队正是当年攻陷南京时的先头部队。虽然千秋是在南京战役发生的第二年入的伍,并未直接参与那段血腥的战争,但他终究还是被迫成为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员。

千秋被送到了血流成河的中国战场,那里缺衣少粮、疾病蔓延。同时,他亲自见证了中国士兵惨遭处刑的血腥场面,更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法掌控人生的挫败感。幸运的是,一年后,千秋就离开部队,继续未完成的学业。

之后,千秋分别于1941年和1945年两次接受征召,进入军队服役,但是都是短短两个月就离开部队,战争结束时,千秋幸运的活了下来。

乱世之中,村上千秋依靠俳句找寻精神寄托,这也许是他当时唯一的安慰。在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依然坚持吟咏俳句。

这里要解释一下,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是中国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

日本俳句

村上千秋一生几乎不和别人讲述自己在战场的经历。村上春树认为,这是父亲不想也不愿提及的过去,也是他在战争里受到的“心理创伤”。

第二部分 

父亲与儿子:近乎决裂的二十年

村上千秋爱好文学,学生时代成绩很不错,也很聪明,曾经考入了京都帝国大学的文学专业。与父亲相比,村上春树对学问偏偏没兴趣,学习成绩也不突出,他认为学校的功课非常无聊,教育体系也非常死板。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比起拥有好成绩,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读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更有意义。

这一点让村上千秋失望。千秋成绩优异,可是学业被战争耽误。于是,他把人生中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唯一的儿子身上,希望儿子可以有个优异的成绩。

其实大多数父母在潜意识里,都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于孩子。

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辛格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可惜天不遂人愿,他连续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破碎的辛格意外发现女儿身上有着惊人的摔跤天赋,他决定不让女儿的天赋浪费,用一年时间训练两个女儿,最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

“钢琴王子”朗朗的父亲朗国任年轻时非常喜欢弹钢琴,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音乐学院,但最终阴差阳错没有被录取。所以当他发现朗朗在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时,不惜倾尽全力的将朗朗培养成为钢琴大师。

对于有天赋又有兴趣的孩子,父母培养他们,从而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是对于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的孩子,如果父母强行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不仅不会将孩子培养的更优秀,反而会造成亲子矛盾。

随着村上春树年龄渐长,自我性格逐渐形成,他与父亲的摩擦日益明显。

在他三十岁以小说家出道时,他与父亲已经非常冷淡,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扭曲。两个性格倔强的人,都不会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的想法。最后,父子二人几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很少联系对方。 

2008年,村上千秋因癌症和重度糖尿病而去世。在他去世前,父子二人似乎达成了和解。在病房里,他们进行了一场极为短暂的对话。村上说,“尽管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牵绊着我们的那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毫无疑问在我心中发挥了作用。”

可是,二十几年的父子决裂,那些本可以相互陪伴的亲子时光,就这样白白的失去了。父亲这位至亲在村上春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都是缺席的。他在书中说:“如果我们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修复我们的关系,也许情况会和现在有所不同。”

生命是很脆弱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就像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村上和父亲的关系或许可以给别的父母提个醒。相较于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否更重要呢。

第三部分 

每个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雨滴

本书的开头与结尾处,村上春树写了两个与猫有关的故事。他在孩童时代,曾经与父亲骑车去海边丢弃一只母猫,神奇的是,当他们回到家中,母猫已经提前回到家并跑来迎接他们了。这让父子俩感到神奇,所以决定继续抚养它。

村上记得,父亲看到那只母猫时,神情从惊讶转为叹服,最后好像还松了口气。也许,那只被遗弃又回归的母猫让父亲想起自己年少时被短暂送养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会成为父亲心头上一辈子的伤痕。

在书的结尾处,是关于另一只小猫的故事。一只被他们收养的小猫因顽皮爬上了树,却没有办法下来。小猫发出求救声后,年幼的村上春树叫来了父亲,但父亲也无计可施,因为那棵树太高了,梯子都够不着。第二天,他们已经听不见小猫的呼救声,不知道它是后来自己找到了办法下来,还是耗尽力气衰弱而亡。

这件事让年幼的村上春树明白,“下去比上去难得多。”

每个人都只是无数滴落向大地的雨滴中的一员,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每一滴雨滴都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有着它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不应该被人遗忘。

这是一本村上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因为写自己的家人,对他来说,是沉重的事情。这本书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他写的是父亲,不如说他写了儿子与父亲之间遥远的距离。

不管你是不是村上春树的书迷,或许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与父亲的影子,这种父与子之间的距离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