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权不断采用战国七雄国号,为何“韩国”却单单被放过
历史上的朝代名都是大有来头的,不是统治者拍拍脑袋就确定下来的。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对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千辛万苦夺取江山的帝王来说,给新建立一个王朝起个很有意义的名字,是非常必要的,是大有讲究的。但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王朝起名是有一定套路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七大类。
第一类:从部落名称而来,如夏。
第二类:从发迹地名而来,如商、周、秦等。
第三类:取名称霸时的地方属于战国时期的国名,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在河北一代,河北春秋战国的时候是赵国的地盘;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地盘也在战国时期的燕国一带。西秦,陇西鲜卑族(一说属赀虏)首领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它的国号"秦"也是因为其地盘是战国时秦国的故地而取名。
第四类:用当地所出特产名称作为朝代名称,如金等。
第五类:根据古书某词的含义而取名,如元。
第六类:于所封的爵位名称,如隋、唐等。
第七类是以自己的姓氏为朝代名,不过这是个唯一以自己姓氏为名字的朝代,那即南朝陈,皇帝叫陈霸先。
夏朝:禹原为夏后代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起名为"夏"。
商朝:汤灭夏后,因为他的祖先契曾居住在商(今河南商丘),便以"商"为国名。又因盘庚将都城西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朝:周武王灭商后,因他的祖先古公亶父曾居住在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所以,把"周"作为国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朝:秦始皇的祖先非子是周孝王的马夫,因御马有功,被赐"嬴"姓,并封地于"秦"(今甘肃天水一带),立国后就以"秦"为国号。
汉朝: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后经过垓下之战打败项羽,刘邦统一后,以"汉"为国号。
魏国:曹操在汉献帝时封为魏王,他的大儿子曹丕代汉自立,以"魏"为国号。
蜀汉:刘备占据成都后,自称汉中的靖王后代,因四川简称"蜀",故叫"蜀汉"。
吴国:孙权建都南京,他统治的地区是春秋时代吴国故地,因此,以"吴"为国号。
晋朝:司马昭在魏国先后封为晋公、晋王,所以,他的儿子司马炎颠覆了魏国政权后,就把自己建立的新王朝称作"晋"。
隋朝:杨坚原是北周皇帝的马仔,被封为随王,后废掉自己的老板,改"周"为"随",因忌讳"随"有"走"的意思,故省为"隋"。
唐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皇帝手下任职的时候,被自己的主公西魏皇帝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便顺理成章以"唐"为国号。
宋朝:赵匡胤在后周皇帝手下打工的时候,被老板柴荣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宋州是自己的发祥地,所以国号称"宋"。
辽:原称"契丹",因居于辽河上游,所以改为"辽"。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朝:本无国号,称蒙古。祖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四字之意,以"元"为国号。
明朝:朱元璋原是元末起义军小明王的部将,建国后以明为"国号"。
清朝: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国号大金。皇太极即位后,因为汉族曾经跟金国有血海深仇,为了消除汉族对历史上金国惨痛回忆,改"金"为"清",清是金的谐音。
十六国: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看到这里,问题出来了,这么多朝代的名号,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用遍了,为什么没有人韩作为自己朝代的名号?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基本扮演的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国土面积最小,被秦老大吃掉最早,所以不被人看好,没有人愿意用韩做国名,为什么呢,晦气啊。
还有一个原因,韩国来自三国分晋,中原地区有韩、赵、魏三家。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可谓是强敌环伺,韩国被列强轮番欺凌,国土被蚕食,缩水很严重。
所以说,战国七雄当时存在的地盘甚至春秋五霸的晋国都成为各个地区的代名词,唯独没有韩国,韩国成为吃瓜群众了。
比如秦代表陇西一代,晋代表山西一代,赵是河北中部代名词,燕国为河北北部辽宁部分的代名词,齐鲁则是山东大地的代称,中原地区是魏国的地盘(三国时曹丕建立魏政权,原因就是如此),韩国这个跑龙套的没有一席之地,没有存在感,受冷遇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