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各区得名由来1.越秀因山得名,境内有...

1.越秀

因山得名,境内有“越秀山”,故名。

西汉初,南越王赵佗在此山筑越王台,故称越王山。公元1403年,时任在此山建观音阁,故又称观音山。明清两朝以“粤秀山”和“越秀山”称之。

1952年,广州市区划调整,分为7个区,分别是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中区、郊区和珠江区。后来中区8个行政街并入北区,北区改称“越秀区”,东区改称“东山区”。2005年,越秀区合并东区,沿用“越秀”一名至今。

2.海珠

“海珠区”由“河南区”改名而来。海珠一名,一说取“海上明珠”之意。不过,据清乾隆年间的《粤中见闻》记载,“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珠三角平原是由水流冲击,泥沙淤积形成的,海区石所处地在这种地质作用影响下,逐渐与珠江北岸相连,形成陆地。

旧称“河南”,一说因该地处珠江南岸得名。不过,《广东新语》载,“河南之得名自孚始”。孚指杨孚,海珠人,东汉时朝廷议郎。杨孚退休后,将河南洛阳所带松树植于宅侧。某年,天降瑞雪,银装素裹,人们认为瑞雪兆丰年是杨孚带来的,就把他居住的地方称“河南”。要知道,广州下一场雪,跟篮球只拿一分,或足球拿一分,都不容易的。

3.荔湾

因境内有“荔枝湾”,故名。西汉时陆贾曾两次入南越游说赵佗,驻地在泥城码头,他在泥城附近的溪水旁种了许多莲藕和荔枝。到东汉时期,这里的荔枝竟然成为了进贡皇家和馈赠外国使节的佳果,于是人们把这片风水宝地命名为“荔枝湾”。

4.天河

“天河”一名非常年轻。1984年要筹建天河区时,才以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文件上。翌年,正式定名。

“天河区”因辖区内的“天河体育中心”得名。天河体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原址为废弃的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建成于1930年,因机场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天河机场。天河村建村于南宋,初名“十三庄”,因村民有13姓。民国16年改称天河村,据说取吉祥寓意。

5.白云

1987年,广州市郊区更名为白云区,因境内有白云山而得名。

白云山,因山顶经常白云缭绕而得名,是市区最高山峰。据说秦朝高士郑安期在白云山“成仙而去”。晋朝葛洪在此山炼丹,有道家著作《抱朴子》传世。历代知名文人僧侣与白云山多有联系,是岭南地区极具历史的文化重地。

6.黄埔

一说得名于黄埔村。黄埔村位于黄木河南岸,相传古时有凤凰来村头沐浴,故称“凰浦”。后来村人黄姓人较多,又是开村人,就改称为“黄埔”。“埔”,取“浦”之谐音。

一说因乡音流变而得名。人们以前把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因为乡音的关系,“黄木”后来逐渐流变为“黄埔”。

7.花都

原为花县,1993年撤县建市时,为避免县与市通名重复,取名“花都市”,寓意繁花似锦、欣欣向荣。2000年撤市设区,并入广州称花都区。

花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始置,因境内有山名“花山”而得名。《清一统志》载“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直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

顺治四年(1647),练复宁、吴万雄率众聚义,盘踞于盘古王山,设老寨于盘古峒,沿用“花山墩”一名,自号“花山寨”,当地人称为“花山”。

8.番禺

得名由来有三。

一为“二山”说,即得名于番山、禺山。《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初学记》载“番禺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后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持此说。

一为“一山”说,即得名于“番山之隅”。《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角落的意思。

一为“蛮夷之地”说。广州出土有西汉时铸有“蕃禺”二字的漆盒和铜鼎,考古学家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

9.南沙

因地理位置得名。该地地处古时番禺南部的沙田区,清朝时有南沙村,故名。

10.从化

得名由来有二。

一说取“远氓归顺,服从教化”之意,《今县释名》载“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 年)讨平之,因置今县。”

一说为明朝镇压黄萧养起义叛乱后,对“战俘”采取怀柔政策,专门划地名为“从化”,目的是为了强化明王朝在该地的统治。

11.增城

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为仙名说。《元和郡县志》载“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阆风,相传为神仙所居住的山名。增城,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取名“增城”寓意美好的地方。

一为水名说。《太平寰宇记》载“增城县,因增江为名”。

一为加城说。清宣统《增城县志》载“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

#知识分享官##袁来如此##广州头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