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内心从容淡定,才能不被得失左右
文/碧桐树
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古龙说过,“做君子就是要做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一个内心完善的人,应该是一个面对人生起伏得失能保持内心从容淡定的人。他明白如何面对“得”,在人生的航程中,争与让之间,他心中有自己的一把标尺。
面对所得,能坦坦荡荡
《论语·季氏》中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之一是“见得思义”,看到利益现于眼前,应马上想到它是否符合道义。只有符合道义了,才能坦荡地获取。
北宋时期,有官员名为刘庭式,年轻时,曾与邻居女子有过口头婚约。上太学五年后,考取进士回乡,发现与他订婚的女子已双目失明。
众人觉得,这个女子已不配做他妻子,婚事可以该女子失明为由解除。此时已身为进士的刘庭式完全可以另娶一个好婚配。
但是刘庭式不想背信弃义,坚持娶这个女子过门。该女子过门后,心怀感恩,贤良淑德,为刘庭式育有二子,而且教育得很好。
刘庭式也一路升迁,成为太守助手。但他的妻子却在此时因病过世,刘庭式十分悲伤,痛哭流涕。太守为宽慰他,劝道:“人们都说只有美色才会心生情意,你的妻子又不是美人,还是盲女,你就不要难过了。”
刘庭式严肃地告诉太守:“我哭泣的是失去了一位与我同甘共苦的妻子,并不曾想到她的缺陷。”太守听后大为惭愧,也更加敬佩刘庭式的为人。
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台”,即使是面对被选中为驸马的诱惑,也有人硬气地选择陪伴糟糠之妻左右,其高风亮节不是口头上的说道而已,亲身践行,才留下为后人传世的千古美名。
古往今来,在名利前失了分寸的,大有人在,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对有利于自身的条件和环境时,能够克服贪欲,以道德约束自己,即使有时在世人眼中显得愚笨,但却能于心中获得一片安宁。
进退之间,能堂堂正正
《道德经》有言:“争其必然”,鼓励人们有必然之理时,要有勇气去争取,去维护。而能在这争与不争之间做到理直气壮的人,才能为人所敬仰。
李清照一生的婚姻受两个男人影响,赵明诚和张汝舟。
她和赵明诚琴瑟和鸣,婚姻为世人艳羡。但好景不长,北宋靖康之难后,赵明诚便病逝了,夫妻俩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李清照悲痛欲绝。
失去了丈夫的她没了依靠,一个人带着金石字画逃难到南宋,却在辗转途中丢失了不少作品。
在李清照孤苦无依之时,张汝舟一番虚情假意,使脆弱中的李清照甚为感动。加上张汝舟本人长得温文尔雅,李清照与他相谈甚欢,便接受了张汝舟的求婚。
但婚后不久,张汝舟发现自己觊觎的金石字画原来已所剩无几,值不了多少钱,便怒从中来,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对于张汝舟的家暴,李清照忍无可忍,同时,她也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行为,便向当地官府告发张汝舟并请求离婚。
按照宋朝律法,女子提出离婚是要坐牢三年的。但李清照宁愿自己身陷囹圄,也要告倒张汝舟,这就是李清照心中有必然之理时的刚烈。
当手握必然之理时,当追求正义时,该断就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妥协,其中的独立与坚强是多年的风雨在她身上锻造的韧性。
杨绛曾翻译过英国的一首小诗,前两句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怕。”
和谁都不争,所以无敌;和谁争都不怕,所以无畏。和谁都不争,只和过去的自己争,因为“优于过去的自己”就是必然之理;和谁争都不怕,因为一个心中有必然之理的人,有底气与一切抗衡。
在争与不争之间,能抱持必然之理,便能进退磊落,无愧于己,无愧于众。处世堂堂正正,自有一番顶天立地的气概。
“什么样的心态是好心态?”,这个问题总是能引来无数关注,有个点赞数很高的回答是:“宠辱不惊”。
简短的四个字,却直击内心。
生活的际遇难免有起落,若事事放不下,那便会时时不自在。唯有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在争与让之间追求必然之理,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从而减少自我内耗,以最饱满的精力迎接下一刻的挑战。
愿余生,我们如古龙所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以淡定从容的平常心,在得失起伏的人生中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