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筒中国抬枪,近代全世界都在造大炮,为何中日都钟爱重型火绳枪?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4105,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现代武器中有一种威力介于枪和炮之间的兵器,由于其口径往往不超过20毫米,所以一般归于枪械范畴,早些年称为反坦克枪,现在称之为反器材步枪,而在古代东亚,在前装滑膛炮和火枪之间也有一种类似弥补火力空挡的武器,最典型的是日本的大筒与中国的抬枪(抬炮)。

▲打放大筒

一般而言,制造火炮比制造火枪要更难。自从16世纪西洋火器传入东亚之后,东亚两个火器大国中国和日本,借用西方技术分别开始了自己火器方面的再发展。由于明代的中国在火器方面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仿造或者改进西洋重型火器,例如佛朗机、大发熕和红夷炮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日本就差得远了。16世纪日本在获得了火绳枪之后不久,火炮就传到了日本,大友宗麟还将获得的青铜佛朗机命名为“国崩”,意为“崩人之国也”,一件火器可以灭亡一个国家,这也说明火炮在日本是很珍贵的大杀器。有意思的是,相比火炮,日本对于火绳枪的制造技术却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对于制造火炮很有用的铸造技术,日本要差一些。

▲大筒体积远大于普通铁炮

▲现代日本火器表演中的打放大筒,看这个射手的表情就知道这玩意后坐力很大
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加之战国时代日本城堡结构越发坚固完善,战船体积也越来越大,对于重型火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无法铸造出足够数量合格火炮的情况下,增大火绳枪的为例就成为最佳选择。与后来中国发展的抬枪、抬炮主要目的为便携和“致远”不同,大筒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威力。战国时代的日本称火绳枪为“铁炮”,依据大小不同又分成了小筒、中筒和大筒,所以大筒结构与普通火绳枪没什么两样,只是枪管口径增大,身管厚度增加,护木也相应的增大并修型。当然,也有一些日本资料显示,有一些采用锻造工艺的火炮或者轻型的铸造火炮也被成为“大筒”,也可见大筒在某种意义上说指的是介于“铁炮”和“国崩”之间的一种火器。

▲有的大筒还配有炮车

▲歌川国芳画作,打放大筒

大筒可以发射球形弹丸、木箭(火矢)或者霰弹(千人杀),口径大约在30毫米以上,最大的可达80毫米。不过,这么大的火器,却还是跟普通铁炮一样由士兵手持发射,在没有制退设备的年代,单靠人肉制退器,其射击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种火器主要不是为了杀伤单个人员,而是用于击毁防御工事、战船或者进行面杀伤。当然,日本人也不傻,这么重的火器,还是加上一个炮架比较合适,因此也有不少大筒装备有炮架。大筒在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各种古画清晰了反映了这一情况,而且直到现在日本的火器表演也绝少不了大筒参与,各种影视资料也是常客,例如著名电影《鸣梁海战》中就有相关镜头;当然这个东西与朝鲜的铳筒相比就要差很多了,跟大明朝的佛朗机和大发熕就更没法比了。

▲南怀仁监制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然而到了19世纪,处于清代的中国也产生了类似于大筒的重型火枪——台炮、抬枪。和日本人因为缺乏火炮而不得不大量使用大筒不同,中国的火炮数量和技术虽比不上西方,但是自用绝对够了,而且也是绝冠东亚。那么产生这类重型鸟枪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总体而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便携要求,一个是火器制造技术下降。清代前期的主要作战的对象还是前明军队,明军往往拥有坚城大炮,海上也足称船坚炮利,清军也不得不以同样的武器回应,甚至康熙年还铸造了61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大约相当于西方24磅炮,这个体量的火炮在西方也是战列舰或者重型巡航舰才能装备的。

▲骆驼炮

然而随着前明王朝彻底覆灭,清军主要的作战对象就成了西北游牧民族,他们往往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加之使用中亚技术的新式火枪以及所谓“骆驼跑”,使得威力巨大的前装滑膛炮不太适应新的战场环境,清军也只能实施火炮便携化。在当时技术条件下,便携化就等与轻量化,其实通过古画和史料也能看出,很多骆驼炮其实也是一种重型鸟枪。到了乾隆年间,平定西北之后,战场又转到西南,地形崎岖,对于火炮机动性要求更高,而且西南地区火器水平相对较低,请军火炮更为轻便,不过这个时候的清军还知道想方设法保证火炮威力,因此也就诞生了九节十成炮这种炮管可以分解的重型火炮。

▲九节十成炮

然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朝疆域逐渐成型,战争数量急剧下降,对于火器的需求也不那么高了,因此火器制造水平也不断下降。道光年间,中国和西方摩擦越发严重,中国对于火器的需求突然增大,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火器制造技术屈却跟不上了,工部下属的中央火器机构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只能下令从各地调集火炮支援东南,并且允许各地自行制造火炮。中央技术如此,地方就更不必说了,有能力的就设法购买西洋火炮,没能力的就得自己想办法,而放大鸟枪就成了一种绝佳的方案。

▲抬枪,体积明显大于兵丁鸟枪

道光九年(1829),湖北将军观喜奏请将荆州南额营年久失修的二十尊火炮改造成四十尊抬炮,同年七月,西安满营熔化不堪使用的鸟枪160枝,改铸抬炮40尊。次年,福建三江口驻防水师旗营仿照西安式样制造抬炮10尊,再后来广州方面也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火器。

▲抬枪两个人可以使用

耆英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初十奏:“查有抬枪成式 ,长七尺五寸,抬演试放,颇能致远。筹款依式监造一百三十杆,约三个月内均可造成。严饬沿海各地方官勤加操练,务期娴熟,足资防御。较之鸩工鼓铸大炮,不惟价廉工省,且轻捷利便,可期得力。再查抬枪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放时一人将枪安于一人肩上,双手勒定皮带,又一人将枪尾托定,看准钩火,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今拟抬枪十杆为一排,若演习娴熟 ,实为军中克敌利器。”道光二十二年,皇帝在上谕中称:“抬炮一项,以体质轻固者为得用。……唯三十斤之炮尚恐运动未能灵便,若每炮再减六七斤,运用时更当得力。并著该督资会河南巡抚照办。”可见皇帝亲自参与了这种武器的技术改进。

▲抬炮国内比较少见,英国伦敦有一门缴获自清军的抬炮,可见装备有炮架

▲抬炮体积重量要大于抬枪

▲《长江上的帆船与舢板》一书中绘制的清代快蟹船,注意图中船上装备的抬枪

其实中国明清时期海上战争,火炮也主要是用于杀伤人员,真正击毁船只的情况并不多见,而沉没的船只往往是由于使用火箭、喷筒等燃烧性火器焚毁的,随着近代前夜清军战船技术的下滑,加之重型火炮数量本身也不敷使用,因此很多抬枪和抬炮也就被装备到了战船上,西方近代研究中国船只的名著《长江上的帆船与舢板》一书中就绘制了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的舰炮让他们现了原形。其实英美等国海军当时也有很多小型快速帆船,也无法装备长炮,但是卡龙炮实现了轻便与威力相结合,成为了他们杀敌或者自卫的利器。

▲电影《鸦片战争》中韩肇庆座船装备了抬枪

▲这艘座船装备6-8枝抬枪

▲卡龙炮

抬枪、抬炮这种武器一直生产了很多年,甚至到了定装枪弹时代还有生产,至于使用嘛,则跟佛朗机一样都为抗战做出过贡献。某种意义上说,大筒也好,抬枪也罢,都是现实需求和技术水平无法进行最佳匹配的时候,诞生的一种过渡装备,只是这个过渡时间安有点长。

▲技术落后不耽误打鬼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