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三焦学说”,较之命门学说,争议更...

中医的“三焦学说”,较之命门学说,争议更多。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为六腑之一。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总结起来,主要是三方面的功能,主要理论认识都是来自《黄帝内经》与《难经》,后世几乎无新的阐述。现将三焦的功能简述如下。
1.通行元气,主持诸气功能
首见于《难经·三十八难》:“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2.运行水谷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人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也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因此,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可以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
3.运行水液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历代医家包括《黄帝内经》时期对三焦结构、形态、分布的描述,都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
其实如果我们能从三焦本原来思考,便不难理解三焦的结构。三焦的存在是功能性存在,为元气的输布保持其功能。其描述更类似现代胚胎发育学中的三胚层学说,上焦与外胚层对应,下焦与内胚层对应,中焦与中胚层对应。外胚层分化成为表皮及神经,它们具有《灵枢·决气》中所言之“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的上焦如雾特点。内胚层分化成为肠腔上皮和消化腺上皮,它们具有《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之“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人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消化水谷、排泄二便的作用。中胚层分化成心、肺、肝,以及骨骼、肌肉、血液、淋巴和其他结缔组织等,它们具有《灵枢·营卫生会》所言之“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的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元气由命门,通过三胚层的分化,也就是中医所谓的三焦,输布到全身所有细胞、组织、器官中。这样说来,我们不得不思考三胚层形成之前的命门在哪里,也就是先天的命门是什么。-田胜利《伏病肿瘤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