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约占90%,且常为育龄妇女。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约为70/10万。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阴阳毒”、“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辩证论治
l. 热毒炽盛
(1)主症高热持续不退,或汗出热暂退而旋即复升,面部或躯干、四肢斑疹鲜红,口唇糜烂,面赤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惊厥,或兼鼻血、尿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2)处方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生地、水牛角各30g,玄参、金银花、连翘、赤芍、丹皮、知母、黄芩、白花蛇舌草各15—20g,甘草4g.病情严重者,生石膏、生地、玄参可用至50,-60g,并可加牛黄、羚羊角粉各0.3g吞服;热毒炽盛者,加蚤休10g,大青叶30g;皮肤紫斑者,加紫草、马鞭草各1 5g;衄血者,加紫珠草30g,三七粉3g.
(3)方法每日2剂,水煎取汁,每6小时1次。
2.阴虚内热
(1)主症持续低热,手足心烦热,斑疹暗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盗汗脱发,目赤齿衄,心烦急躁,少眠不寐;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2)处方青蒿、鳖甲、地骨皮、秦艽、银柴胡、知母、麦冬、白薇各15g,生地、生石膏、白花蛇舌草、忍冬藤各30g.关节酸痛者,加海风藤、川牛膝各I5g;口干舌燥者,加石斛15g,芦根30g;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脱发者,加制首乌、熟地各3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气阴两虚
(1)主症狼疮经年不愈,神疲乏力,食少纳差,气短心悸,面色少华.毛发脱落,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2)处方太子参、黄芪、制首乌各30g,五味子、陈皮各6g,麦冬、白术、生地、熟地、山茱萸、怀山药各15g,枸杞子20g.恶风自汗者,加桂枝6g,白芍15g,牡蛎30g;心悸怔忡者,加酸枣仁15g,琥珀3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风湿热痹
(1)主症关节肿胀酸痛,游走不定,触之灼热,屈伸不利,可伴低热,皮疹鲜红;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处方杏仁、晚蚕砂各10g,薏苡仁、土茯苓、忍冬藤各30g,滑石、连翘、木瓜、虎杖、川牛膝、知母各15g,甘草4g。皮疹鲜红者,加生地30g,丹皮、赤芍、紫草各15g;关节肿甚者,加泽泻,猪苓、夏枯草各15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肝风内动
(1)主症高热,头痛如裂,神昏谵语,抽搐或癫痫;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2)处方羚羊角粉0.5~1.Og(冲服),钩藤、生地、白芍、龟板(先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黄芩、天竺黄、桑叶、菊花各15g,胆南星10g,牛膝20g,甘草4g.头痛甚者,加白蒺藜30g,川芎15g;高热不退者,加石膏50g,知母2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此外,可予清开灵注射液4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2次;紫雪丹5支或安官牛黄丸2粒加入温开水中化开鼻饲。
6.毒邪攻心
(1)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胸闷胸痛,自汗神疲,少寐多梦;脉细弱或结代。
(2)处方太子参30g,麦冬、丹参、生地、郁金各20g,玄参12g,酸枣仁、当归、川芎各I5g,檀香10g,远志、炙甘草各6g胸痛甚者,加冠心苏合丸;喘促咳嗽者,加葶苈子1 5g,五加皮20g;四肢不温、浮肿者,加附片、桂枝各10g,茯苓30g;阳虚欲脱,大汗淋漓,喘促脉微者,急服参附汤,静滴参附注射液。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脾肾阳虚
(1)主症面浮肢肿,按之如泥,腰膝酸软,小便短少,形寒肢冷,呕恶腹胀;舌体胖嫩,苔白腻,脉沉细。
(2)处方附片、桂枝、生姜皮各10g,茯苓、泽泻各30g,白芍、牛膝各209,白术、大腹皮、车前子15g.肿甚者,加葶苈子15g,猪苓30g;腹胀甚者,加台乌药15g,厚朴lOg;咳嗽喘促者,加麻黄、白芥子各10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气滞血瘀
(l)主症胸胁胀痛或刺痛,脘腹痞胀,手足红斑,其色紫暗,面色晦暗,胁下痞块;舌质暗红,脉涩。
(2)处方柴胡、枳壳、红花、三棱各10g,川芎、赤芍、香附、郁金、当归、桃仁各15g,甘草4g.胁下痞块者,加大黄廑虫丸;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腹水者,加苍术、白术、大腹皮各15g,泽泻20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沈丕安诊治经验
沈老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属真阴不足,阴虚血虚为本。故治疗应以养阴固本贯穿始终。养阴包括补阴、清热、生津、润燥等四个方面。在养阴同时,依据临床不同证情,配合清热、活血、祛风、益气、补肾、养血、利水、安神诸法,灵活运用。沈老把系统性红斑狼疮分为十个证型。
(1)阴虚内热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轻证,慢性活动期以及服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未完全控制,属红斑狼疮的基本型。治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方药用红斑汤:生地黄、生石膏、玄参、黄芩、生薏苡仁、知母、忍冬藤、羊蹄根、川牛膝、绿豆衣、生甘草、陈皮、大枣。
(2)气营热盛证本证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发作期,或撤减激素不当引起的反跳。治宜清气凉营。方药用三石退热汤: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生地黄、玄参、金银花、黄芩、知母、生薏苡仁、牡丹皮、赤芍、人中黄、羚羊角粉或紫雪散。
(3)瘀热痹阻证本证多见于以关节炎、血细胞轻度减少为主的慢性活动期病人,或用激素后或雷公藤减量后轻度反跳。治宜祛瘀退热,宣痹止痛。方药用忍冬藤汤合红斑汤加减:生地、忍冬藤、岗稔根、虎杖根、生薏苡仁、生石膏、黄芩、川芎、羊蹄根、海风藤、川牛膝、生甘草、陈皮、大枣。
(4)血热瘀滞证本证以手足栓塞性微血管炎为主,或并发肢端溃疡。治宜养阴清热,活血祛瘀。方药用紫斑汤合红斑汤加减:生地、玄参、生石膏、黄芩、忍冬藤、鬼箭羽、槐花、生藕节、水牛角、川牛膝、生甘草。
(5)热郁积饮证本证相当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浆膜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少量积液时无症状,但在扇超、B超等检查中发现,部分病人同时伴有心肌损害。治宜养阴清热,利水蠲饮。方药用蠲饮汤合红斑汤加减:生地、生石膏、知母、黄芩、玉竹、葶苈子、白芥子、生薏苡仁、桑白皮、猪苓、茯苓、郁金、五加皮、枳壳、甘草、大枣。
(6)瘀热血虚证本证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血小板减少为主。治宜养阴清热,凉血生血。方药用紫斑汤:生地、生石膏、知母、黄芩、羊蹄根、虎杖、生藕节、旱莲草、水牛角、炙龟甲、槐花、陈皮、生甘草。
(7)气阴两虚证本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红细胞、白细胞减少为主,即是抗红白细胞抗体引起的自身溶血,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治宜益气养阴,健脾生血。方药用生血汤:生地、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制何首乌、黄芪、白术、猪苓、茯苓、知母、黄芩、白及、佛手、陈皮、甘草、大枣。
(8)瘀热损肾证本证相当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狼疮性肾炎。治宜补肾养阴,活血利水。方药用清肾汤合红斑汤加减:生地、炙龟甲、知母、生石膏、黄芩、落得打、接骨木、六月雪、猪苓、茯苓、泽泻、杜仲、续断、黑大豆、赤小豆、甘草、大枣。
(9)脾肾两虚证本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慢性狼疮性肾炎、轻度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治宜健脾滋肾,利水蠲饮。方药用清肾汤合蠲饮汤加减:黄芪、白术、生地、炙龟甲、杜仲、续断、菟丝子、葶苈子、猪苓、茯苓、桑白皮、泽泻、落得打、接骨木、川牛膝、甘
草、陈皮、大枣、黑大豆、赤小豆。
(10)瘀热入脑证本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狼疮脑损害之轻证,在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病理表现,且变化缓慢,方适合中医治疗,如出现重症脑损害,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治宜养阴清热,平肝活血。方药用清脑汤合红斑汤加减:生地、黄芪、枸杞子、天麻、蒺藜、川芎、蔓荆子、炙炮山甲、生石膏、黄芩、全蝎、僵蚕、半夏、陈皮、甘草。
2.周仲瑛诊治经验
(1)风热痹阻,络热血瘀证肌肤瘙痒,周身关节肿痛,两膝为甚,或痛处游走不定,可伴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低热绵绵,口干而渴,心烦易躁,红斑隐隐,尿赤便结,舌质暗,或有紫色,舌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来弦数,或弦滑。本证多见于红斑狼疮内脏、关节损害型。治宜祛风解毒,凉血化瘀。药用秦艽丸加减:秦艽、功劳叶、漏芦、广地龙、乌梢蛇、凌霄花各10g,青风藤15g,白薇、大生地、鬼箭羽各12g,商陆根9g.
(2)血分毒热,气阴耗伤证忽起壮热,流连难平,或寒热往来,或定时发热,并无恶寒,届时自平,反复数月,甚或数年不已,面部红,手臂胸腹红疹隐隐,肌肤灼热,关节酸痛,头痛目赤,口干咽痛,溲赤便干,神疲乏力,精神不振,食纳无味,苔薄少津,舌质红,或暗红,脉来弦滑数,重按无力。本证多见于狼疮急性期、发作期。治宜清透血热,益气养阴。药用清骨散加减:青蒿15~30g(后下),白薇、炙鳖甲(先煎)、大生地、太子参各15g,鲜萆薢30g,银柴胡、知母、丹皮、雷公藤各10g,炒常山6g,白芍12g.
(3)肝肾阴虚,内毒留恋证低热绵绵,或低热时起时平,稍事劳动即热度渐升,精神不振,食纳无味,不耐疲劳,面颧升火,皮疹色暗,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疹色增红,关节酸楚,头昏耳鸣,腰膝酸痛,头发稀疏或枯焦,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小溲短少,大便偏干,苔薄少,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细数。本证多见于狼疮稳定型、缓解期。治宜培补肝肾,祛风解毒。药用狼疮肝肾方:功劳叶10-15g,大生地12~15g,制黄精、制首乌、枸杞子、秦艽、漏芦、乌梢蛇、炙僵蚕、白薇、凌霄花各10g,川石斛12g,紫草6g.
(4)脾肾两虚,血瘀水停证面色咣白无华,目胞及下肢浮肿,面颧红斑色暗,或见色素沉着,心悸气短,胸腹胀满,胁下结块,精神萎靡,周身乏力,足跟疼痛,形寒怕冷,肢清不温,小便不利,大便或见溏薄,苔薄或腻,舌质紫暗,色淡,舌体胖,或边有齿痕,脉细弱。本证多见于狼疮晚期,或合并狼疮性肾炎。治宜补肾健脾,活血行水。药用狼疮脾肾方:太子参、雷公藤各15g,生黄芪20g,附子5g,大生地、天仙藤各12g,仙灵脾、制黄精、木防己、泽兰、泽泻、露蜂房各10g,商陆9g.
3.汪履秋诊治经验
(1)祛风清营解毒,急则治标汪老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外感风湿热毒所致,风热毒邪内燔营血,则见面部红斑;风湿热邪痹阻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肌肉疼痛。因而治疗每以祛风清营解毒为主,前者重在祛风清热、凉营解毒,方用消风散加减,药如当归、生地、蝉衣、荆芥、防风、牛蒡子、丹皮、赤芍、紫草等;后者则以祛风宣湿、清热和络为主,选白虎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常用药有石膏、知母、桂枝、防己、忍冬藤、秦艽、虎杖、薏苡仁、桑枝等。部分急性暴发型红斑狼疮患者,除了面部红斑外,往往还伴有高热、烦躁、舌苔黄燥、舌质红绛等气营两燔的表现,甚则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又当投予清瘟败毒饮以清营解毒,常用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玄参、竹叶等,特别是高热持续不退者,运用此法多能收效。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者,还可合入神犀丹、安官牛黄丸;热盛动风、四肢抽搐者,加入紫雪丹之类。
(2)养肝肾补气血,缓顾其本红斑狼疮的病理变化除了风湿热毒等标实的一面外,还有肝肾亏虚等本虚的一面,标实与本虚往往互相错杂。因为风湿热毒极易耗伤人体的阴血,导致肝肾亏虚,而肝肾亏虚又容易导致风湿热毒等标邪的侵入或稽留不去,再则本病患者由于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雷公藤等药物,也易形成阴虚火旺的病理改变。证之临床,发现本病在病变过程中每见头晕目眩,毛发脱落,面部黯黑,身体低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肝肾阴血受损的征象,特别是在病变稳定或缓解期尤为突出,此时治疗则应以养肝益肾为主,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何首乌、构杞子、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山药、山萸肉等。汪老认为,养肝益肾非朝夕可图,须久久服用,方可收功。通过养肝益肾,可以防止营热的再起或邪毒的侵入,若低热不净则每喜用青蒿鳖甲汤加减以养阴清热。另外,部分患者还可兼有面色咣白,神疲气短等气血亏虚之象,又当投以黄芪建中汤、当归补血汤等补益气血。通过扶正顾本,可调整机体的免疫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病证变化多端,随机化裁红斑狼疮,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往往是多脏器的损害,尤以肾、肝、肺、心等脏器的损害为多见。汪老在治疗时总是根据各受损脏器的病变特点分别采用相应的治法。狼疮性肾炎主要表现是面目、四肢浮肿,且浮肿程度往往较甚,尿中蛋白持续不消。治疗多以健脾益肾为主,稍佐化气行水、活血化瘀之品。常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茯苓、泽泻、车前子、桃仁、红花、泽兰叶等。同时注意用药不可过分温燥,也不可妄予分利,以免耗伤阴血。若浮肿不消而纳差、便溏等脾虚症状较为突出时,则重用黄芪、白术、山药,加薏苡仁、防己、玉米须、川椒目、冬瓜仁等。对于尿蛋白量多而持久难消者,常用芦根、白茅根、芡实、金樱子、仙灵脾、仙茅等以补肾固涩。若水邪凌心犯肺致咳喘不能平卧者,麻黄、杏仁、葶苈子、桑白皮等宣肺行水之品也每常选用b后期肾衰竭引起尿闭不通,则加用肉桂、知母、黄柏等以滋肾通关。狼疮性肝炎,初期主要表现为胁胀纳差等肝脾不和的征象,由于肝肾阴伤是致病之本,故治疗应以养肝运脾为主,稍佐理气疏肝之品。气郁较甚,胁痛明显时酌加川楝子、郁金、延胡索;腹胀较著,从实用川厚朴、鸡内金理气消胀,从虚用党参、山药健脾助运;肝功能明显损害时,加用黑料豆、枸杞子、楮实子、泽兰叶等;若腹水形成,则改投春泽汤加味以健脾利水,熟地、石斛等滋腻之品则不相宜。狼疮性肺炎多见咳嗽、气喘、胸闷等,波及胸膜还可形成狼疮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以致咳嗽加重。前者治疗重在清热宣肺,常用麻杏石甘汤或泻白散加减,后者则以下气行水为主,常用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茯苓、桑白皮、冬瓜子、半夏、薏苡仁、杏仁等,胸胁疼痛较著者,还当合香附旋复花汤以理气和络。少部分患者还可见狼疮性心肌炎,表现为心悸、少寐、胸闷、气短、脉至数不匀,治疗每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为主,常用炙甘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紫丹参、生地、茯神、柏子仁、玉竹、酸枣仁等。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变化莫测,证候错综复杂,临证时要仔细辨别,抓住主要矛盾,灵活多变地随机施治。
4.吴圣农诊治经验
(1)热毒炽盛型(即急性型或暴发型)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烧或高热持续不退,面、胸、腹等处红斑累累,关节肌肉酸痛剧烈,有如《金匮》“身痛如被杖,面赤斑斑如锦纹”的现象,目赤,溲红,大便干结,口苦神烦,气急喘息,头晕脑胀,甚则昏迷谵妄,四肢不时抽搐,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红绛,或紫暗,或光泽少津,苔黄腻,脉细弦数。此乃邪毒入营,迫血妄行,元神被扰,气窜无权。急宜养阴清热解毒,昏迷者配针刺。方药用玄参、赤芍各15g,紫草20g,丹皮、山栀各10g,蚤休、生地、水牛角、鲜芦根各30g,鲜菖蒲12g,青黛0.3g,合成牛黄1.5g(分吞)。若神志昏迷者,加神犀丹或紫雪丹,大便闭者,加鲜首乌或鲜川军。
(2)痹痛型(即亚急性以关节酸痛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时起时伏,热势昼升夜降,有时怕冷,自汗,四肢关节酸楚,定痛不移,有时红肿,局部有热感,屈伸不利,常伴有头痛,腰酸背痛,神疲乏力,心烦不宁,指甲鲜红光亮,脉象滑数,舌紫淡,或红绛。此乃肝肾不
足,邪热内生,血瘀络阻,形似热痹而实非热痹。治宜养阴清热,凉营通络。方药用生地、鸡血藤、蚤休各30g,玄参、当归各12g,赤芍、紫草根各15g,知母、黄柏各10g,牛膝、地龙、防风、防己各9g,合成牛黄I.5g(分吞)。
(3)肝肾不足型(即慢性缓解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或不耐烦劳,稍微活动即疲乏不堪,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或低热,或关节酸痛,苔薄,舌质红,或嫩红,质胖。此乃邪势虽敛而肝肾阴亏不复。以滋养肝肾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方药用生地、熟地、白芍、黄芪各15g,当归、牛膝各10g,枸杞、首乌、茯苓各12g,丹皮、山栀各9g,青黛0.3g,雄黄0.5g.
以上三型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病情、病程的不同,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治疗方案亦须随之而改变。因患病的热毒为内生之毒,所以非银翘之类能解,故吴老选用雄黄、青黛、合成牛黄、草河车等药来解毒活血。雄黄性温有毒,过去常用其解毒杀虫之功而治疗疥癣疽痈等外科疾患,但《本草纲目认为,雄黄能“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厥、痰涎、头痛、眩晕、暑证、泻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且配伍滋阴清热的药物能监制温热之性而发挥其解毒之功;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瘀之功,对于因肝火郁毒的病证适宜;牛黄有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之功;山栀能泻火,有清热利胆、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止痛的作用;蚤休常用于各种热毒症,有清肝经郁热、活血解毒的作用。
5.榻国维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观榻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及肾阴亏虚有明显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根,肾虚不足,百病由生。素体禀赋不足,肾阴亏耗,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是本病的发病基础。真阴本亏,肝肾阴虚,则虚热内生,日久则相火妄动,津液暗耗,肌肤失养,内脏受损,阴损及阳,而致脾肾两虚。日光曝晒外受热毒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感染、外伤、寒冷、精神创伤、药物等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因素。
(2)分型观榻教授指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中医辨证分三型: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及脾肾阳虚证。急性期以热毒炽盛证多见,缓解期以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多见。病位在经络血脉,病久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多系统。急性期病情突出表现为毒热的标象,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虚中夹实,标实本虚,而慢性病人更是久病为虚,虚中有虚。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肾阴不足,本虚标实,而疾病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其他证型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3)施治观在临证治疗时,榻教授特别强调补肾法,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肾阴不足,本虚标实,而疾病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热毒炽盛、脾肾阳虚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因而在治疗过程中补肾法要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榻教授在自己40余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方: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丹皮、怀山药、茯苓、泽泻、鱼腥草、益母草、牛蒡子、墨旱莲等药。在辨证施治中热毒炽盛型榻教授善用水牛角、赤芍、青蒿等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阴虚内热型善用生地、山萸肉、丹皮以滋阴养肾、清热活血;脾肾阳虚型善用熟附子、白术以补益脾肾、温阳化湿。经临床验证其总有效率为90.6%。
由于本病患者证候错综复杂,临证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本病的活动期,宜以西药激素为主,中药为辅治疗,先控制病情,再辅以中医辨证施治,可使临床病情得到迅速控制。待病情进入缓解期,要以中药辨证施治为主,合理地递减激素剂量,以避免由于激素的长期使用所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榻教授采用的中药配合小剂量激素疗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内服效验方
1. 红斑清解汤
(l)处方生地黄、石膏、忍冬藤、黄芩、苦参各30g,龟板12g,陈皮6g,甘草3g,大枣15g。高热者,加羚羊角粉0.6g或紫雪散0.6g;出现大量胸腔或心包积液者,加葶苈子30g,白芥子15g;白细胞、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加何首乌、女贞子各30g,山茱萸9g;顽固性狼疮性肾炎者,加落得打、接骨木各30g,续断15g,杜仲9g.本方有养阴凉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
2.补肾活血汤
(1)处方黄芪5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麦冬各15g,茯苓、牡丹皮、泽泻、桃仁、当归、赤芍各10g,地龙6g.热毒炽盛者,改熟地黄为生地黄15g,加金银花15g,水牛角(先煎)50g;气阳两虚者,加党参15g,黄精30g;阴虚内热者,加知母15g,黄柏lOg;阴阳
两虚者,加补骨脂、菟丝子各15g.本方有补肾养阴,益气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加昧地黄汤
(1)处方熟地黄20g,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各15g,益母草30g,青蒿(后下)6g,泽泻、甘草各10g.热毒炽盛型加生地黄209,赤芍、蒲公英、半枝莲、紫草各15g;阴虚内热型加女贞子20g,旱莲草、麦冬、桑葚子、浮小麦各15g,布渣叶12g;脾肾阳虚型加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各15g,黄芪30g,萆薢、茯苓、白术各12g.本方有滋肾养阴,清热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
4.复方女贞汤
(1)处方生地黄、沙参、旱莲草、紫草各25g,枸杞子、川楝子、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当归各15g,女贞子70g,黄芪30g.蜈蚣2条。胸痛者,加夏枯草、薤白;盗汗者,加金樱子;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鸡血藤、防风;头发枯脆者,加桑葚子、何首乌。本方有柔肝养阴,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5.祛风通络汤
(l)处方川桂枝3g,制川乌、制草乌、炒荆芥、炒防风、仙灵脾、伸筋草各9g,玄参9~12g,甘草3-4.5g。若见痹损肌肤j雷诺氏征明显者,基本方去玄参,选加熟附子3~9g,羌活、独活、秦艽、晚蚕砂(包)、丹参、漏芦各9g;皮肤顽厚,麻木不仁者,加生黄芪、威灵仙各9~12g,当归9g,郁金9~24g;关节红肿热痛者,选加桑枝、贯众各9g,石膏(先煎)9~15g等。若痹损及肾,有浮肿、蛋白尿者,基本方加黄芪、汉防己各9~12g,白术12g,玉米须、米仁根、黑料豆各18g,龙骨、牡蛎各15g;尿素氮高者,加宣木瓜、牛膝各9g;腰膝酸软、浮肿、怕冷、舌淡、脉沉细迟者,基本方去玄参,加牛膝、杜仲、熟附子各9g;有耳鸣、健忘、脉细数、舌红者,加生地黄9g.若痹损及心,见有心烦、夜寐不酣、脉细数、舌红者,基本方加党参、麦冬各9g,五味子3g,夜交藤15g;心悸气促、唇绀、面色苍白、心绞痛、脉细结代、舌紫暗者,基本方去玄参,加熟附子、丹参、泽兰、石菖蒲各9g,地鳖虫
6~9g;癫痫、抽搐、神识昏糊者,加蜣螂虫(去头足)4.5g,水炙远志3g;若痹损及肝,有右胁疼痛,脘腹作胀者,基本方加黄芩、丹皮、制香附各9g,大腹皮12g.肝功能异常或有肝脾肿大,肝硬化者,加党参、白术、生麦芽、炙鳖甲各9g,桃仁4.5~9g;头晕目花、头胀痛者,加白芍、钩藤、旱莲草各9g,菊花4.5g,石决明(先煎)30g,女贞子12g.若痹损及脾,见纳呆、泄泻、舌淡苔润滑、脉细濡者,基本方去玄参,加党参、白术、煨木香、黄芩炭、焦六曲各9g,炮姜炭4.5g,怀山药9—12g;苔厚腻者,加薏苡仁9~15g,苍术4.5~9g.若痹损及肺,见恶寒、身热、骨楚、舌淡苔薄、脉浮者,基本方加黄芪、紫苏、贯众各9g;咳嗽、咽痒、胸闷者,加麻黄3~6g,前胡9g,桔梗4.5g;痰多者,加水炙远志3g,葶苈子(包)9g;发热、胸膺闷塞、痰黄黏稠者,加桑叶、桑皮各9g,冬瓜子、冬瓜皮、丝瓜子、丝瓜络各15g,江剪刀草12g.本方有祛风沮阳,散寒除湿,调补阴阳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滋肾清热汤
(1)处方生地、熟地、山药、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各30g,白芍、寄生、龟板、鳖甲、秦艽、麦冬、薏苡仁、金银花各15g,甘草10g.肝肾阴虚内热以虚为主者,加山萸肉10g,枸杞果15g;若热势不退,口腔糜烂、舌质红,为热重于虚者,加丹皮15g,首乌、生地、北沙参各30g;若面部斑块较甚、色较暗者,加山萸肉10g,枸杞果15g,赤芍20g.本方有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7.银翘生苓汤
(1)处方金银花15g,连翘、生地、茯苓、丹参、黄精各12g,当归、枸杞子各9g.阴虚肺燥者,加知母、瓜蒌、北沙参;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柴胡;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关节酸痛明显者,加秦艽、地龙;血虚者,加白芍,倍用当归;肾阴虚者,加玄参、龟板、女贞子;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陈皮、砂仁。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滋补肝肾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8.来氏狼疮汤
(1)处方忍冬藤100g,藤梨、野荞麦各lOg,马鞭草、佛耳草、丹参、大力王、地丁草各30g,海金砂、绞股蓝、一枝香各20g。气虚者,加太子参30g;舌红少苔者,加天冬、麦冬各20g;发热者,加淡豆豉或清水豆卷20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后下)9g;水肿明显有腹水者,加石苇30g,商陆20g;关节痛者,加青风藤30g.雷公藤(去皮)12g;血热者,加茜草20g,远志6g.本方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
9.荆芥连翘汤
(1)处方荆芥、连翘、防风、柴胡、薄荷、黄芩、栀子、赤芍、当归、生地、白芷、桔梗、积壳各10g,北芪30g,甘草6g.本方有祛风清热,益气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10.养阴宁心汤
(1)处方生地、玄参、生薏苡仁、虎杖、羊蹄根、忍冬藤、苦参、黄芩、车前子各30g,知母9g,麦冬12g,葶苈子、桑白皮各30~60g,猪苓、茯苓、泽泻各15g.心悸者,加茯神、酸枣仁、柏子仁各12g,青龙齿(先煎)30g,琥珀屑(冲服)3g.血瘀胸痛者,加丹参30g,赤芍15g,桃仁12g;热甚者,用生石膏(先煎)60g.本方有养阴清热,蠲饮利水,养心宁神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2次服,病重者每日2剂,4煎服。
11.凉血解毒汤
(1)处方生地、玄参各12g,麦冬15g,土茯苓、半枝莲、白花舌蛇草各20-30g,丹参、秦艽各30g,赤芍、乌梢蛇、甘草各10g.严重皮肤损害.吐血、衄血、结膜充血,神志恍惚,舌红绛者,加金银花30g,丹皮10g,水牛角15~30g(先煎);心悸、气短或见心功能受损者,加人参5~10g,黄芪I5g,炒枣仁30g,炙甘草lOg;肾毒久蕴,邪浊上泛,呕恶者,加半夏、旋复花各10g,竹茹12g;肾阳虚水肿、尿少者,加菟丝子309,淫羊藿12g,茯苓15—30g,泽泻、车前子各IOg;肝功受损者,加首乌12g,当归10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2g,鸡血藤15~30g。本方有养明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2)方法,水煎至200-30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
12.益气活血汤
(1)处方生黄芪60g,鸡血藤、板蓝根、甘草各30g,玄参、生地、桑寄生、仙灵脾、丹参、威灵仙各1 5g,生蒲黄、全蝎、廑虫、乌梢蛇、琥珀、鸡内金各9g,蜈蚣2条。本方有益气养阴,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3.雷公藤煎液
(1)处方去皮雷公藤根15g.长期发热者,加金银花、玄参、沙参、生地各15g,连翘、天冬、麦冬、赤芍、白芍各10g,甘草3g;肝功能异常者,加丹参、党参、茯苓、黄芪各15g,柴胡、白芍、白术、厚朴各10g;肾损害者,加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秦艽各15g,白术、枸杞、女贞子、菟丝子各10g.本方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瘢,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个月1个疗程,每疗程后停药半个月后继服。
14.普济消毒饮
(1)处方黄芩、板蓝根、水牛角、玄参、生地、石膏、金银花各15g,川连、甘草、僵蚕各10g,牛蒡子、连翘、丹皮各12g,陈皮5g,薄荷6g.本方有清解疫毒,疏散风热,凉营透气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5.北黄芪合剂
(1)处方北黄芪30g,甜叶菊、红条紫草、茜草根、山萸肉各12g,旱莲草、女贞子、鱼腥草、怀牛膝各15g,丹参20g.本方有扶正祛邪,益气养阴,滋阴补肾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或制成片剂,每次服用4片(相当于生药1.04g),开水送服,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6.地玄参合剂
(1)处方生地、玄参、牡蛎、连翘各30g,女贞子、川断、黄柏、杏仁各9g,黄精、绿豆、黑豆各12g,桔梗4.5g.本方有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7.水牛角合剂
(l)处方水牛角30g,鲜生地1 5g,枸杞子、何首乌、丹参、赤芍、当归、地骨皮、墨旱莲各1 0g,丹皮、知母各8g,紫草12g.本方有养肝肾,化瘀热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8.消毒灵
(1)处方生地、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赤芍、丹皮、怀牛膝、苦参、天花粉、当归、连翘、黄芩各15g,甘草10g.本方有清心火,凉血热,解热毒之功。
(2)方法先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19.狼疮丸
(1)处方金银花、丹参、蒲公英各20g,连翘、赤芍、白鲜皮各15g,桃仁12g,红花5g,蜈蚣2条。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或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次2丸,每日2次。
20.秦艽片
(1)处方秦艽、乌梢蛇、生地、茯苓、泽泻各I5g,黄芪、丹参各20g,玄参、黄柏各12g.本方有清热养阴,活血祛风之功。
(2)方法上药按常规制成片剂,每片重0.5g,每日15~20片,分2~3次服用。亦可以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1. 磁石丸
(1)处方磁石60g,川芎、牛膝、赤芍、海桐皮、萆薢、全蝎、秦艽、地龙、天麻、木瓜、白芷、白花蛇、白僵蚕、白附子、石楠叶、白蒺藜、苦参各30g.本方有镇邪祛风,通络解毒之功。
(2)方法上药共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重10g.每日2次,每次2丸。
22.复方丸
(1)处方冰片、石膏、红花、公丁香、肉豆蔻、草果仁、沉香、白檀香、紫檀香、广木香、木通、石榴、诃子、川楝子、栀子、麦冬、何首乌、炙草决明、线麻子、白云香、黑云香、射干、文冠木、刺柏、益母草、五味子、甘草、广角各15g,麝香、牛黄各2.5g,熊胆5g.本方有清热活血,通络利湿之功。
(2)方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3次,每次3~5g,以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