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峄山刻石》空间解构分析(2)

对称关系
在小篆的空间表现上,对称关系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小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对称关系训练作为首要训练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对称关系的表现上不是简单的方向、位置等关系的均衡对称,而是在基础对称之上还要富有变化的左右均衡。对称的目的是要达到空间上的均衡,也就是说,要让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因此,笔者认为,对称应该是在基础对称之上做方向、位置的呼应,以达到左右结构的均衡。
简单的对称关系,就是以中轴线为参照,左右结构互相呼应。在《峄山刻石》中,如“不”字(见图一),中轴线左右两条弧线,就是简单的对称关系。此类字还有“帝”字(见图二)、“维”字的绞丝旁(见图三)、“称”字的禾木旁(见图四)、“灾”字的火字旁(见图五)等,所体现出的都是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关系。书写这些对称关系的字时,只需要做到左右两条线的方向、位置及弧线的变化,要形成左右一致的结构。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以上是以中轴线为参照物形成的左右对称关系。其次,是隐形中轴线所形成的对称,也就是说,在字中是不存在中轴线的,但是在书写时又能够体现出中轴线,如“立”(见图六)、“分”(见图七)、“曰”(见图八)、“天”(见图九)以及“大”“五”“而”等字。这种对称关系其实与上一种情况是类似的。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还有一种对称是较为复杂的对称表现。这种对称打破了某一程度上的均衡,是在“失衡”的情况下重新建立起来的一种对称关系。这种对称很显然具有一定的变化维度,这种维度是左右结构的“复杂”对称。比如“者”字(见图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轴线左右两侧的斜线长短不一,最外侧的两条纵线也是不一致的,但是所形成的整体关系却是对称的。我们看这种变化在于线的长短与位置的不同,如两条斜线左短右长,但是却与中轴线形成左远右近的关系,最外侧的纵线也是左短右长,但是却又形成左圆右折的对比,如此因长短等不同造成的“失衡”最终在远近、方圆中又回归了“均衡”。再如“世”字(见图十一),左低右高,在对称基础上又达到了错落的高级表现。还比如“之”字(见图十二),左短右长,很显然是不对称的,但是却很巧妙地在空间上做了左宽右窄的变化,于是通过长短、宽窄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均衡。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峄山刻石》中的基本对称关系很显然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面,但是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学习秦小篆的基础,在基础对称达到准确之后应该要将重点放在复杂对称的学习上,由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峄山刻石》更为全面的对称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