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的十大革命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的微小谬误,都将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进行延伸,并会引发其它社会科学一系列的重大谬误。同样,价值理论一旦产生重大革命,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科学的产生深刻革命。统一价值论掀起了价值理论一系列的重大革命,并且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

革命之一:“进化价值论”主要解决价值的进化问题

价值既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也是基本的生命现象。价值是生命运动的动力源,只要有生命,就有价值现象。价值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是逐渐进化而来。统一价值论的“进化价值论”认为,生物进化经历了六个阶段: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与此相对应,价值进化也经历了六个阶段:无机能价值、有机能价值、要素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

1、原核生物实现了从“无机能”向“无机能价值”的进化。生物界(包括人类)的一切价值都起源于能量,而最早的能量都是无机的化学能或光能,而且它们基本上都来源于太阳。最早的生物就是原核生物,它将各种无序状态的无机化学能或光能转化为有序化状态的能量(即“无机能价值”)。

2、原生生物实现了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原生生物包括原生藻类、原生菌类和原生动物,它们开始通过掠食或寄生的方式,把储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自己的能量,从而实现了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向“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的发展。

3、感觉类生物实现了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进化。感觉类生物(即具有感觉器官的生物)开始利用一些非能量特性的生命要素(如氧气、水分、温度等)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一些细胞的生物功能,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或有机能价值。因此,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进化,实际上也是从“能量型价值”向“非能量型价值”的发展。

4、认知类生物实现了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的进化。认知类生物(即具有认知器官的生物)能够根据认知器官的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来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达到综合地、关联性地、适度地、多方面地、间接地利用各种要素性价值,以实现最大的生理性价值。因此,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

5、评价类生物实现了从“生理性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进化。评价类生物(即拥有评价器官的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这类动物还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适度操作劳动工具的能力。因此,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生理性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

6、意志类生物实现了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进化。意志类生物(即拥有意志器官的生物)能够对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所产生的价值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必须具有高度的价值预测能力,特别是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价值的预测能力。因此,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就是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从“不可预测价值”向“可预测价值”的发展。

生物进化与价值进化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革命之二:“能量价值论”主要解决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属于一种不完整的“能量价值论”,但它只是实现了从“能量”到“负熵”的理论衔接,而没有实现从“负熵”到“价值”的理论衔接。

统一价值论的“能量价值论”(或“强能量价值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属性是物质的最基本属性,物质的其它非能量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延伸方式;能量的本质就是物质的不同类型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能量属性是物质运动属性的客观描述方式;人类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延伸,价值运动是能量运动的延伸,价值属性与能量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属性是由能量属性来决定的;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延伸,社会规律是物理规律的延伸。价值来源于能量,并可统一地折算成能量。

统一价值论把价值定义为“广义有序化能量”,它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大类。其中,“有序化实能”是指那些能够被生物(包括一般生物和人类)有效利用的能量形式,“有序化虚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扩展和强化“有序化实能”的作用。标准的“有序化实能”主要有谷类、玉米、高粱、大豆、小麦、肉类等。

价值与能量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能量价值论”认为,生物界最基础的价值形式就是“生物化学能”,其主要载体是“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它是生物界的“能量通货”,人类所有高层次价值都是由生物化学能逐渐进化而来,都可以折算(或还原)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从而实现了所有价值在能量基础上的统一度量。

价值可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过渡性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两小类:消费性价值与生产性价值。其中,消费性价值可分为四种: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生产性价值可分为两种:个体性消费价值、社会性消费性价值;过渡性价值可分为四种: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

价值的基本分类如下图:

各种价值之间存在如下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消费性价值全部转化为过渡性价值。不同层次的消费性价值分别经过不同阶段的消费过程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过渡性价值。其中,食物类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温饱类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安全健康类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人尊自尊类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

2、生产性价值全部转化为过渡性价值。不同层次的生产性价值分别经过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过渡性价值。其中,个体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潜能,社会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的劳动价值。

3、过渡性价值全部折算成生物化学能。过渡性价值分为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四个层次。其中,生理潜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劳动潜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劳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最终,所有的过渡性价值全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各种价值之间的数学关系如下图:

革命之三:“使用价值论”主要解决价值的生产问题

传统的价值理论认为,客观事物的使用价值只与该事物所固有的品质特性有关,而且主要与该事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关。从这个观点导出了“只有产业部门才能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第三产业和管理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只是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一系列错误结论。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主体的品质特性、客体的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即价值三要素)。改变事物的这三个方面的品质特性,就可以改变事物的价值量。

1、使用价值生产函数。介体的品质特性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相关事物所具有的品质特性,其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是介体的主要形式,时间与空间是介体的特殊形式,随机特性综合反映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随机品质。因此,事物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由客体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因素特性、主体品质特性和随机特性等六类变量所组成的复杂函数。

使用价值生产函数,如下图:

2、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服务性行业主要是综合性地、零散性地、随机性、个别性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3、区分使用功能与使用价值。统一价值论认为,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使用价值Q的大小取决于功能价值Qg与耗散价值Qh的代数和即:

当Qg=Qh时,有Q=0。即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时,其使用价值为零。

当事物不具备稀缺性时,人总是会不断扩大该事物的使用规模,在“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该事物的功能价值将会不断下降,并逐渐趋近于耗散价值,从而使其使用价值趋于0。因此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具有使用功能,二是必须具有稀缺性。由此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1)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自然界中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应,人们总会去充分地利用它,即不断地增大对它的的利用规模,其结果是:这些不稀缺的自然资源的功能价值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下降,直至趋近于其耗散价值,则其使用价值不断下降并趋近于零。使用价值为零的事物并不等于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它相对来说并不稀缺,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2)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都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具有稀缺性,许多无法消化的食物也都不会具有稀缺性;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不具有稀缺性。许多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等)的稀缺性最终都可归功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社会的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最终都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

革命之四:“个体价值论”主要解决个体价值的运行问题

个体价值系统(即个人与自然界所组成的价值系统)中每个元素之间都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它们各司其责,而且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个体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层次结构与对称结构。

1、个体价值系统的层次结构

个体价值系统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资料、行为和意识。

(1)资料。资料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自己相应的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

(2)行为。行为的客观目的在于按照特定的规则对资料进行“有序化”处理,因此行为是关于资料的规则体系。

(3)意识。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按照特定的规则对行为进行“有序化”处理,因此意识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

个体价值系统的层次结构如下图:

2、个体价值系统的对称结构

个体价值系统可分为资料、行为与意识三个基本的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都含有两个对称元素:规范性元素与非规范性元素。

(1)资料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利用资料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如内容的明确化、形式的标准化、数量的规模化、技术的专业化、主体的清晰化、过程的程序化、度量的精确化等。资料经过规范性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料。规范性的资料称为工具,非规范性的资料称为材料。

(2)行为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对行为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如行为内容的清晰化、行为过程的程式化、行为方式的标准化、行为技术的专业化、管理指标的精确化等。行为经过规范性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性的行为称为技术,非规范性的行为称为个性。

(3)意识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实施意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对意识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主要包括:程序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方式。意识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识。规范性的意识称为科学,非规范性的意识称为作风。

个体价值系统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3、个体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

综上所述,可知:

1、工具是规范性的资料,技术是规范性的行为,科学是规范性的意识。

2、材料是非规范性的资料,个性是非规范性的行为,作风是非规范性的意识。

3、由于行为是关于资料的规则体系,意识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因此当工具是资料的主流部分时,行为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体系;当技术是行为的主流部分时,技术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体系;当科学是意识的主流部分时,科学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还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个体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如下图:

革命之五:“社会价值论”主要解决社会价值的运行问题

社会价值系统(即人与人之间所组成的价值系统)中每个元素之间都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它们各司其责,而且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社会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层次结构与对称结构。

1、社会价值系统的层次结构

社会价值系统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

(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资料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个人的劳动能力。

(2)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客观目的在于按照特定的规则对社会分工进行“有序化”处理,因此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

(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按照特定的规则对社会管理进行“有序化”处理,因此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

社会价值系统的层次结构如下图:

2、社会价值系统的对称结构

社会价值系统可分为社会分工、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三个基本的层次,其中每一个层次都含有两个对称元素:规范性元素与非规范性元素。

(1)社会分工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实施社会分工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如内容的明确化、形式的标准化、数量的规模化、技术的专业化、主体的清晰化、过程的程序化、度量的精确化等。社会分工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规范性的社会分工称为经济,非规范性的社会分工称为风俗。

(2)社会管理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实施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对社会管理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如管理内容的清晰化、管理过程的程式化、管理手段的标准化、管理技术的专业化、管理主体的权威化、管理指标的精确化等。社会管理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规范性的社会管理称为政治,非规范性的社会管理称为民约。

(3)社会意识的对称元素。人们在实施社会意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其价值的效率性,往往要对社会意识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化”处理,主要包括:程序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方式。社会意识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规范性的社会意识称为文化,非规范性的社会意识称为民风。

社会价值系统的对称结构如下图:

3、社会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

综上所述,可知:

1、经济是规范性的社会分工,政治是规范性的社会管理,文化是规范性的社会意识。

2、民俗是非规范性的社会分工,民约是非规范性的社会管理,民风是非规范性的社会意识。

3、由于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因此当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主流部分时,社会管理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当政治是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时,政治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体系;当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主流部分时,文化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政治的规则体系,还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关于经济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社会价值系统的逻辑结构如下图:

革命之六:“信息价值论”主要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

信息有三种不同的定义:一是,信息的数学定义为“消除不确定性”;二是,信息的哲学定义为“信息就是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全新主观反映”,或者“信息就是新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三是,信息的价值论定义为“信息就是能够增加事物价值量的主观认识”。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信息的数学定义与价值论定义的一致性

根据“信息论”创始人申龙的观点,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确定性”,可以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消除无序性”,实际上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从描述的对象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物质有序性和能量有序性两种,从描述的方式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或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使用各种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显然,对于来生命机体(即耗散结构)而言,所谓“有序性”是指活的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死的结构有序性。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信息的本质就是提高系统的功能有序性或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功能。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价值就是有序性功能”,可以发现,信息的本质就是“改变系统的价值量”。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论定义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2、信息的哲学定义与价值论定义的一致性

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对于相关事物进行充分而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决策,就可以使行为方案具有充分而科学的信息依据,从而大大减少行为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将会产生正向的价值效应。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论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综上所述,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信息的产生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人类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人类劳动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信息积累的唯一来源,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革命之七:“行为价值论”主要解决人类行为的动机问题

“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是几乎所有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行为准则。然而,这只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统一价值论认为,如果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追求“最大价值率”才是一切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基本行为准则。

为此必须区分两个基本概念:“价值比率”与“价值率”。

价值比率:价值系统的产出价值量Qo与投入价值量Qi之比值称为价值比率,用B来表示,即

价值率:价值系统在单位时间T内所产出价值量Qo与投入价值量Qi之比值称为价值率,用Ψ来表示,即

显然

理论证明: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追加向该事物投入价值资源,该事物的运行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低,人就会越多地从该事物抽回所投入的价值资源,该事物的运行规模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走向灭亡。因此,决定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价值比率”,而是“价值率”。

由此可得如下的一系列结论:

最大价值率法则:当主体所拥有的价值量一定时,任何价值系统都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价值率。

广义价值规律:事物的价值率总是围绕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上下波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的价值率总是以生产力的价值率为基础而上下波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的价值率总是以经济基础的价值率为基础而上下波动。

商品交换规律: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商品交换总是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原则。

人际交往规律: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人际交往总是遵循“等价交往”的一般原则。

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事物可分为意识类事物、行为类事物、资料类事物三大类,分别用真善美(或假恶丑)来进行价值判断。其中,凡是价值率大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的意识类事物就是“真”,反之就是“假”;凡是价值率大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的行为类事物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凡是价值率大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的资料类事物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责权利平衡法则:责(或责任)是价值的投入方式,利(或利益)是价值的产出方式,权(或权力)是连接责与利的价值通道(或资格)。每一个社会事物(包括社会存在、社会角色、社会规则等)都含有责、权、利三个基本要素,都存在一定的价值率,根据“广义价值规律”,任何社会事物的价值率将会围绕社会的平均价值率上下波动。当社会事物的价值率大于社会平均价值率时,社会就会不断扩展其运行规模,结果在“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其价值率将会逐渐下降;当社会事物的价值率小于社会平均价值率时,社会就会缩小扩展其运行规模,结果在“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其价值率将会逐渐上升;当社会事物的价值率等于社会平均价值率时,社会将会保持该社会事物稳定而平衡的运行规模。所谓“责权利的平衡法则”,就是社会事物中由责权利所构成的价值率等于社会平均价值率。

责权利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革命之八:“系统价值论”主要解决价值的转化问题

对于“劳动价值”概念,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认为劳动价值是一种抽象的价值形式,使用价值是一种具体的价值形式;二是,劳动价值是完全虚构的价值形式,实际上不存在这种价值形式。统一价值论中的“系统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是一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它在人类价值系统的价值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与中介作用。不过,同样起桥梁作用与中介作用的过渡性价值还有三种具体形式: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和劳动潜能。

人的生命过程需要不断消耗各种形式的价值,同时又会不断生产出各种形式的价值,因此统一价值论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价值的投入产出系统,各种价值分别通过不同的通道输入人体内部,并从不同的通道输出人体外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价值循环转化系统。归纳起来,人体的价值转化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消费过程

消费过程就是把外部各种消费性价值经过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并转化为人类机体生命运动所需要的内在潜能(或过渡性价值)的过程。它可分解为四种具体过程:一是代谢性消费过程,即把食物类价值经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二是生理性消费过程,即把温饱类价值经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三是个体性消费过程,即把安全健康类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四是社会性消费过程,即把人尊与自尊类价值经过社会性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2、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就是把外部各种生产性价值经过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可以替代,并转化为人类机体生命运动所需要的内在潜能(或过渡性价值)的过程。它可分解为两种具体过程:一是个体性生产过程,即把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劳动潜能的过程;二是社会性生产过程,即社会性生产价值经过社会性生产过程转化为等效劳动价值的过程。

3、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就是整合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过程,即把消费过程所产生的过渡性价值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过渡性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另一种过渡性价值,最后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它可分解为四种具体过程:一是代谢性劳动过程,即把食物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物化学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二是生理性劳动过程,即把温饱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理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三是个体性劳动过程,即把安全健康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以及个体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劳动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四是社会性劳动过程,即把人尊自尊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价值以及社会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劳动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人类生命系统的价值循环转化运行图,如下所示:

革命之九:“价值观论”主要解决主客观价值的关系问题

研究发现,事物的基本价值特性有三个:价值量、价值率、价值率高差,它们所对应的主观反映方式分别是需要、价值观、情感。其中,“价值量”(即Qo)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就是需要,“价值率”(即Ψ=Qo/(Qi×T) )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就是价值观,“价值率高差”(即ΔΨ=Ψ-Ψo)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就是情感。

需要、价值观与情感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一种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事物的价值特性,以引导和控制人对有限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其最大的增长率。人类主体通过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与价值作用,其客观目的在于指导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使之按照自己的客观需要而对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原则立场和行为取向,以达到最大的价值效应。

价值观与价值率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下:

1、行为目标的确立过程

人的行为目标通常有许多的选择方案,通常情况下,人总是选择具有最大价值率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因为这样才有最大的价值收益率。

2、行为目标的反映过程

对于已经确立的价值目标,人们会从大脑中的价值观数据库中提取以前存储的对于该价值目标的价值观。

3、行为方案的规划过程

行为方案的规划过程实际上就是行为目标的分解过程。行为目标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战略目标、战役目标、战术目标和简单动作。战略目标分解为若干战役目标,通常有多种分解方式可以选择,即各个战役目标按照不同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以及价值比例关系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方式,人将会选择具有最大价值率(即最大价值观)的分解方式。同理,战役目标又可分解为若干战术目标,战术目标又可分解为若干简单动作。

4、行为方案的实施过程

价值方案的实施总是按“由下而上”的方式来进行,即先完成简单动作,再完成战术目的,然后完成战役目标、最后完成战略目标。

5、行为方案的效果评价

人对于各级价值目标实施以后的效果评价(即实际价值率的计算)往往是按“由下而上”的方式来进行,即先计算战术目标的实际价值率,再计算战役目标的实际价值率,最后计算战略目标的实际价值率。

6、价值观的修正过程

人在对各级价值目标(战略目标、战役目标和战术目标)的实际价值率进行认真的计算和评估以后,就会将其与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各级价值目标的主观价值率(即各级价值目标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如果某一价值目标的实际价值率与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该价值目标的主观价值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就会修正相应的价值目标的主观价值率。

7、事物规模的改变过程

由于价值目标的实现,人对于该行为目标的价值需求得到完成或部分的满足,从而提升了该行为目标的价值规模,结果在“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该行为目标的价值率将会有所下降,并趋近于人的平均价值率。

8、进入下一个作用周期

如果该行为目标仍然没有充分趋近于人的平均价值率,人将会把它继续作为下一个行为目标,并进入下一个作用周期;如果该行为目标已经充分趋近于人的平均价值率,人将会选择另一个事物作为新的行为目标,从而进入下一个作用周期。

价值观与价值率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下图:

革命之十:“情感价值论”主要解决人工情感的理论问题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一定是人工情感,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解决人工情感的理论问题。目前的心理学对于情感的阐述是非常模糊的,它不知道情感的真正本质,也无法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根本不能满足人工情感的基本需要。

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情感价值论”或“数理情感学”,彻底解决了情感的本质问题,建立了情感的数学模型,并揭示了情感运行的逻辑程序,从而为人工情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情感价值论”认为,情感或价值观的哲学本质就是人对事物价值关系两种不同的主观反映形式,情感(或价值观)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感(或价值观)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价值、表达价值、计算价值、消费价值和创造价值。其中,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人在情感或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性。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情感运算系统是把“认知系统”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价值评价,从而完成对于各种事物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然后,传送到“行为数据库适配器”。情感运算系统大体可分为价值分析器(或价值标注器)、价值率计算器、价值综合器、需要数据库(或价值量数据库)、价值观数据库(或价值率数据库)、价情与情价转换器、情感数据库(或价值率高差数据库)等组成部分。

情感运算系统的逻辑框图如下图:

掀起价值理论的深刻革命,推动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

上述价值理论的十大革命,将会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是:

1、把价值理论延伸到所有生物界。人类的高层次价值起源于动物的低层次价值,这样,价值现象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价值规律也不是凭空想像,它是生物规律的高级表现形式。把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了价值领域,就形成了价值进化论。

2、把价值理论朝精确性的方向发展。过去理论界对于价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定性分析,很难做到定量分析。从能量角度重新定义价值概念,并揭示了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了价值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

3、架起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过去的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完全脱节,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严重对立。现在,从物理学角度重新定义价值概念,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整个社会科学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彻底架起了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4、把人工智能朝人工情感的方向发展。把情感理论建立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逻辑对应关系,这样,情感计算系统就转化为价值计算系统,情感运行的逻辑程序就转化为价值运行的逻辑程序,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情感的理论问题。

5、彻底铲除社会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目前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大量的唯心主义思想,而且大部分集中表现在心理学领域与情感领域。建立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情感价值论”认为,情感规律实际上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情感现象实际上就是价值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情感特征实际上就是价值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感(即感觉)、知(认知)、情(即情感)、意(即意志)分别是人脑对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全面贯彻到了人的精神领域。

价值理论的十大革命及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下图: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这一切都源于学者们要改造四要件的初衷.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最简单.易上手的理论,估计学习一两天之后就可以办案了. 而在四要件理论中,关于犯罪的本质,表述成为"严重的社会 ...

  • 犯罪的本质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犯罪是侵害(含威胁)法益的行为,不论是什么学说,在给犯罪作定义时,已经离不开法益这一元素了. 然而,关于犯罪是什么,在探求其间的道路中,很多富含哲理的话语,读来仍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

  • 重审《资本论》语境中的“抽象”与统治

    重审<资本论>语境中的"抽象"与统治 孙亮 | 文   论                  抽                           本      语  ...

  • 犯罪论构建的方向

    犯罪论构建的方向,是比较有争论的,主要是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之争. 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虽然都是客观主义刑法,但是行为无价值论将故意.过失放入违法性阶层,这个必然引起结果无价值论的警惕. 这种 ...

  • 木水格论(二十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认识

    木水格调: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 木水格物:建筑遗产工程领域 木水格论: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观点 本文选自:徐进亮<整体思维下建筑遗产利用研究> 十九世纪以前,价值(Value)概念只与经济学 ...

  • 价值理论的十大革命、十大误区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 ...

  • 价值理论的十大误区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 ...

  • “边际效用”与“边际价值理论”的解释

    Marginal utility: The least important use to which a unit of a contemplated supply of identical good ...

  • 世界上最贵的车第一名价值5000亿?十大最贵的车排名

    世界上最贵的车第一名价值5000亿?十大最贵的车排名:我们经常说哪个富豪有多少多少车,但是其实那些都是市面上能买到的,最多也就上千万,没有什么特殊性,这次要介绍的是一般土豪都买不到的,价值N亿的豪车. ...

  • 做几个口金零钱包包,用丝带在上面绣了下,竟然价值翻了十倍!

    口金零钱包包很好做 网上买一个小口金配件 按照图纸把布裁下来进行缝合 一个小小又实用的口金零钱包包就做好啦 没有好看的布,只需一块纯色的布或麻布 用丝带在上面进行刺绣 普普通通的零钱包一下子价值就翻了 ...

  • 两种价值理论与两种经济学

    从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的发展出现分野,一个方向是新古典经济学,另一个方向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笔者认为,这种分野是从"价值"概念开始的.对价值的不同理解有着不同的制度蕴意,也直接决定 ...

  • 江苏发现2000年西汉大墓,挖出856根金丝楠木,价值至少几十亿

    对考古有所喜爱的朋友肯定知道黄肠题凑吧,黄肠题凑其实就是古代汉朝的一种最高葬制,能用上黄肠题凑的人都是帝王级别的人才行,除了汉朝,还有周朝也使用过这种葬制,当然了除了帝王能用,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被 ...

  • 一棵五块钱都没人要的金弹子,嫁接血红品种价值翻几十倍。

    一棵五块钱都没人要的金弹子,嫁接血红品种价值翻几十倍。

  •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一枚价值一百五十万元,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收集到

    发源于15世纪的银元,始于欧洲,16世纪传入中国,光绪年间开始铸造但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大量发行成为国币.一百多年间,在中国流通的银元多达上千种,有多达万种版本,可以说是近代货币的一个"大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