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为什么不用“锤子”锤腿

文:聂传安


你永远不知道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讲第一段,讲他瘫痪后的暴怒与痛苦。讲母亲为了让他散心而对他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原文接着这么写道: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师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作者绝望的动作,听到他绝望的叫喊声,心中都不由产生无限同情。可此时,一学生忽举手问:“老师,他为何不用锤子锤自己的腿?”

教室霎时沉寂,一片惊谔。

的确,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真是大煞风景。

全班欣赏文字是需要有氛围的。由上课前的躁动,到通过老师的导入,再通过文字进入文字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是一个急不得而又需要格外小心呵护的过程,其间不能有任何意外,否则镜像顿破,前功尽弃,而重新进入那个世界并非易事。

而那位同学不知是有心还是故意的“锤子”,瞬间打破师生共同营造的似真似幻的文字世界,让人有些遗憾有些扫兴。

但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何况他是在提问题。

我们不能说他乱提问题,也不能说他无理取闹,不能说他钻牛角尖,更不能问他“你咋不用锤子锤自己的腿”。

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而语文老师的任务则是要通过语文的方式去解决这孩子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你能不能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重复即为强调,是让更多的孩子听到问题)

生:我是问,史铁生为什么不用锤子锤自己的腿?

师:你咋知道他不是用锤子锤自己的腿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去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

生:原文说“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那个“捶”是提手旁的“捶”,不是金字旁的“锤”……(通过字的偏旁辨别意思,这是一种语文能力)

师:你很厉害,一眼就看出偏旁的不同。那我问问你,你说说史铁生到底是用什么在打自己的腿?(引到“捶”,理解“捶”的含义)

生:手。

师:手?是用五指伸直这么打下去的么?(老师做了一个拍打的手势)(学生答案不完美,老师再次引导完善)

生:不对,应该是握拳,用拳头捶打。

师:那么五指伸直这么下去是哪个动词?(辨析“捶”与“拍”的不同)

生:拍!

师:说得好!作者双腿瘫痪,性格不好。当母亲建议他去北海看花时,他直说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并“拼命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这“拼命捶打”的动作表现了什么心情?(由动作读心情,由表及里,探究“捶”的所折射的心理)

生:烦……恨……绝望……生气……

师:他是不是想把两条腿捶断,然后不要了?(问题有些荒谬)

生:不是……这应该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

师:如果此时他真的拿锤子“拼命地锤”自己的腿呢?(证明“锤”的荒谬)

生:那腿可能就没了……

师:是啊,此时是宣泄情绪,并不是要自残。作者虽然有时绝望,但还没有失去理智啊!(此句说明:因理智,他不会去锤)

生:(笑)

师:你咋这么残忍,想让作者拿锤子去自残呢?(适当的调侃会让严肃的空气顿时轻松)

生:(笑)

师:再说了,作者双腿瘫痪,应该是坐在哪里?(老师上课时头脑要清晰)

生:轮椅。

师:轮椅上是不是一直放着一把锤子,好让他生气时方便拿来锤腿?(荒谬的说法暗示问题的荒谬)

生:(笑)不会!

师:他会不会一生气时就滚动着轮椅去找锤子准备锤自己?(继续荒谬,继续说明问题的荒谬。此处说明:因不便,他没法锤)

生:(笑)不会!

师:所以当作者需要宣泄自己的痛苦绝望之情时,最方便而又不过于伤害自己的工具应该是——

生:拳头!

师:对,是拳头,而不是你所说的锤子!(彻底解决问题)

——此时老师心想:教你们容易吗?你再不懂你可真是一个锤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