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的建国之路(二):唐军兵临洛阳,李世民身陷重围
导语:
公元620年七月二十九日,天微微亮,秦王李世民便亲率五万步骑兵向慈涧进发,与罗士信兵合一处,王世充见唐军来势汹汹,自觉不敌,只好从慈涧拔营而还,退守东都洛阳。慈涧一战,王世充不战而败,李世民打赢了东征路上的第一仗。慈涧一丢,洛阳西大门即开,李唐大军便可长驱直入,抵达洛阳城下。然而东都洛阳向来以城防坚固著称,经过多年攻防战,如今早已成为一个战斗堡垒,要想攻下这座城池,年少的秦王李世民又该如何应对?洛阳城下又会掀起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
刚刚丢掉慈涧的王世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回到洛阳城的他,依旧陶醉在自己编织的帝王梦中,夜夜笙歌,却不知离梦醒时分已经不远。
王世充本以为李世民占领慈涧后,便会率领主力大军直捣洛阳城下,开始一场攻城战。
如此以来,即便洛阳成为一座孤城,只要凭借洛阳城坚固的防守,也完全可以抵御唐军。
等到唐军疲惫不堪时,他再下令突袭,到时定可以大获全胜。
想到自己两年前仅用两万人马就大败李密十万瓦岗精锐,使他一蹶不振,王世充的自信心就高度膨胀。
只可惜,这一次的自信,终将化作南柯一梦。
李世民不是第二个李密,他也不会重蹈李密的覆辙,当年李密就是强攻洛阳,虽然大小百余战,但到最后依然没有拿下来,反而耗得自己油尽灯枯。
李密失败的教训,李世民牢记在心,况且慈涧一遇,李世民也见识到了王世充的本领,东都洛阳城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针对洛阳周围的形势,李世民决定采用挤压式打法,派五路大军进逼洛阳。
其中四路大军分别由唐将史万宝、刘德威、王君廓、黄君汉率领,向龙门、怀州、洛口、回洛城方向挺进,而第五路大军则由李世民亲自统率。
李世民将大军驻扎在北邙山上,任务便是死死地咬住身在洛阳城的王世充本部。
这五路大军就如同一张巨型的网,死死地罩住王世充,让他动弹不得,而身在网中的王世充还浑然不觉。
如今,网正在慢慢收紧,将王世充一步步逼向绝境。
洛阳地处中原,属于四战之地,不像长安城有潼关据险,若要守住洛阳,就必须扩大防守面积,从而减轻洛阳压力,更何况战场上讲究的是寸土必争,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以王世充手中的兵力足可以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只可惜他并没有这样做。
历史的改写,有时就在关键人物的一念之间,在不经意中,王世充就将战争的主动权让给了李世民。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乎武力的战争,更是一场有关智慧的角逐,在王世充面前显然是李世民棋胜一招。
洛阳城内,王世充还在等待李世民大军的到来,没想到人没等来,却等来了一个噩耗—洛口仓和回洛仓通往洛阳的粮道被唐军切断。
这个消息对王世充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洛阳城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正是洛口仓和回洛仓。
隋炀帝在巩县东南,现在的河南省巩义河洛镇以东的黄土岭上兴建了洛口仓。
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有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约有八千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自洛河逆水而上可直达东都洛,可以说是洛阳的外围粮仓。
而回洛仓正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洛阳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仗还没有真正开打,王世充就已经失去了两个重要粮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世充越来越感觉洛阳城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稳固,“得洛口仓便能称帝,失之便会丧邦”的传言更是令王世充寝食不安。
接下来一个月里,坏消息一个又一个传来,在唐军五路大军进逼下,王世充重兵把守的据点都被唐军困死,就连曾依附于王世充的一些郡县也开始纷纷倒戈,投降李唐。
眼看洛阳城果真就要变成一座孤城,王世充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主动出击,而这一次的出击却不是兵戎相见。
王世充向来老奸巨猾,当初为了一举打败李密,担心内部兵将倒戈,就事先自导自演了一场巫术表演。
王世充先是让自己的手下谎称三次梦到周公,然后转告给他说周公会帮他打败李密。
为此王世充还特意兴建周公庙,并串通巫师向士兵们宣称,周公命他速速讨伐李密,肯定会助他成功,若士兵们不听话就会统统染上瘟疫而死。
王世充的士兵大多来自淮南,那里巫风盛行,因而士兵们对这些蛊惑人心的话深信不疑,一时间竟纷纷请求出战。
在精神力量的加持下,王世充的士兵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李密曾在双方势均力敌时让王世充多次惨败,却在我众敌寡且敌人缺粮,这种几乎可以必胜的情况下,戏剧性地大败,而且是一败涂地。
或许李密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真正败在哪里,如今的洛阳城再次面临昔日困境,风雨飘摇中,
这一次王世充又会做出何种选择?
公元620年八月十日,立秋已过,东都洛阳城的燥热稍微有所缓解,只是空气里弥漫的紧张气息却不曾有一丝减弱。
这一天,王世充亲率三万人马列阵于洛阳城西北的青城宫,这里与李世民大军驻扎的北邙山仅有一河之隔,那便是洛水。
郑军的这一举动很快就传到李唐军营中,转眼之间李世民就率领数万大军来到洛阳城下,摆好阵型,两军对阵,战火一触即发。
历史却偏偏在此时出现了戏剧化的转变,洛水边上,秦王李世民与文臣宇文士及正在商讨军情,不曾料想,王世充竟孤身一人前来相见。
对于王世充的这种异常举动,李世民心中有些不解。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当时王世充对李世民说:“隋室倾覆,唐帝关中,郑帝河南,世充未尝西侵,王忽举兵东来,何也?”
隋朝已经灭亡,李唐占据关中,我占据洛阳,我并没有向西侵犯唐朝,秦王殿下却率领大军来到洛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此之前,李唐王朝与王世充就已经结下了仇恨,在当初刘武周围攻太原城的时候,太原城作为李唐王朝的根本之地,自然要派大军前去解救太原城。
此时,王世充则是趁着关中兵力空虚前来偷袭风陵渡,对于当时李唐王朝来说,风陵渡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等同于关中的门户。
李唐大军扫平刘武周后,仅仅休整不到两个月,李渊就发布了对王世充的讨伐令。
李渊为何会将矛头直指洛阳,想必王世充自己也清楚,而此刻洛阳危在旦夕,为保洛阳,他也只能故作糊涂。
李世民听完王世充的一番言语,自然是不愿理睬他,身边宇文士及回他道:
“四海咸仰皇风,唯公独阻声教,为此而来!”
我大唐自建国以来,四海望风而服,唯独王公你独据洛阳一地,负隅顽抗,不把我大唐放在眼里,我们才率大军前来兴师问罪。
王世充低头思忖良久也想不出别的话来,只能央求道:“我们现在息兵讲和,不也很好么。”
对于王世充提出的息兵讲和,史书中记载李世民只讲了一句话:
“奉召取东都,不令讲好也!”
意思就是说我李世民奉父皇之命到此,没有其他的事,就是要攻下东都洛阳。
秦王李世民的回答意味着王世充议和一事成为无稽之谈,双方只能兵戎相见,此时的王世充恨不得马上打过河去,与李世民一决死战。
自李世民东征以来,这虽是双方第一次正式对阵,却没有打起来,两军依旧处于相持状态。
秦王李世民也并不急于出兵,长安方面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他运送粮草,后方供给可确保万无一失。
而王世充的重要粮道已被唐军切断,洛阳城就要弹尽粮绝,李世民相信班师回朝指日可待。
在李唐军队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越来越多的郡县纷纷投降。
七月,洧州降、八月、邓州降,九月,杞、夏、陈、许等七州降。
王世充除保有徐、梁、亳等州外,仅能困守东都,以及洛阳故城、偃师、巩县、虎牢与平州几个据点。
就在王世充一筹莫展时,他的士兵来报,称发现李世民率领几百人,在魏宣武帝陵附近出没。
得知此消息的王世充大喜,之前王世充与李世民在慈涧相遇,虽是巧合却也并非偶然。
王世充一早就听闻秦王李世民向来喜欢亲自查看敌情,慈涧一遇,果然证实了这一传闻。
就在一个月以前,王世充与李世民议和失败后,便暗中派人时刻监视李世民的动向,等待有利时机。
王世充很清楚目前自己的实力,若与李唐大军正面抵抗,无异于自掘坟墓,只有突袭,或许还会有一线生机,而突袭的关键就在李世民。
擒贼先擒王,只有活捉李世民,突袭守会有意义,胜利的天平才会向他倾斜。
如今唐郑大军相持已快两月,李世民果然按捺不住,再次出营巡视,只是这次的巡视一开始就危机重重,毫不知情的李世民正在一步步走进王世充的包围圈。
这一次他是否还能侥幸脱逃,王世充会再一次错失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公元620年九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是王世充生命中的一次重要转机,而给他带来这次转机的人正是秦王李世民。
或是年少血气方刚的李世民,一向喜欢亲自深入敌营侦察敌情,这的确有利于他知己知彼捕捉重要战机。
然而也正因此,他曾多次遭遇敌人包围,将自己陷于危境之中。
早先在慈涧与王世充大军的偶遇,李世民差点命丧黄泉,如今时隔不到两月,他又要亲自巡视战地察看地形。
为了以防万一,李世民带上了自己的猛将尉迟恭,并且亲点了五百玄甲兵随同前行。
玄甲兵是李世民亲自挑选出来的优等骑兵,是整个部队当中精锐当中的精锐,而且玄甲兵装备一身黑衣黑甲。
玄甲兵个个身怀绝技,不仅仅善于骑射,而且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有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在身边,李世民如虎添翼,更是无所畏惧,却不知此刻的平静正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在得知李世民于魏宣武帝陵附近查看敌情那一刻,就火速召集自己的大将单雄信前来商议,准备派上万人马捉拿李世民,慈涧一战李世民就差点死在单雄信的槊下。
单雄信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早在瓦岗军中他就以擅于马上用槊而闻名,被人称之为“飞将”。
早在两年之前,李密与王世充的作战当中瓦岗军溃不成军,单雄信就投奔了王世充。
慈涧一遇猝不及防,才让李世民侥幸逃得一命,这一战一万敌五百,王世充志在必得。
洛阳城外,李世民刚刚登上北邙山,单雄信便率领上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世民一行团团围住。
这一次的突袭,王世充有备而来,李世民此刻是插翅难飞。
然而李世民带领的五百名训练有素的玄甲兵,面对数万大军的围攻,并没有自乱阵脚。
玄甲兵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围成了一个圆阵,把自己的主帅李世民围在中间保护起来,因为他们知道此时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卫自己主帅的安全。
玄甲兵最擅长的防御武器是弓箭,然而战力再强,弓箭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也挡不住王世充的连续攻击,更何况五百人抵抗上万人,百密也难免一疏。
在玄甲军抵抗半个时辰后,由于伤亡过大,阵型渐渐有些松散,缺囗还是出现了。
就在缺口出现的一刹那,单雄信在兵士的掩护下迅速杀入阵中,单雄信明白只要李世民被抓,唐军就会自动瓦解。
刹那间,单雄信的长槊已经向李世民刺来。
生死关头,李世民从背后抽出一柄短剑抵挡长槊,但他忽然意识到短不敌长,李世民自知在劫难逃。
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另一杆长槊出现在他眼前,猛然向单雄信刺去,单雄信回救不及差点摔倒,刺出这一长槊的人正是尉迟恭。
尉迟恭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若不是他这一槊,李世民已命丧当场。
然而刚刚躲过一槊的李世民依旧身陷敌阵,面对蜂拥而来的郑军,尉迟恭凭一己之力能否杀出一条血路,护主帅突出重围?
王世充凭此一战是否可以扭转战局,获得保住洛阳的最后筹码还尚未可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