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药物过敏性皮肤病de名医案
图*中医著名皮外科专家赵炳南
药物过敏性皮肤病,是种过敏性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于超敏反应性皮肤病,中医上将其称为药毒,是皮肤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皮肤黏膜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的急性炎症。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泛发全身或仅限于局部,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诸病源候论》曰:“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出现及药物滥用的加剧,药毒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如何做到有效治疗呢?
中医皮肤科著名专家赵炳南老治疗药物过敏性皮肤病的经验,可以给你答案,
快,用3分钟读完,你也会!
病因病机
赵老认为,过敏性疾病主要由于脾湿不运,蕴湿化热,外受毒邪刺激,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
概括来说,就是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引发的内有湿,外有毒,湿热化毒所致。因而称之为湿毒疡。
西医所谓之过敏性皮炎、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也都包括在湿毒疡范围之内。
基于上述看法,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是根据湿、毒、热辨证施治的。
在临床分期上大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1.早期 ●
特点:起病急,发展较快,多伴有高热,烦热不眠,口干口渴;
又因毒热盛,若热扰神明则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皮损弥散潮红或深紫色,舌质深绛,脉数,均为热入营血征象。
糜烂、渗液、搔痒为湿盛的表现。
治疗宜用清热解毒,凉血利湿之法。
常用药
大青叶一两,生石膏一两,金银花五钱,
生槐花一两,鲜生地一两,丹皮三钱,
黄芩三钱,花粉五钱,车前草一两,
六一散(包)一两
方解:
方中大青叶、金银花、花粉、生石膏、黄芩以清热解毒;鲜生地、丹皮、生槐花、车前草、六一散凉血利湿。
热急盛时,加生玳瑁三钱,或犀角粉二分;
皮损明显潮红,大便干燥时,加川军、生栀 子、凌霄花;
痒感明显,加白鲜皮、苦参;
渗出液较多时,加生薏米、白蔹;
心神不安时,用莲子心、竹叶、灯芯煎水代茶饮。
●2.后期●
特点:由于热毒盛,必烧灼阴液,故可见口干、口渴、午后低烧等症,所以应当护阴;
又因脾湿不化为其内因,所以应注意调理脾胃的功能以治其根本。
在此阶段,皮疹往往红肿逐渐消退,出现大片状或糠秕样脱屑。
治疗宜养阴健脾除湿。
常用药
南北沙参一两,元参五钱,石斛五钱,
紫丹参五钱,白术五钱,扁豆五钱,
生枳壳三钱,生薏米一两,黄柏五钱,
生甘草三钱,土茯苓一两
方解:
方中南北沙参、元参、石斛、丹参养阴凉血活血。
南沙参粗而质松,长于祛痰宣肺;
北沙参细而坚实,长于滋阴和胃,补五脏之阴。南北沙参共用,养阴和气血,又能宣达肺气,因此这是赵老医生在治疗热伤阴分的皮肤病后期的常用手段。
石斛养胃阴、生津液;白术、扁豆、生枳壳、生薏米健脾利湿。
土茯苓、黄柏、生甘草祛湿解毒。
赵老认为,大剂量土茯苓有健脾胃,搜风祛湿解毒的功效。
有低烧时,加银柴胡、地骨皮、石斛;
食欲不振,胃纳不佳者加厚朴、蔻仁、鸡内金、藿香;
睡眠不安,加柏子仁、夜交藤;
脱屑较多,加天冬、麦冬、二地、赤白芍、当归来生津调气血,养润皮肤。
医案举例
01过敏性药疹
王×,女,59岁,初诊
主诉:面部及全身起红疹,发烧半天。
现病史:患者过去有关节炎病史。服西药保太松两片,四小时后全身及面部开始发痒,继而红肿,自觉皮肤灼热,有明显搔痒,体温增高,不恶寒,烦躁不安,胸闷恶心呕吐,口苦臭,舌干,大便未解,小便黄赤。
检查:体温39℃,面部及全身潮红、水肿、起红斑,部分融合成片,压之褪色,两眼睑浮肿不能睁开,表面有少许抓痕。
脉象:弦滑稍数。
舌象:舌苔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舌苔薄,舌质红。
西医诊断:过敏性药疹
中医辨证:血热蕴湿,湿热结毒,发为湿毒疡。
立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处方:
白茅根一两,大青叶一两,黄芩三钱,天花粉五钱,干生地一两,赤芍三钱,生枳壳三钱,金银花一两,凌霄花三钱,生白术四钱,绿血六钱(市售)
外用:
龙胆草搽剂(做法为水煎胆草)
2诊:
服前方一剂后体温渐退,三剂后体温正常,全身皮疹渐退,残留轻度脱屑,唯口唇部有单纯样疱疹,微有痛痒感。
外用甘草油清洁后,涂化毒散软膏(以化毒散和凡士林软膏混匀制成),疱疹消退而治愈。
按语:
本例除了重视毒热以及由于毒热所引起的机体反应外,并且对于患者的内在因素也比较重视。
因为患者有胸闷、恶心呕吐、心中烦躁不安等症,是由于脾湿不运,气机不畅,所以佐以健脾利湿疏通气机。
白术、枳壳对于疏通气机,调整机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02固定性药疹
本病最常见的是由于内服或注射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及巴比妥类药物所引起的皮疹。此类皮疹特点是常固定在某些部位,如口唇、阴囊或四肢某处。
皮疹开始鲜红,逐渐中心变暗红,以后残留红褐色色素沉着,很久不退;若下次再服此类药物,则色素沉着部边缘又起红晕。
发疹严重者,红斑上可起小疱或大疱,特别好发在皮肤黏膜交接之处。
赵老认为系湿热结毒,灼伤营血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李×麟,男,49岁,简易病历,初诊
主诉:面部及胸背部发现红斑,自觉痒感已六、七天。
现病史:一周前曾因感冒头痛服止痛片(药名不详)后,皮肤即开始发痒,随即在面部及胸背部发现紫红色斑,紫癍中央出水疱,饮食不佳,大便燥结,溲黄,夜寐不安。
半年前曾因服“止痛片”出现过红斑,经治疗后红斑虽已消退,但色素斑仍不退。二月后,服同类药后又在原来的发病部位出现红斑,比前次稍大,而胸及腹部又见新的红斑,并出现水疱。
检查:口周围、颈、胸、腹及背部散发榆钱大或银元大圆形红斑,中心呈紫暗色,外周有红晕,其间有水疱,破溃后有大量黄色浆性渗出,基底呈鲜红色之糜烂面。
脉象:滑数。
舌象:苔白中黄,舌质红。
西医诊断:固定性药疹。
中医辨证:湿热之毒邪内蕴,发为湿毒疡。
立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
金银花四钱,连翘三钱,公英四钱,大青叶四钱,干生地五钱,野菊花三钱,紫草二钱,茵陈四钱
外用:
甘草油、黄柏油调敷糜烂面。
按语:
方中金银花、连翘、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凉血活血;生地、紫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茵陈清热利湿,利小便。
03剥脱性皮炎
多数由于严重药疹引起。
病情重,起病急,有不规则发烧或寒战,皮肤表现为弥散性潮红水肿。
有的起水疱大片剥脱,渗出明显;有的可呈干性脱屑,病情较重。
临床上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的一种剥脱性皮炎是由于过敏性药疹所引起的(如砒、汞、铋等金属制剂、某些抗菌素、巴比妥类药物等)。
赵老认为,此病多系由于度热炽盛,燔灼阴津,热入阴血,津枯液燥,肌肤失养。
治宜清热凉血、养阴解毒。
郭×昭,男,50岁,初诊
主诉:周身皮肤发红、肿胀,大片脱皮五天。
现病史:近四个月来,颈部、左上肢、后背、小腿陆续出现小疙瘩,瘙痒,抓后流水。
五天前口服“红霉素”,每次三片,每日三次,外用黄色药水湿敷。服药后第二天即感两眼睑肿胀不能睁开,全身皮肤潮红。
同时发现凡涂过药水的部位皮肤明显肿胀,呈紫红色,搔痒并有灼热感:未涂药水的皮肤正常。
另外伴有发烧,怕冷。
近几天来,皮肤鳞屑较多,并有大片剥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渴思饮,头晕,眼花。
追溯其病史,在两年前的冬季,曾受潮湿,臀部起小米粒大的皮疹,搔痒明显,抓后流水。
于半年前臀部皮疹复发,情况与第一次相同,曾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非那根”、“普列多宁”及外用药水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停用“激素”后又复发。
在服“激素”期间,有睑肿及血压偏高的现象。
脉象:沉缓
舌象:舌苔黑
西医诊断:过敏药疹继发剥脱性皮炎。
中医辨证:内热炽盛,外受毒邪,毒热灼伤阴液。
立法:清热凉血,养阴解毒。
方药:
南北沙参一两,丹参一两,黑元参五钱,
二冬五钱,干生地一两,莲子心三钱,
槐花一两,生扁豆五钱,生芡实五钱,
公英一两,金银花一两,花粉五钱
按语:
方中重用南北沙参、元参、花粉、二冬、生地、丹参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凉血解毒;金银花、公英、槐花清热解毒凉血;丹参、莲子心清热养血以护心阴;芡实补脾固肾,补脾则能利湿,固肾则能涩阴。
在药物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阶段,多为湿热化毒、热入阴血之证,故应采用清热解毒,凉湿利湿之法。
在中后期阶段,由于热度炽盛,灼烧津液,故应注意养阴健脾除湿,在养阴养血的同时,佐以利湿健脾之法。
外用法亦不可忽视。对于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渗出者,用马齿苋或黄柏煎汤冷湿敷,湿敷后用青黛散麻油调敷;对于皮损干燥脱屑者,用甘草油或黄柏霜外擦;皮损结痂较厚,外涂黄连膏。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是不是和小师妹一样收获满满,如果同学们还想学到更多名医经验
4月17日来北京
听4位名医为你讲透经方
第14期“讲透经方”北京站
4月17-18日开课
报名最后3天
4月8号截至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雁峰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何庆勇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庞博教授
4位大师亲临,通俗通透解读中医经典,逐字逐句讲透经方原意。
2021年提高疗效,来“讲透经方”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