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治疗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人将大便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统称为泄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食泄等。《金匮要略》及唐代称为“下痢”,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泻”、“大肠泻”的,名称虽多,但都离不开“泄泻”二字。《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沛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历代医书对本证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食泄,……湿胜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医案・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说明本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所致。《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病因病理】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泄泻。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所以《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虚热之不同,要末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虛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以致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泄泻不止也。”

综上所述

泄泻的病变主脏属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因脾胃运化不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概言之,脾病湿盛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的基础上,因肝气乘脾,或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虛证。由此可知,暴泻以湿盛为主,久泻以脾虚为主,而湿盛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易生湿。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加湿食所伤,亦可引起急性发病,表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诊查要点】

1、本病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为水状,病程较短者,称之暴泻,临床多见于急性肠炎。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属久泻,系多种疾病演变并发而成,可见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直肠癌等。

2、掌握泄泻的症状特点。外感泄泻,多夹表证,当辨其寒湿与湿热,前者苔白腻、脉濡缓;后者苔黄腻、脉数或滑数。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以胸胁胀闷,暖气食少,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以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即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点。

3、泄泻应与痢疾鉴别。前者大便稀溏,色黄,泻下爽利,甚或滑脱不禁;后者指腹痛,大便混夹红白粘液,里急后重,利下不爽,或有肛门灼热。

【辨证施治】

泄泻首先应辨其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故辨证时应全面分析。在治法上,《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值得参考。此外,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其邪;久泻不可漫投分利,以免劫其阴液。

1、感受外邪

(1)寒湿(风寒):临床表现为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纳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克、白术12克、陈皮12克、厚朴15克、大腹皮20克、紫苏12克、白芷12克、半夏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则泄泻自止。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以加强疏风散寒之力;如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息,苔白者,可用胃苓汤,以健胃燥湿、淡渗分利。

(2)湿热(暑湿):临床表现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黄苓12克、黄连10克、葛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黄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甘草甘缓和中。偏湿重者加薏苡仁、厚朴,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之间,证见发热头重、心烦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是暑湿入侵,表里同病、用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2、食滞肠胃: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喛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味:山楂15克、神曲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消食滞之郁热。若食潜较重而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积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该方用大黄、枳实为主,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而达到祛邪以安正的目的。

3、肝气乘脾:临床表现为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白术15克、白芍15克、陈皮12克、防风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白术健脾止泻,白芍平肝缓痛,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气久久不息,可加乌梅、木瓜酸收柔肝;泄泻日久不愈,可加党参、升麻、准山药。

4、脾胃虚弱:临床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此方是治疗虚泄泻的常用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砂仁10克、陈皮12克、桔梗12克、炒扁豆20克、淮山15克、莲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1日1剂,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淮山、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欠温宜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5、肾阳虚衰:临床表现为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寒,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补骨脂12克、肉豆蔻12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2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四神丸中补骨脂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干姜温脾散寒,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健运脾胃,调和诸药。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诃子、赤石脂,亦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秘验单方】

1、藿香正气水(中成药),每次1支,口服,每日2次。适用于四时外感寒湿之急性泄泻兼腹胀呕吐者。

2、保济丸(中成药),每次6-9克,每日2~3次。适用于四时感冒、腹痛泄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3、复方黄连素片(中成药)每次3-4片,每日3-4次。适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等证候。

4、胡椒粉填满脐眼,用纱布點胶,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1次。适用于寒湿泄泻。

5、车前子、肉桂、艾绒各等分,研末,放脐中胶布固定,适用于寒性泄泻。

6、鲜石榴皮15克,红糖30克,水煎,温服,每日2-3次,5~7天为1疗程。适用于脾虚久泻。

7、鲜石榴皮100克,厚朴100克,研为细未,米汤送下。每日2-3次,3天为1疗程,适用于久泻不止。

【按语】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龚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其发病的关键因素是脾虚湿盛,上述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

若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宜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和宜疏理,久泄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食物。

(0)

相关推荐

  • 脾虚、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

    控糖人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5小时前 关注 脾虚湿气重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那么为啥脾虚基本伴随着湿气重呢? 咱们先来了解下脾的主要功能即可了解其中缘由.脾主运化,而这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运化 ...

  • 老中医治疗泄泻医案大全

    医案一 陈某,男,52岁,工人.初诊(1982年4月10日).4年前始患糖尿病,去年明确诊断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每天24~36U胰岛素.近半年来反复腹泻,每日大便3~4次.于4月2日住内分泌科治疗糖 ...

  • 用于泄泻的中医中成药治疗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 ...

  • 名老中医治疗久泻、慢性泄泻验方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1.水不涵木型治...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 1.水不涵木型 治疗: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方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黄精,天麻,川芎,泽泻,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石决明,钩藤(后下). 注意: 杜仲应生用,生用阴阳双调 ...

  • 听说了吗?中医治疗肿瘤也很牛

    大多数的患者发现肿瘤后 切瘤心切 第一时间想到的 可能是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法 一般到了中晚期 才会想到中医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走进中医门诊寻求帮助 其实这对中医药治疗肿瘤 是一种误解 在肿瘤治疗当中 中 ...

  • 名老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几则验方

    (一)张赞臣方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 ...

  • UC头条:年轻男子肾炎争取中医治疗康复, 这4个经典中药方可治疗疑难肾病

    点击加载图片 慢性肾炎就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中青年男性高发,是以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疾病,但是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和链球菌感染没有明确的联系,仅有大约20%的慢性肾炎从急性 ...

  • 疏肺散斑汤治疗黄褐斑疗效卓著 二、夜间磨牙的中医治疗

    方名:疏肺散斑汤 来源:袁尊山,<新中医>,1982:(9):21. 组成: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蒌皮10克,法 ...

  • 纯中医治疗牛皮癣

    牛皮癣因其皮损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得名.西医称之为"银屑病". 一.<病因>: 1.风湿热三邪蕴阻肌肤所致. 2.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养而成. 3.常与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