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根,“阴阳体用合一”
《黄帝内经》:阴阳互根,“阴阳”是如何“体用合一”的?
对中医理论略有所知的人,必然会知道“阴阳”这个概念。阴阳学说,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石。而阴阳的关系,又是一种复杂而多变关系,其中“体用合一”就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首先说说什么是“体用合一”。
所谓的“体”,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根本”,而“用”则可以暂时将其当作“运行状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的话,阴阳就像一台发动机,“体”就是发动机本身,而“用”就是发动机输出的能量。
实际上,在中华文明体系里,“体用”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就是基础,用就是作用,或者说具体的应用。没有体,这个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那这个体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比如我们常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也是一种体用关系。
那么,阴阳的体用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或者说,它们之间,谁是体、谁是用呢?
如果我们把阴阳看作一个整体,那么这个关系就非常浅显了:“阳”表现在运动方面,当然是“用”,而“阴”表现在存在方面,当然就是“体”了。
从一年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个过程里,主要就体现了阳的作用,春夏温暖的阳光、繁荣的生机,这一切都体现了阳气在积极发挥作用。
所以,《黄帝内经》说道的“春夏养阳”,其实也指出了春夏就是阳,而这个阳更主要的就是“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春夏养阳并不是什么简单的“补”,而更着重于维护阳气的动态。
相对来说,秋冬两季就是一个寒冷而萧杀的的景象,显然和阳的“用”截然相反。为什么呢?
因为在秋冬两季里,阳的“用”被收藏起来了,进入一种看不见的状态。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就关系到体的问题。它是基础,也相当于存在的本钱。而秋冬的阴与收藏,正是为了培固这个基础、储蓄本钱。基础巩固了,本钱增多了,将来的“用”就更活跃了。
可以说,体与用、阴与阳是自然天成的,它们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缺一不可的。阳的“用”容易被人们感受到,阴的“体”却没有明显的存在感。但透过千变万化的“阳用”,如何把握好阴这个“阴体”,就是养生治病的最高准则,这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手法。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
为什么春夏的景象是发陈和蕃秀?这就是体用之间妙然天成的关系所决定的。
其次,《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寿命的存在长短,和阳用也是很重要的。人的寿夭就要决定在阳气的“用”上,长寿的人,阳气没有不充足的。
再次,“阳者,卫外而为固”,这也是“阳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类机体之所以在自然生物面前昂然不倒,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着无数的微生物,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大多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阳用的“屏障”作用。
所谓的“卫外”,就是抵御外来侵袭。因此,阴阳和机体的关系,一个是健康,一个是长寿,前者可以说是“体”,后者也可以认为是“用”。
《黄帝内经》又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这里说的为什么又不是“阳气”呢?这也是阴阳体用合一所决定的。
正因为在阴阳里,阴体阳用,“阴”就是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这个形式表现在人身上就是身体;而“阳”则是一种精神存在的形式,这个形式表现在人身上就是生命活动。所谓“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正是这种体用关系的贴切描述。
总之,我们读内经,必然绕不过阴阳这个概念,而如何理解、掌握好阴阳理论,无论是对养生还是诊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说到的“体用合一”的阴阳关系,希望能帮助新学者进一步加深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