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返璞归真的道教建筑?

在这里,读懂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道教建筑中的确蕴含了非常丰富、独特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美学思想的总结,更应具有现代意义。只有在这种建筑美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道教建筑,才能使道教信徒获得对生命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展现道教的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以及神仙信仰。

▲江西龙虎山天师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老子。春秋战国时代提倡百家争鸣,当时各种学说、学派都纷纷著书立说,长生不老、成仙得道一说风行一时。

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等,都派人入海求仙,求取灵丹妙药,借以长生。汉代张道陵开始行符禁咒之法,北 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奉张道陵为“太宗”,确立“道教”这个名称。唐代皇帝提倡道教,因而盛行。宋代在都城东京建设昭应玉清宫,房屋有数千间,规模十分宏大。元代供奉吕祖封吕洞宾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在山西芮城县建永乐宫,无极之殿、天中天等殿及壁画等保存至今。后又扩建北京白云观。明代嘉靖年间,道教仍然盛行,大建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还在崂山建道观建筑群。清代在明代道教建筑的基础上扩大建设,如江西龙虎山天师庙,在庙之1.5公里左右又建设天师府。甘肃平凉崆峒山、甘肃天水玉泉院、山西襄陵龙斗峪、陕西陇山龙门洞、四川灌县青城山等地都建造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此外还建立道教五岳名山,建有道教建筑供奉道家的神像等。至于在各地建设小型的道教庙宇那就更多了,吕祖庙、二仙真人等,即有相当数量的宫、观、庙、宇等等。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元)

▲山西芮城永乐宫无极之殿

▲陕西陇山龙门洞

道教建筑布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园林式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山石、河水、树木结合在一起。这在道教建筑中占主要部分,也可以说大部分道教的庙宇都采取这个方式,凡是名山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其亭台楼阁、殿宇回廊,高低错落、大小不等,桥廊碑石布局自然,依山石径,登道蜿蜒,河谷深邃,溪水洄流,鲜花野菜,古树栉比……身临其境,犹如神仙境界。但道教建筑与佛寺相比,殿宇规模都比较小,一般都采取小型建筑,除了京城的大规模道教建筑外,多为由许多小型殿宇组成的大的建筑群。

另一种是礼制布局,以中轴线贯穿,主要殿阁都建在中轴线之上,井然有序,严格对称式布局。

所谓“洞天福地”,原指道家神仙居住之地,后来比喻名山胜地。道教创立之初,居于山野,并没有专门的建筑场地,修道之士也多将天下名山视为神仙管辖的“洞天福地”。这些地方,最初也被称为“治”。张道陵传道间,在全国建立起28个治,作为教徒修炼之所。魏晋时,“治”又改称为“庐”或“靖(静)室”。唐宋以后,逐渐定型,大的叫作道宫,小的叫作道观,统称为“宫观”。

▲山西芮城永乐宫七真殿斗拱内部图

道教建筑在其色彩、结构以及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如北京白云观,虽为皇家宫观,但其在建筑色彩、结构以及装饰上仍然较其他皇家建筑更为素朴。首先是色彩上给人感觉尤其明显,采用了灰色与红色结合的形式,而没有大面积地使用皇家专属的黄色与青色。且灰色是白云观主要的色彩,其比例远大于红色,而红色仅用于木结构部分,这样给人的整体感觉素朴而又宁静。其次在建筑结构上,除牌楼以外,所有建筑都采用简洁的硬山结构,屋脊、鸱尾等部位的装饰与雕饰也较为简洁,没有其它皇家寺庙恢弘的形制和夸张的线条。最后在建筑材料上,基本以烧制的灰砖为主,就连屋顶的瓦也是烧制的灰瓦,这是与其皇家建筑的身份不相符合的,也正是这种不符合体现了道教建筑特有的“返朴归真”的建筑美学。

▲北京白云观总平面图

在道教中,“返朴归真”原指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伪性,返归人原初时的淳朴和纯真的本性,与道同一。起初这是道教中人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来也渐渐成为了道教中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那么为其修炼、生活提供空间场所的建筑也应具有这种思想内涵才能与之协调。

道教建筑在营建过程中以道教信徒修炼、生活的需要为指导进行,而这种需要也是以道教“返朴归真”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物化的转换,使得道教“返朴归真”的美学思想逐步渗透、体现在道教建筑中。因此,道教建筑不仅要满足道教中人在修炼、生活中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且更是要将这种蕴含在道教建筑中“返朴归真”的美学思想通过建筑表达出来,通过审美过程中所体悟到的建筑美学思想进一步深入地体悟到道教的哲学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