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安 | 有国才有家
■有国才有家
孙承安
农历丁酉正月十三日清晨,小孙子翊轩呱呱坠地,当天上午,便有了这第一张姐弟合影。姐姐抱着小弟弟,喜悦之情写满脸庞。
一个15岁,就读初二了;一个1岁,刚刚降生,姐弟俩年龄有些悬殊。如果不是因为前些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何至于此?
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字旁边加一个“子”字,组合为“好”,这是老祖宗创造的汉字。说实话,虽然既有孙女又有孙子确实是心中的美好愿望,但这么多年了,社会上的观念已在悄然变化,只有一个孙女的事实,我也早已坦然接受。想不到的是,现实给了我一个迟到的巨大惊喜。如果没有新近的二孩政策,又怎么可能还有机会实现如此合理而完美的结构?
前后两个问题,在我脑海里一转,便得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结论: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决定着“家”,“家”受制于“国”,这是我等百姓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这个道理。“唇亡齿寒”是春秋时期就很流行的一句谚语,多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后来都用来比喻家国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又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也被引申为家国命运共同体的相辅相成。
人们不会忘记,每当国家蒙难、遭受外来侵略时,会有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剧;而每当民族盛兴、国家安定时,百姓是何等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于是,人们自然而然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面对外敌入侵时,又会有多少志士仁人,能为大家舍小家,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便是和平年代,即便是平民百姓,为了国家的建设,三峡移民能含泪告别故土;为了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能义无反顾逆向而行……
我老了,不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不再有怀着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宏愿。惟愿孙辈健康成长:倘若学有所成,长大后能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亲爱的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倘若并无多大建树,只要姐弟携手相伴,相亲相爱,别给国家添乱,做爷爷的便也心安了!
孙承安老师
作者简介
孙承安老师,1951年10月生,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余年,后供职于富阳区教育局教研室。曾任富阳区第6届政协委员。已出版《且行且思说教育》《蛙声》《在龙门读中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