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故土贝加尔湖(下):失之交臂之殇,贝加尔湖是如何弄丢的?
17世纪,当西欧诸国纷纷奔赴大西洋开辟东方航线时,地处东欧平原上的沙俄则另辟蹊径,循着13世纪蒙古铁骑远征欧洲的足迹,反方向越过乌拉尔山脉,一路向东攻城掠地、呼啸而来。此时的东方,崛起于中国东北的满洲八旗也正在挥师西指、降服蒙古诸部。
沙俄东进西伯利亚,与满清南下西进西域几乎同时进行,加在中间的游牧民族全无闪避腾挪之地。
曾经那个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东北亚游牧民族,在东西方的夹击中,全无闪避腾挪之地,只能择一归降,于是奠定如今欧亚大陆内部版图的历史大幕在这一刻被拉开,沙俄与大清最终在西伯利亚完成了全面的碰撞,而贝加尔湖,便是碰撞的中心。那么贝加尔湖是如何与我们失之交臂的呢?
沙俄与大清最终在西伯利亚完成了全面的碰撞,但最终清王朝与贝加尔湖失之交臂。
西伯利亚,大河滋养的土地
要弄清楚大清与沙俄争夺贝加尔湖失利的根源,我们就要先了解西伯利亚这块极其辽阔的土地。西伯利亚位于亚洲北部,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太平洋白令海峡,北抵北冰洋边的泥泞沼泽,南至蒙古高原、外兴安岭一带,西南与哈萨克斯坦北部丘陵相接,面积约1322万平方公里。与我们所处的东亚地区不同,由于地处高纬度的西伯利亚气候寒冷,滋养这片土地的,不是雨热同期的季风,而是那一条条肆意流淌的大河。
西伯利亚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白令海峡,面积约1322万平方公里,有三条世界级的大河构成的河网滋润这片土地
这些大河大多自南向北奔流,在漫长的冬季,它们被严寒封冻,待到来年春季,就会借着短暂的温暖,给这片大地带来生命的脉动。在这些河流之中,有三条世界级的大河,它们一字排开,从蒙古高原附近一带的山地发源,一路向北蜿蜒前行,逐次接入众多其他河流,犹如三张互不重叠的大网,覆盖了大半个西伯利亚的土地,最后汇入北冰洋。
西伯利亚冬季被严寒封冻,待到来年春季,河流就会借着短暂的温暖,给这片大地带来生命的脉动
从西到东,它们分别是鄂毕河、叶尼塞河以及勒拿河。论长度,它们分别排世界第7、第5和第9,全部超过了4000公里;若论流域面积,鄂毕河是297万平方公里、叶塞尼河是260.5万平方公里,属勒拿河最小,但也有249万平方公里,均在世界前十名之内。其中鄂毕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山脉,在汇入额尔齐斯河等众多大型支流后,气势如潮地向北肆意流去,最后抵达乌拉尔山脉附近那长约800公里的世界最狭长海湾—鄂毕湾。鄂毕河流域大部分位于西伯利亚最西面的西西伯利亚平原,该平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原之一,从南至北的数千公里间,海拔高度差还不足百米。
叶尼塞河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界河,遍布寒带针叶林和泰加林。
叶尼塞河发源于东萨彦岭的喀拉·布鲁克湖,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界河。若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为源头计算,全长5539公里,是西伯利亚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流量甚至比美国的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还多。而勒拿河发源于贝加尔山脉的西北麓,距贝加尔湖咫尺之遥,是西伯利亚的第二大河,也是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界河。
奔流在西伯利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论长度,它们分别排世界第7、第5和第9,全部超过了4000公里。
从整个西伯利亚的地形来看,最西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无疑是海拔最低矮平缓的,到了中西伯利亚高原,地形有了些起伏,再往东越过勒拿河后,可见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山脉连绵耸立。这种特殊的地形构造,配合西伯利亚三条世界级大河密布的支流河网,便可以勾连形成便捷的水运航线,极大的节省了武器装备、兵源、货物的运输成本。
西伯利亚特殊的地形构造,配合大河密布的支流河网,便可以勾连形成便捷的水运航线。
沙俄蛙跳式东进,殖民据点步步蚕食
早在16世纪下半叶,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后的沙俄,就盯上了乌拉尔山以东、占据鄂毕河中游的西伯利亚汗国。作为从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分裂出去的四个汗国(即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之一,西伯利亚汗国实力无疑是最弱的,总人口仅有18-20万。但西伯利亚汗国却占据着俄国人紧缺的毛皮产地和与东方通商的贸易通道,于是在1598年,沙俄灭亡西伯利亚汗国,东进势力正式进入西伯利亚。
16世纪下半叶,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后的沙俄,盯上了乌拉尔山以东、占据鄂毕河中游的西伯利亚汗国
随后在1606年,沙俄完成对西伯利亚汗国的“消化”,殖民据点铺设到巴拉巴草原(即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之间),逐渐开始与东南方向的兀良哈(乌梁海)蒙古部落产生接触。当时对应时间线的东方,正值明朝万历三十四年,距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称汗,尚还有十年时间,大明王朝在经历万历中兴的“回光返照”后,朝寿也仅剩下三十八年。可以说此时的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俄国人继续东进。
沙俄东进西伯利亚路线示意图,通过“支流联运、陆上拉纤”的跳跃式策略,建立城堡与殖民据点。
此后,沙俄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乌梁海蒙古部落和中亚哈萨克玉兹部落威逼利诱,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支流联运、陆上拉纤”的跳跃式策略,建立城堡与殖民据点,加紧对鄂毕河上游与叶尼塞河上游的水路要害之地的蚕食鲸吞,逐渐向中西伯利亚的蒙古部落聚集地进行渗透。
配备沙俄先进火器和火炮的哥萨克军队VS冷兵器时代的北亚游牧部落,无往不利。
历史记载的最早一次蒙古部落与沙俄哥萨克部队的正面冲突是在1634年,当时由瓦西里率领的一支沙俄哥萨克先遣军进入贝加尔湖畔,虽然人数仅有六十余人,但配备有先进的火器。他们强逼当地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向沙皇称臣,并索要貂皮作为贡品,受到严词拒绝后随即发生武力冲突,结果占据人数优势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凭借弯刀弓箭等冷兵器,将入侵者中的五十二人当场击杀。
沙俄东侵西伯利亚路线示意图,沙俄侵入贝加尔湖西岸后,修建了一系列哥萨克堡垒、据点,作为继续东侵的踏板
剩余的残兵逃回叶塞尼堡,随后沙俄再次派遣数百哥萨克远征贝加尔湖西岸,虽然布里亚特蒙古人全力抵抗,但传统的冷兵器终归难以抵挡先进的火器,不幸惨遭屠戮,此后十余年,沙俄逐渐在贝加尔湖西岸修建了一系列哥萨克堡垒、据点,并开始将侵略势力扩展到贝加尔湖东岸。此时的东方世界,根本无人顾及贝加尔湖畔发生的剧变。因为当时的贝加尔湖西岸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统辖,东岸虽然与臣服满洲的巴尔虎蒙古人属地相连,但满清此时正忙于降服漠南蒙古,将兵锋直向山海关,入主中原。
1644年东方世界局势图:满清此时正忙于降服漠南蒙古,将兵锋直向山海关,根本无暇顾及贝加尔湖畔的剧变。
就是在这种无暇他顾的力量真空期,没有遇到什么像样抵抗的沙俄哥萨克军队,不断加强在贝加尔湖周边的渗透,到1654年,更是直接向东越过贝加尔湖,侵入到黑龙江北源的石勒喀河流域,并在原蒙古茂明安等部游猎地建立了尼布楚城(今涅尔琴斯克),并大量派遣督军、总管、商人及开垦的哥萨克人到此对贝加尔湖东岸的蒙古部族进行恐怖的民族同化政策。
1654年沙俄哥萨克人越过贝加尔湖,侵入到黑龙江北源的石勒喀河流域,在原蒙古茂明安等部领地建立了尼布楚城
具体做法就是以烧杀抢掠等手段抢夺蒙古人牧场,并抓捕蒙古人变卖为奴隶,然后从国内征召平民前来垦荒,并将掳掠蒙古妇女予其婚配。同时配套宗教信仰更易,用东正教取代蒙古人原来信仰的喇嘛教和萨满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当地信仰文化乃至人种的更迭。而在这“改天换日”的同时,清军正在与南明政权激战正酣。
伊尔库茨克城和乌兰乌德两座中心据点的建立标志着沙俄彻底完成了对贝加尔湖周边的占领。
到了1661年延平王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同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与此同时,沙俄在1661年在贝加尔湖西岸建立伊尔库茨克城(今伊尔库茨克州首府),1666年在贝加尔湖东岸75公里处的乌徳河河口建立军事堡垒上乌金斯克城,也称色楞格斯克(今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这两座中心据点的建立标志着沙俄彻底完成了对贝加尔湖周边的占领。
魅力的贝加尔湖畔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搅和黄了仅有的利好
当沙俄完成对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的实际控制时,入主中原的清王朝还深陷在“三藩之乱”的漩涡。直到1685年,面对沙俄不断南下侵犯黑龙江流域,而东北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所以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据点的俄军,击毙其头目,遏制了沙俄的侵略野心。随后在1689年派遣重臣与沙俄展开边界谈判。
1685—1687年两次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出发谈判前,康熙特意嘱托:“朕以为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之于俄罗斯。”这亮出的谈判底线并没有提及贝加尔湖西岸的领土,也就意味着默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西岸的占领,进而主张贝加尔湖东岸的土地。
尼布楚会谈,因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叛乱攻击漠北喀尔喀蒙古发生重大变故。
但当大清使臣到达尼布楚谈判时,原本携雅克萨之战的胜果占据有利局面,中途却因为受沙俄支持的准噶尔汗国葛二蛋突然越过阿尔泰山攻击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一度追击到漠南蒙古的乌兰布通(即今赤峰附近)。这个巨大变故,使得清王朝属下的外蒙地区遭遇重大战略危机,面临着被准噶尔与沙俄两面包围的境地。所以为了尽早与沙俄划定国界,以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故出重大让步:“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楚)为界。彼使者(俄方)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这就意味着贝加尔湖东西两岸的土地被放弃了。
历史上的蒙古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
这里额外科普一下准噶尔汗国,有助于解读为何康熙帝要以贝加尔湖东岸为代价与沙俄划定国界。历史上的蒙古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先世称斡亦剌惕),也就是后来的东部蒙古(即中央蒙古,成吉思汗为代表)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
清初时,蒙古分裂为三部分,即漠西、漠北、漠南蒙古三大块,准噶尔部就是卫拉特蒙古的四大部族之一。
清初时,蒙古分裂为三部分,即漠西、漠北、漠南蒙古三大块,其中漠北和漠南蒙古属于北元覆灭后的产物,而漠西蒙古也就是明朝时的瓦剌,清朝时的卫拉特蒙古。而准噶尔汗国的前身,准噶尔部就是卫拉特蒙古的四大部族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另有辉特等小部。
准噶尔汗国的前身准噶尔部强势崛起,其野心便是再次统一蒙古各部,重新建立蒙古帝国。
准噶尔部在1676年强势崛起,其台吉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统一了卫拉特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1680年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1681年又征服了吐鲁番汗国的察合台汗,统一了西域(中国新疆)。随后向西征服了哈萨克汗国,1690年又将触手伸向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一度将漠北蒙古的王公汗王追击到乌兰布通。
1690年准噶尔攻击喀尔喀蒙古,企图再次统一蒙古各部,重建蒙古帝国。图为大清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
很显然准噶尔的野心是再次统一蒙古各部,重新建立蒙古帝国,这一点与清王朝降服蒙古诸部的战略相冲。当然准噶尔汗国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也让清王朝看到了自己当初崛起的影子。准噶尔军队不但具有轻骑兵骑射、重骑兵集群突击等游牧民族传统军事优势,更通过贸易和战争,从中亚和沙俄手中获得大量火器装备。因此当准噶尔从北方的蒙古草原和西部的青藏高原表达出强烈的扩张意愿时,他们在清朝掌权者眼中也就从边患变成了一定要剿灭的潜在敌人。
在这场事关中俄边界划分的尼布楚谈判中,清王朝对世界的无知和狭隘眼界暴露无疑。
无知与眼界,终成永失贝加尔湖的苦果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携雅克萨之战胜利余威的清朝要对沙俄“服软”,不但放弃了对反抗沙俄入侵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支持,而且还放弃了对贝加尔湖东岸土地的主张。其实在这场事关中俄边界划分的尼布楚谈判中,清王朝对世界的无知和狭隘眼界暴露无疑。
沙俄与北欧霸主瑞典之间的大北方战争混战了21年,虽然俄国重新夺取了芬兰湾东南部,但国力损耗很大。
此时的沙皇虽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但却对中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明白清王朝迫切要签订合约,稳定东北边界,以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汗国;但清王朝却完全不知,沙俄在与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的多年战争中国力损耗严重,对西伯利亚用兵早已捉襟见肘...。
《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
最终面对沙俄代表的武力施压和强势态度,清王朝的代表们只得一退再退,选择保住康熙帝交代的底线了事,这便是划定中俄东部边界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这一条约虽然将喀尔喀蒙古与沙俄划界暂时搁置,却也为沙俄彻底同化贝加尔湖一带蒙古部族埋下了隐患。
为了换取沙俄停止支援准噶尔汗国,1728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双方的中段边界。
因为此后沙俄不断跨过传统界限,蚕食贝加尔湖东南至额尔古纳河一带的漠北蒙古领土,直到1728年(即雍正六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双方的中段边界,即东自额尔古纳河,经过恰克图与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向西直至沙毕纳依岭(沙宾达巴哈)之间,以北归沙俄,以南归中国(与今蒙俄边界大致相同)。
《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的中段边界,大量的外蒙古领地,合法地并入了沙俄的版图。
但《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的谈判更是放大了清王朝的无知,因为在这场谈判中,不但都底牌被沙俄通过收买的方式摸清,而且划定边界时竟然只能依据沙俄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进行,最终大量的外蒙古领地,合法地并入了沙俄的版图。据俄国历史学家所著的《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记载,沙俄“边界居民高兴得无法形容,他们的土地面积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有的地方扩大了数星期的行程,有的地方则扩大了好几倍”。
“世界深井”的贝加尔湖终究与我们彻底的失之交臂。
最终沙俄与大清这两股崛起的势力完成了对欧亚大陆的划分,这一格局至今仍然在影响中亚、北亚的版图,不过距离1728年的定型,已经过去近三百年,“世界深井”的贝加尔湖终究与我们彻底的失之交臂,这便是我们的贝加尔湖之殇。
上期回望:中华故土贝加尔湖(上):世界储水最大的湖泊,自古以来所言非虚。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和地缘谷,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