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汤和7年不言兵,散尽100妻妾,换来子孙200年平安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个远近闻名的“孩子王”。他们既是同乡,也是一起玩到大的发小。少年老成的汤和,经常带着一帮孩子,玩骑马射箭的游戏。那荒山田头,天真而又肆意的欢笑,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做和尚也好、耕地也罢,生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起来。为了一口饭吃,一个个钟离(凤阳)的发小,走向了天南海北。
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
发小再重逢时,汤和已经做了郭子兴的千户。他身高七尺,长得风流倜傥,又沉稳有谋。在义军中,光着脑袋的朱元璋,见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凤阳的乡党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时,对汤和若有若无的敬意,给朱元璋上了第一堂课。
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而这样的敬意,对做过和尚、端过破碗的朱元璋来说,是最致命的诱惑。所以,朱元璋打仗拼命也好,迎娶义女马皇后也罢,终究还是争取到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将朱元璋视为义子,取名“元璋”,字“国瑞”,号“朱公子”。
就这样,皇觉寺里撞钟童,端着破碗谋生计的朱元璋,成了凤阳乡党里的第一人。再加上大多年轻人,辈分差不多,没有人将朱元璋当回事。只有大3岁的汤和,对朱元璋始终恭敬有礼,这让朱元璋非常高兴。其余的乡党,见汤和都放下了身段,也就都尊朱元璋为首了。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除了为朱元璋镇场子,汤和还是一个实干派。在征讨陈野先时,汤和身中箭矢而面不改色。他拔出大腿上的飞箭,左腿流着殷红的鲜血,就与敌人拼杀在了一起。在朱元璋壮大的初期,汤和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个人勇武,都是不可取代的人物。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
汤和这个人资历老、沉稳有谋,能独当一面。但有个大毛病——喜欢喝酒,而且喝了酒就多嘴。汤和镇守常州时,与张士诚接壤,是朱元璋的前线屏障。有一次,他请示朱元璋,没有及时得到回复。心情不爽就喝多了酒,喝醉之后嘴一哆嗦,说道:“我镇守这常州,就跟坐屋脊上一样,我向左就是左,我向右就是右”……
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朱元璋得到汇报后,当时什么都没有说,却在平定中原后跟汤和算起了旧账。此时天下已定大半,没了后顾之忧的朱元璋,指责汤和:一、平定陈友定时,没有安定地方;二、班师还朝时,被山贼袭击,损失了两个指挥使。所以,汤和虽然资历老、功绩不小,但不能封“国公”。
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
直到伐蜀后,汤和多次当面请罪,朱元璋才封了他“信国公”。但是朱元璋为了威慑汤和,还多次提起他在常州的过失,并将此事刻在了丹书铁券上,让汤和引以为戒。数次当面请罪,然后又被朱元璋多次当反面教材说起,最后还刻在传世的铁券上。这对郭子兴时期,就做到千户的汤和,这么一个老资格是怎样的打击,就不言而喻了。
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因此,随着天下的安定,汤和果断请求告老还乡,做了武将们的表率。自常州醉酒后,几十年没给汤和过好脸色的朱元璋,设宴款待了汤和。在宴会上,朱元璋开怀大笑,解除汤和兵权的同时,承诺在中都凤阳为他修建府邸。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回到凤阳的汤和,在生命的最后7年,再也没有提起军国大事。他游览起了凤阳的山山水水,见起了一位位故人。他将朱元璋的赏赐,分给了凤阳的故交遗老;将100多位小妾、侍女,全部遣散回家;一个人喝喝茶、浇浇花,看起了夕阳……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
两年后,汤和在一场大病中,失去了说话能力。朱元璋去探望时,病床上的汤和,挣扎着直起了身子。他倾尽全力地挣扎着,却怎么也不能挺直身板,朱元璋猛地扶住了那佝偻的身躯,说道:“汤大哥,我来看你了”!
汤和抓着朱元璋的手,不停地吱吱呜呜,却发现怎么也说不出话了。这位当年箭射到大腿根,拔出来就能战斗的汉子,此刻再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朱元璋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了凤阳:他想起了那个“孩子王”;想起了那个郭军中的千户;想起了拔箭血战的汤和……
几十年的愤懑,顷刻间烟消云散了。汤和不停地吱吱呜呜,朱元璋不住地点头,直到夕阳落下。朱元璋望着熟睡中的汤和,摸了摸自己斑白的须发,久久一声叹息后离去了。
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
四年后,汤和已经不能直立了,太子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对他的思念更加迫切了。汤和刚入城门,朱元璋就进了车厢,他握着汤和干瘪的手,说起了昔日坊间玩耍和起兵征战的事。汤和满眼含泪,听朱元璋诉说着过往的一切,却连吱呜声也发不出来了。
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
他只能不停的点头,直至朱元璋放声哭泣。这位迟暮的君主,一个从不流泪的枭雄,在经历高皇后之死,太子朱标暴毙的悲痛后,终于放声大哭了起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压迫着他的神经,太孙朱允炆的年幼,又让他不得不除掉李善长、蓝玉等老臣。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是人就会有感情,是人就会悲痛。越是年迈,越是怀念过往;越是孤独,越是怀念故人;越是迟暮,越懂得珍惜。一件件凤阳旧事、一场场惊心之战,由朱元璋诉说着,汤和倾听着。这一刻,他们仿佛忘掉了一切,在沉寂的时光中,缅怀着过往的种种……
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第二年,70高龄的汤和,成了明初最长寿的善终国公。比他受信任的徐达,没有他寿命长;比他年岁大的李善长,落了个晚节不保;明初国公长寿者,唯有汤和一人善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汤和无疑是明且智的人。早年醉酒失言,在朱元璋多次打压后,既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他人。
所以才有晚年,汤和做放弃兵权的表率,7年不谈军国大事的一幕。汤和知进退的智慧,换来了自己晚年崇高的地位,与子孙200年的平安。汤和一脉在明英宗时,一度因为子孙早逝,失去侯爵之位。但在嘉靖年间,又因汤和的功绩和智慧受封灵璧侯,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