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民】我的老领导王进才
接到王进才的电话,我不能淡定了,心驰神飞,恨不能连夜赴约。好容易熬到天亮,估计他已经上班了,便急不可待地搭乘公交,前去拜望。
王进才是我的老领导,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在固市区委负责共青团工作,我是蔺店公社团委书记,是我的顶头上司,因而交往甚多。深感他风度翩翩,谈吐有致,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恢复高考后,他上了大学。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他本来就是省级重点华清中学高六六级尖子生,学养深厚,功底扎实,蟾宫夺桂就像顺手牵羊一样不费吹灰之力。毕业后被分配到供销系统工作,历任单位领导直至退休。上次谋面大约在三四年以前,只是打了声招呼,并未深谈。后我久居深圳,若参与商,难得老领导垂怜,我怎能不召之即来呢。
他今年七十六岁了,白发苍苍。退休以后,他不甘寂寞,醉心于金石书画。工作室设在草市巷南段,坐东面西,夹杂在高楼华屋之间,毫不起眼,好似逸人隐士一样藏身于崇山峻岭之中。月亮门首高悬着“翰墨饰艺”的匾额,两边垂挂着“平添书画八分美,曲隐怡情两点甜”的对联。笔力遒劲,刀工精到,是室主亲纂亲书亲刻,凤舞龙飞,引人入胜。
踏进书斋,迎面桌案上笔架屹立,上面挂满了各样狼毫,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恰如和谐的祖孙三代,爷爷孙子欢聚一堂。似托盘般大的墨池巍然不动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准备着应召参战。桌角搁有宣纸,放着唐诗宋词。幽幽的古韵陶情冶性,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折射出室主忙碌的身影,不懈地从事着创造性的劳动。四壁挂满了墨宝,有的墨迹未干,有的镜框藏身,有的裱糊已竟。或力透纸背,或灵动飘逸,或端庄秀丽,或温柔敦厚。好像置身于百宝库中,使人目不暇接,惊喜若狂。
王进才如数家珍般的让我欣赏他的作品,真可谓炉火纯清,佳作等身。规模宏大的轴卷中有四十米长的“道德经”,有二十五米长的毛主席诗词,有十米长的“孙遇庭书谱”,还有曹子建的名篇“洛神赋”和“金刚经”······制作成折叠册的有“陈情表”,“闲居赋”,“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相州画锦堂记”,“前后出师表”,“师说”,“滕王阁序”,“归去来辞”,等等等等。行草隶篆,门类齐全,鸿篇巨制,不一而足。从书写,到裱糊,到制作,全是王进才一人所为。这该需要花费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个日日夜夜,艰苦努力,废寝忘食。其中凝结了多少聪明与才智,灌注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令我肃然起敬,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老领导,成绩这样卓著,一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吧?”我问。
“可观谈不上,能赚几个烟茶钱。赚钱不是咱的目的,办这个书画室是求有个事干,不至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样老得就快。人身上的器官也是愈用愈发达,不用则退化。退休后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想问题,不用脑子,吃了睡,睡了吃,靠着南墙晒暖暖,更容易得老年痴呆,很快就去向阎王也报到了。咱现在有的是时间,别让它白白流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写画中陶冶性情。图个乐趣,图个充实,图个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老领导精神可嘉!”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比起精神大的人我还望尘莫及。咱那一批团干里面有个邢思军,他舅舅八十多岁了,仍然老不服老,开始学画画。他老人家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八十起步不为晚,一心一意画牡丹。只要阎王不索命,九十还能办画展。’另一首是:'亦诗亦画度晚年,自知不值半文钱,老伴问我有何用,耳语告知别外传’”。
“写得好,写得好!有思想,有意境,有生活,有情趣,通俗易懂,韵味无穷。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游戏文字,不知强过多少倍!”我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起来。
回来的路上我想,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精气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不懈地追求,孜孜不倦地努力,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王华民,1948年2月生于华阴,1959年迁入临渭区(原渭南县)蔺店镇。退休公务员。曾在有关刊物,平台上发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