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片区脱贫记·视界】巨变
▲2020年深秋时节,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里,游客们欢快地跳着舞蹈。2019年4月,有“黑茶之乡”美誉的安化县脱贫摘帽,黑茶产业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第一引擎,全县近10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位于武陵山片区的安化持续 打造茶旅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构建“旅游+茶业+扶贫”新业态,以旅游产业的提质促进脱贫攻坚,将秀美山川转化为发展“红利”。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甘哈觉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尔古伍加对记者说:“现在的住房条件比过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2020年11 月17日,四川省宣布,凉山州的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作为全国脱贫 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全州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为帮助搬 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搬迁社区开办多种项目,并进行刺 绣、厨师、电工等各类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实现新村、新居、新 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
▲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营盘镇中心完小,孩子们正在学习传统乐器四弦琴,傈僳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弹着四弦琴歌唱今天的美好 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现行标准下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怒江州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沧桑巨变。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一曲曲优雅的古筝演奏吸引游客驻足。清凉村位于六盘山最高峰米缸山西麓边缘,海拔2200米, 因依山傍水、气候冷凉而得名。2015年以来,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全村按照“合作社+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美丽村庄,打造“清凉世界”休闲旅游品牌,建起了“清凉村艺术家部落”,国画工作室、 古琴教室等纷纷入驻新建的旅游民宿窑洞群。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全县的一张乡村文化旅游名片。
▲清晨,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老鹰岩光伏电站就近招募的员工开始打草整地。中国大唐集团助力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将云南宾川县作为在滇新能源项目重点投资区域,综合利用县内荒山荒地荒坡等贫瘠土地资源,按照光伏基地整体规划,力争在这里打造全国百万亩山地农畜光伏互补示范基地。
▲四川昭觉县如今有了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在虹谷拉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温室里,来自四开乡好谷村的彝族女工阿比阿呷莫与同伴们正在采收蔬菜。她告 诉记者,在园区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3个孩子,月收人有2000多元哩。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凉山州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彝族百姓走出家门来到园区, 用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乡牛食畈村的蔬菜大棚旁,附近村民拿出手机拍下高铁列车经过的画面。2018 年7月1日14时10分,首列由大别山区扶贫重点县金寨 始发至浙江江山的高铁动车组列车正点开出。这个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的革命老区县再也不是以前的深山老林了,由于高铁便捷,每逢周末从合肥、武汉等地涌来大量游客。产业兴旺和旅游发展让全县百姓富起来了,“将军县”正向乡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
▲2020年10月2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 自治县的龙脊梯田,瑶族、壮族村民一大早就忙着收割 水稻。2017年,广西龙脊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以保护和传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为平台,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打造 “世界梯田原乡”旅游品牌,探索出一条“遗产、生态、旅 游、扶贫”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子,一批民族村寨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日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姑娘在表演盘绣舞,展现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文化和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4月,青海省实现了贫困县(市、区、行 委),1622个贫困村、 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作者:叶晓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刘凤羽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