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懋先生

原创声明

  • 来源:城实惠

  • 整理:城实惠编辑

  • 本文经作者审核。

怀念王懋先生

作者:魏天亮

王懋先生

王懋先生离世三年了,农历七月十一日是他的忌日。

我很怀念他,很多时候,触景生情想起先生,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幽默,想起他那用大毛笔写小字的动作很可爱。

许多场合一旦提到“王懋”二字,立马就会刹不住车,大家就有了话题,热烈地表达着对王懋老先生的敬仰之意,怀念他的书法很传统,怀念“王懋”的教书育人精神……

书法

先生走了,终归要走。先生留下了许多,可留可不留,留下了;值得留,不值得留,也留下了。

我曾经以为我很理解先生;等先生走了之后,我忽然发现,曾经并没有“很理解”先生;现在,我坐下来写关于先生的文章的时候,我又有了对先生的新发现,新的理解。于是,我思想起,许多文章里面说,某某名人走了,留下了许多,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许多值得思考的,许多……迷。原来,这是后人对先人一种思念,一种思考,一种理想的解读。

先生是平度师范的一名普通的教师,不是平度人,却为平度做出了许多贡献。“老先生……在教育界辛勤耕耘六十五载,练习书法七十年,从事书法教学四十五年,弟子过万人,书法弟子达三千之众,进入书法界崭露头角者余百人。”这是《我所认识的王懋老先生》中的一段话,是我与先生以及他的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梳理之后而得出的,数据切实。没有人提出异议,却有人肃然起敬。

幽默的王懋先生

一九八几、一九九几年代,还流行搞教师板书比赛,或者一些公开课、竞赛课等教师基本功比武,板书一项是算分的。常听到当时的六县一区老师议论:平度的板书最好;平度老师沾了板书的光。板书,比什么比?平度的板书,那是中国的乒乓球。

而那些书写基本功扎实的平度老师,有突出表现的多是平度师范毕业的,且是先生的学生。

至今战斗在平度以及外地教育战线上的“王懋老师的学生”,还在扛大梁。大家一直认为,学书法得益于老先生,钢笔字得益于老先生,粉笔字也是跟着先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先生把软、硬、粉笔的笔法技法融会贯通,使他的学生深得其法,受益颇深。接下来收益的便是学生的学生。

先生每次接受新生,第一课,先发一张空白纸,让学生用毛笔写上字。同学们面对毛笔,有的充满信心,有的满怀羞涩,有的手足无措。无论俊丑,全部收存,承诺学生:毕业时,再发给你们。接下来,将师哥、师姐的书法作品拿来,让新生传递欣赏。于是,一片羡慕的呼声,接着一片艳羡的目光。此时,先生说:只要认真努力,三年后,你们的字也会这样,甚至更好。自此开始,每天每人一张练习纸,必须写、必须交、必定批,必有反馈。因此,许多学生在“字”上大受补益。写一手好字,又教育影响了许多学生的老师说:如果不来平度师范,也许我就不会爱好书法。关键是我遇到了王懋老师,我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关键是感恩王懋老师的教育,而去教育影响我的学生,甚至于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将写一手好字传承下去。

平度师范毕业了那么多的学生,每论写字,言必“王懋”。这里面有先生的嫡系学生,也有其学生的学生,还有学生的孩子,也有非学生……

幽默的王懋先生

先生六十岁正常退休。学生、老师、学校都不希望他离开教学岗位,退休不退岗,返聘,继续教书法。后来,先生又被老年大学聘请为书法教师,继续教书法。于是就有了,他教学六十五年,教了四十五年书法的历程。这位认真负责的书法老师,四十五年里,对平度书法教学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呀!先生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中国人“写字”的重要性,学校若不安排好书法课,他会执着地找学校,必须将书法课安排好。

对此,学生最有话语权:王懋老师肯于将精力放在教学上,牺牲自己练字、创作的时间,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敦促学生写一手好字。相比之下,学生更加敬佩王懋老师的敬业精神。

于是,跟王懋老师学过写字的,甚至没有直接跟王懋老师学过的师范学生,亦从心底里敬佩王懋老师热爱书法教学的情结。甚至于,这些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越来越怀念王懋老师,这种情愫,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根深蒂固。

一位卓有成就的高中语文老师评价先生:“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很绵长,他教的是书法,育的是“好老师”;传播的是理念,影响的是一辈子绵延不尽的书法意志,诲人不倦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时不明白,毕业了不明白,十年、三十年后,明白了。

一位备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说:一辈子记着王懋老师待自己的好,也想做一个让学生记住好的老师。今天终于明白,一个不努力想让学生记住好的老师,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为学生付出了,学生岂能将你忘怀,害怕为学生付出,而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小利益,学生即时当面不说背后不说,但不会靠你很近。虽然不忘你曾经是他的老师,却也时长想不起你。

“字”是可以卖钱的,愿买愿卖,这没有什么不对。有人眼光很长,担心自己的字将来被买,被赚钱,宁愿不写,也绝不从自己的手里白白流出。

对此,先生不喜欢讨论。如果有人非得要挡着他的面讨论“卖字”的话题,他便赶紧声明“我不卖字”。虽然有人在卖他的字,但与他无关。

先生写一手好字,在平度可谓妇孺皆知。先生认为,写字是文人的事情,欣赏是爱好者的爱好,他的字与教与学有关。他写字不为名利,不游走江湖,也不一字难求,更不曾神话自我,贬低他人。于是,先生的“字”好求,可欣赏,可育人,值得传承,不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开口向先生求字者,必有所获。甚至于有人将先生拉到家里,写了再写。他的学生心痛:你看看王老师,真是不分好人“坏”人。先生似乎什么也不去想,还是有求必应,高高兴兴地写。于是,留下了。如若不然,或者那一天就留不下了?

他的眼镜坏了一个螺丝,路过大光明眼镜店,店员免费给更换了,他立马写一幅字送过去。又留下了。

一天,先生去理发,一走进小辛理发店里,等待理发的、正在理发的几乎是集体起立打招呼,争着垫付理发费。店主第一次见到如此的阵势,知道是真正的“德高望”来了:大家别挣了,俺免费。先生又感动了,立马写幅字给理发店送去。还是留下了。

后来,谈起先生的字好求时,许多人感叹,当初干嘛不张张嘴呀。很多时候我也是不好意思张嘴的,虽然我知道他的字好求,甚至知道他写了就是“留”下了的深刻含义。在他最后的几年里,我虽为他家的常客,却真的张不开嘴。于是,遗憾加遗憾。

书法

谈书法,不能不谈名分,也就是“帽子”:国家级会员、世界级会员……

先生一生写字、练字,至今在书法协会里却没有什么名分。我与先生谈论过无数次书法的问题,硬是没有谈论过“名分”,所以不懂书法的我,便更加不懂书法名分。但是越来越发现,我觉得极其普通的那个叫“王懋”的人,在民间原来不仅不普通,而且很是有地位,很是受人尊重。他人走了,除了他留下的字令人肃然起敬,他还留下了许多的令人肃然起敬,简而言之应该是“王懋精神”。

平度有很多字画装裱店。据说店主们很感激先生,说:那么多来装裱的字都与王懋老师有关,字友、学生、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于是,有店主调侃:如果没有王懋老师,平度这么多装裱店的生意会这么好吗?这是不是也可归为名分?

装裱,是为了更好的欣赏与收藏。其意大致有二: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珍藏先生的字除此之外,另外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先生对平度“书法”的贡献。虽然没立一块石碑,但是民间的口碑却在那儿矗立着。再一层是因为先生是一位会教学的书者,他留下的字里,在可赏之上尚有“教”的寓意,有爱好书法的明眼人值得借鉴的信息。

书法

珍藏先生的字,不是什么新鲜事。珍藏王懋老师用双钩法刻的字帖蜡板,亲自用手推油印机印刷的练字薄,字帖样张才够新鲜。上面有王懋老师批阅的红圈圈,依然鲜亮地红。这可能是先生所没有想到的留下。

“王懋”二字,令人肃然起敬,“王懋的字”令人肃然起敬,“王懋的学生”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学生喜欢说“我是王懋的学生”,我也想说。

认识先生,并建立忘年之交,因为书法。我们聊天也是以书法为中心,慢慢向外拓展。

先生很认真地问我:“天亮,你为什么要问这么多书法的问题,研究这么深?”我认真地告诉他,因为我不懂书法,喜欢写点东西,将来万一写到书法方面的事情,不能太外道。先生幽默地道:“你问了我这么多问题,咱俩得做个交换,我也问你几个问题……”说着他便从茶几下面拿出一张纸,上面居然罗列了许多小题目。自此,每次去先生家,他便会伸手从茶几下拿出小纸条。久而久之,他迟迟不伸手从茶几下拿出小纸条,我反倒不自在了。纸条上的问题以历史文人、文事居多,其他便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问。会的,当面作答,不会的上网查询之后再和先生讨论。那时,网络没有今天这么普及,更有许多的人还不善于利用网。先生知道我从事网络工作,发现无论什么问题我都能够从网上给他查到,他便有了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于是,恨不能将七、八十年间憋闷在心里的问题,一股脑地让我帮他弄个明白。

直至二零一三年春天,先生的二女儿,我们都称她为二姐。有一天,她忽然极认真地找我,一番客气之后,红着脸对我说:“非常不好意思,老爷子再好学,可他身体毕竟吃不消。您以后再来就少耍会儿,别和他探讨那么多问题。医生让他少说话。”我知道,二姐说出这近乎是逐客令的话,有多么难为情,纯粹是为了先生的身体考虑。

我并没有太多的尴尬。我也明白,人至暮年,学有何用?但是,学必用吗?先生也不是耐不住寂寞。文人一辈子了,不看书,不交流学问,难道要呆呆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吗?不读书的人,永远不知读书之乐;不求学问的人,永远不知探讨之乐。

王懋先生卧床不起仍然喜欢读书

二零一三年农历五月份,老爷子已经卧床,但是他还是难以遏制自己喜欢读书求知的“恶习”。于是,我对二姐说:你就不要管了!二姐眼圈一红,闪出房间。就这样,先生躺在床上,我和王雪健坐在床边聊啊聊,聊了整整一个上午。期间,我拍下照片为证:先生躺在床上,床头满是书籍,他手里拿着书,平静、认真地探讨着学问。这是先生的快乐,一生的快乐。

王懋先生的学生王雪健陪伴先生读书聊学问

我不能解除他的病痛,不能延长他的生命,但是对于这位喜欢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求学不止的老人,可以陪伴他垂垂老矣求学取乐。这是与众不同的,也许外人难以理解,但我这样做了,而且不是第一次。

先生刚过八十四岁生日不久的一天,与我谈起登山的事情。先生面露喜色,说他也非常喜欢登山,真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登一次山。然后调侃道:“不过这些东西(他的爱徒们)怕我磕碰着,赖着他们,不敢拉我去。”

我当即答应,由我来实现他的这个愿望。

王懋先生登山

不久,先生在没有任何人搀扶的情况之下登上云山观的一个山头。山顶上,他的脚底终究不那么利落,趔趔趄趄,却仍然孩童般地嬉笑着摆着手不允外人搀扶。

二零一三年农历七月份,先生昏迷不醒,至此,他便再也不看书,不探讨学问,不写字了,后来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该留下的留下了,让喜欢“王懋”的人慢慢解读,慢慢受益。

等待吊唁的队伍

等待吊唁的队伍

等待吊唁的队伍

等待吊唁的队伍

(0)

相关推荐

  • 清华大学2年前板书比赛,有的水平一般,有的粉笔字可以当作字帖

    对于板书大家并无陌生,因为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果哪个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学生也会喜欢上他的课.在两年前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板书比赛,各种书体各样风格呈现在大家面 ...

  • 墨斋(小小说)

      墨斋(小小说) 美文墨夜 王老先生读过3年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青年时当过乡里文书,中年调到文化馆抄写文案.退休后开了一家墨斋,每天与文房四宝混在一起,乐哉! 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拜老王为老师, ...

  • 游寿先生谈学书经历——我的临池简述

    "我以为废笔成冢, 池水尽墨, 不如读书万卷." --游寿先生 <我的临池简述> 同志们嘱我介绍书法,现在谈书法也多了,我没有什么新的见解,实无以奉告,况且活到八十四岁 ...

  • 【连载一】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1)

    作者简介 本文摘自<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陈永玲>一书,作者南奇(1937-2013),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评论家,南铁生先生之子,曾参与筹建「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南先生 ...

  • 【连载三】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3)

    作者简介 本文摘自<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陈永玲>一书,作者南奇(1937-2013),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评论家,南铁生先生之子,曾参与筹建「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南先生 ...

  • 【连载九】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9)

    作者简介 本文摘自<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陈永玲>一书,作者南奇(1937-2013),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评论家,南铁生先生之子,曾参与筹建「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南先生 ...

  • 【连载十一】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11)

    作者简介 本文摘自<声远长天:怀念王吟秋.陈永玲>一书,作者南奇(1937-2013),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评论家,南铁生先生之子,曾参与筹建「北京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南先生 ...

  • 怀念王芝琛

    王芝琛已经远行15年了.清明明节怀故人.我忘不了和他的交往. 介绍我认识王芝琛的是谢泳.1999年,谢泳来北京,约我一起到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拜访王芝琛.王芝琛比我年长14岁,一见如故,相谈十分投机. ...

  • 杨建波:怀念王步高老师

    王步高老师去世4个多月了,我想写点什么,却因诸事烦杂,断断续续写了2个月. 我与王老师具体是何时认识的已记不大清楚了.似乎是在2000年福州的全国大语年会上(也可能是在2002年的上海年会上).记得清 ...

  • 名德重望 仰之弥高——怀念王金璐先生

    王金璐先生(摄影:高志坚) 2016年对京剧界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半年未过,堪称京剧耆老的王玉田.吴素秋.梅葆玖.李世济前辈先后辞世,失落怅惘的心情还来不及平复, 6月1日,又传来王金璐先生于是 ...

  • 怀念王德安老师

    怀念王德安老师 作者/邓文豪 王老师带三(二)班化学兼班主任,是本村的.论辈份,我应该叫他姑爷.因为师母是宗族中本房的姑姑.我上初三时,王德安老师刚从斌冲调到向中,他个子不高,但身材魁梧,结实,块头大 ...

  • 蕲春向桥众人怀念王德安老师诗文专辑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来发展- 我的老师 作者/占育生 这些年来,我为生计而奔波,闲瑕时间又喜欢打牌,对于文字写作几近于荒疏.近日,忽闻我初三时化学老师王德安先生离世,不觉心头一震,觉得有必要写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