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过节党,你可知道生物钟的威力?【健康幸福过大年】
忙忙碌碌一整年,
趁春节玩个“天昏地暗”!
熬夜追剧,
熬夜玩游戏,
熬夜看小说,
熬夜的“快乐”,
仿佛都在这个春节长假汇集……
可是,你知道吗? 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 很可能会对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特别是严重伤害了 人体免疫系统 ,可能引起免疫器官和细胞早衰、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导致 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降低人的生活质量。
熬夜会让免疫系统“受伤”
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 ,主要由淋巴器官、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等组成,像大家熟悉的 胸腺 、脾、扁桃体和各处淋巴结。一天中的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也在有规律地变化。一般认为,免疫系统功能是受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轴调控,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调节网络。例如,在人发生感冒时,会出现发热、恶心、乏力和嗜睡等身体不适的症状。这是因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感染时,释放的各种 细胞因子 造成的。
因此, 往往在人体感觉舒适的时候,免疫系统的活动度较低,有利于进行工作和学习;而免疫系统活跃时,人体往往会有一定的疲乏和嗜睡,甚至不适感。
根据生活的经验,我们都知道,每天清晨起床以后和上午的时间段,是人体一天中精神最为饱满和集中的时段,而到了晚上,人会出现疲乏和嗜睡的感觉。如果此时,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入睡而熬夜,就可能会出现全身酸痛等不适的感觉。
这主要就是因为,人体的肾上腺可以节律性地分泌糖皮质激素,该激素可以负向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和 免疫细胞 的功能,从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状态,减少与免疫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含量。
特别提醒的是,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于免疫系统昼夜节律功能的系统损害尤其明显。 比如,经常熬夜或者经常跨时区旅行的人士,常会出现疲乏等不适的症状,同时皮肤和黏膜等免疫防御器官的结构及其内部的炎症细胞功能也会出现改变甚至提前衰老,皮肤出现弹性下降、松弛、色素沉着和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以及皮肤敏感程度增高,并增加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 保持昼夜节律性作息的良好习惯,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系统正常状态的有效健康生活方式。
“熬夜族”还有救吗
虽然,人体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各个器官系统具有精准的节律性活动,但是,为了适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人体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不完全按照固有的生物节律进行活动,而且在周围环境改善的时候,还可以恢复到原有的生活节奏上来。
也就是说, 人体 生物钟 有一定的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
例如,研究表明,在完全没有光照的黑暗环境中,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在7天内,都可以保持原有生物节律活动。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对于生物节律的调控能力也会不断下降,这也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失眠和疲乏的主要原因。
然而, 人体对于生物节律的调控更是有一定范围的! 长期不规律的生活,就可能导致 人体生物节律 紊乱,从而导致亚健康甚至疾病的状态。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常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可导致人体代谢节律性发生紊乱, 会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或者促进高血压的发生,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不规律生活还可能导致细胞内调控生命节律的基因,例如CK-1(酪蛋白激酶-1)等,出现异常的表达或者功能紊乱, 从而与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关。
此外,由于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睡眠,破坏了生物钟,也是导致失眠和 精神衰弱 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同时,经常熬夜还可以使人的骨髓、脾以及全身黏膜的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功能执行的障碍,加速免疫系统衰老,最终引起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等生理功能的全面衰减,甚至可能引发相关性疾病,降低生活的质量。
由此可见,保持有规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维护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免疫系统等身体器官系统正常行使生理功能的重要保健措施,也是延缓衰老、延长人的预期寿命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规律作息 保护人体免疫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好免疫系统的节律活动,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减缓免疫系统衰老的速度呢?
首先,当然是要尽量保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节律, 不能经常熬夜或者频繁倒时差。 如果,因为学习或者工作的原因,需要熬夜或者跨时区旅行,那么,每次打破生活规律以后,应该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休息和调整。
其次,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或者其他自身因素引起的生活不规律,可以通过 适当的身体锻炼或者安排适当比例的脑力劳动来进行调节。
第三,还可以进行一定的 膳食调节和营养补充 。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 合理的药物来干预。
例如,对于熬夜引起的异常炎症性病理损伤,可补充适量的富含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的饮食,若有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或者过敏等黏膜免疫功能失调,可通过补充脾低分子多肽提取物来进行调整。
新年新开始,拒绝熬夜,掌控睡眠,才能掌控人生的主动权!
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教授 王月丹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教授 汪华侨
策划|谭嘉 余运西
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