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临床惯用秘验方42首(下)
36.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惯用方
(1)解毒活血汤(自拟方)丹参、玄参各12克,金银花、连翘各10~12克,天花粉12克,甘草6~10克,乳香、没药各10克,牛膝、鸡血藤、络石藤各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痈疽疖肿、丹毒。症见肢体红肿热痛,且烦热口渴,脉数,苔腻。
(2)阳和汤、四逆汤合活血药:麻黄3~10克,肉桂6~10克,白芥子10克,熟地12~15克,甘草10克,鹿角霜、白术、川芎各12克,鸡血藤15克,当归12克,红花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温阳活血。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虚受寒,经脉瘀滞不通。症见肢体发凉沉重,遇冷发绀、发白、神疲乏力,不能多行走,重则步履困难。脉细,苔白,舌质黯。
(3)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合活血药:党参12克,黄芪15~2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当归、丹参、红花各12克,鸡血藤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益气活血。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症见疮口久溃不敛,动则气短乏力,面色无华,肢端冷痛,脉沉细,苔薄。以上3方均有活血药,但应根据病情变化,瘀血明显可加用三棱、莪术,尤其是三棱的作用,有“化血为水”的作用,乳香、没药伤胃不宜久用。
病例:李某,男,50岁。1972年10月初诊。曾在某矿区工作10多年,住地比较潮湿,患者吸烟近20年,1969年发现右下肢发凉疼痛,走路时为明显,渐渐加剧,下肢肤色发紫,摸不到脉。诊时右下肢肤色紫暗,局部疼痛,发凉,行走困难,伴气短乏力,曾在某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拟截肢治疗。患者来一试中医治疗,来诊时右下肢色紫有瘀斑,局部肿胀,压痛,尤以走路为甚,右跌阳脉摸不到,寸口脉细,舌质黯,苔腻,辨证为脱疽,治宜清热解毒活血。
处方:丹参15克,玄参、天花粉各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甘草10克,茯苓、当归各12克,没药、乳香各10克,牛膝、鸡血藤各12克。
服上方20剂,下肢肿胀见消,疼痛明显减轻,肤色由紫转红,仍有疼痛,局部发凉,脉舌同前,前方继用,加温阳补气药。
处方:黄芪15克,丹参12克,玄参、金银花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茯苓、当归各12克,没药、乳香各10克,牛膝、鸡血藤各12克。又服20剂,疼痛显著减轻,走路较前增多,局部肤色好转,足趾开始转变颜色,跌阳脉仍摸不到,余同前。仍宗前法,前方去玄参,加党参15克,服20剂。服后疼痛基本已除,仅走路多后感觉疼痛,右下肢肤色渐转正常,肿胀已消,跌阳脉已可摸到,但仍很微弱,嘱其继续用前法,回原地继续治疗服药。治疗中随病情变化而治法变化,不可守方不变,如清热解毒药不宜久用,见效后则改为益气活血;又如有时益气与温阳同用,故三诊时用党参。患者有下肢肿胀,加用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湿消肿。(中医五运六气 公众号 整理)
37.治消渴惯用方
消渴病的多饮、多食、多尿这3个主证,区分为上、中、下三消,
- 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红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
- 中消阳明燥热,热能消谷,以多食善饥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便秘、口渴,形气较实。
- 下消表现以多尿为主,消瘦乏力明显。
消渴之病基本在肾,以阴衰阳盛为特点,故滋阴清热为治疗之大法。但上、中、下三消的具体治法有所不同,
- 上消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 中消以清胃养阴;
- 下消滋阴补肾。
郭老治疗本病常用中药有:
- 党参或太子参,上、中、下消均用,若气虚明显同用黄芪、天花粉、知母养阴生津,上、中消亦多用之;
- 丹皮、栀子清血分热,对降血糖有一定作用;
- 生地滋阴清热,三消均常用之;
- 山药健脾胃,善饥者蒸食鲜山药可以代饭用;
- 菟丝子原“局方”治消渴用量可达25~30克;
- 大石斛生津,也常用;
- 黄连苦寒清火,常以3~6克粉剂冲服。
体质肥胖的轻型患者亦可用单方治疗,如单用石斛加葫芦茶等。
(1)消渴方1:天花粉15~30克,黄连10克,生地10~15克,麦冬、知母各10~12克。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系热盛之征。
学习和使用体会
上消多偏实证,精神体质均较好。由于胃火熏灼,或心火移热于肺,肺阴耗伤,肺津不能输布则烦渴欲饮,口干舌燥,小便频多,乃燥热内燔,故渴欲饮水以自救,饮水虽多,亦不能奉化为津液,肺失治节使水液直趋于下,皆从小便出。治疗以清热养阴为主,多用清火泄热药,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止渴;佐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麦冬、知母养阴增液,服药时最好加点藕计。
(2)消渴方2:人参10克,生石膏15~20克,知母10~12克,甘草10克,粳米10~12克,黄连6~10克,鲜生地30克。苔黄腻厚而燥,烦渴引饮,脉洪大者乃阳明气分燥热,消烁气阴。
学习和使用体会
本方系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千金黄连丸,便秘患者可以胡黄连代替生地,用量适当增加。
病例:张某,男,51岁。1975年12月8日初诊。糖尿病病史18年,现有口干渴,食欲亢进,夜尿频数,烦躁,乏力。检查:舌质红,苔薄白,唇燥,脉细。
郭老诊后辨证:三消。治以清热养阴,益气补肾。
处方:党参、生地各18克,黄连6克,生黄芪18克,菟丝子24克,女贞子、天冬各12克,天花粉24克,枸杞子9克,葛根18克。
服7剂后,口渴减轻,体力增加,乏力感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知母12克继服。服药7剂,口渴明显减轻,饮食控制,无饥饿感。体力明显好转,夜尿3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加山茱萸12克继服。进前方14剂,无自觉不适感,每日进食250克,无饥饿感,夜尿1~2次,体力基本恢复正常,舌质正常,再用6剂。本例糖尿病病史18年,有口干渴,食欲亢进,夜尿频数,乏力为三消证,属肺胃蕴热,消谷善饥,胃热熏灼,移热于肺,肺阴耗伤,肺津不能输布则烦渴欲饮,尿频数乃燥热内燔,故饮水自救也不能奉化为津液。脉细,乏力,夜尿多,为肾精亏损、肾阴被耗、肾虚不固而尿频数,予以清热养阴,益气补肾。党参、生黄芪补气;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补肾固精;黄连清热;生地、葛根、天花粉、天冬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3)中消用凉膈散栀子10克,黄芩、连翘各10~12克,薄荷3~6克,芒硝、甘草各6克,生地10~12克。便秘甚加大黄6~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主治消瘦,便秘。症见舌苔黄燥,舌质赤,脉滑而有力。中消由于阴阳热盛,精微耗散而致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耗伤精血,肌肉无以充养则形体消瘦。胃腑燥实,消灼津液致大肠失其濡润而大便秘结。大热大渴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单纯中消并不多见,常为上、中消或中、下消兼见,病久则消瘦、多尿、多渴,食欲并不一定好。
病例1:孔某,男,7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糖尿病病史9年。冠心病病史10年。现口干渴多饮,饥饿感很明显,乏力,睡眠少,尿糖(++)。心电图ST-T改变,无胸闷胸痛。血脂高。检查:舌质胖黯,苔白腻,脉沉细弦有结象,血压130/70毫米汞柱。
郭老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处方:生地18克,红人参6克(另煎对服),黄连6克,黄柏10克,丹参18克,丹皮、生栀子各10克,知母9克,炒枣仁18克,五味子12克,柏子仁10克,郁金18克,石菖蒲12克,首乌藤30克。服12剂后,睡眠明显好转,口渴善饥减轻,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加桃仁10克继服。服12剂后,口干渴基本缓解,每日进主食250克,体力好转,睡眠好。舌胖黯,苔薄白,脉沉细弦,偶见结象。餐后尿糖(-~+)。宗上方加党参15克,去黄柏、红人参,继服12剂。本例消渴症9年,表现口干渴多饮,多食易饥,短气乏力,舌胖黯,脉细弦,为气阴两虚之证,舌苔黄腻,善饥为胃热中消。予以益气养阴,清热安神之剂。进药3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尿糖(±)。
病例2:薛某,女,53岁。1975年12月2日初诊。发现糖尿病1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7年,现口干渴多饮、多尿、饥饿多食,已自动控制食量日300克。有时胸闷,心前区隐痛,睡眠差,乏力,四肢麻木感。检查: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60/90毫米汞柱。
郭老辨证为气阴两虚,经脉阻滞。治当益气育阴,活血通脉。
处方:党参24克,生地30克,黄连6克,丹参、鸡血藤各24克,红花12克,金樱子30克,丹皮9克,生栀子9克,郁金18克,降香15克,高良姜6克,薤白12克,珍珠母30克。进上方6剂,胸闷胸痛缓解,口干渴多尿及肢体麻木感减轻。舌质胖黯红,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50/85毫米汞柱。宗上方加葛根18克,络石藤15克,继服。进前方6剂,无胸闷及心前区痛,四肢麻木感消失,口干渴多饮多尿明显缓解,睡眠可。舌质胖黯,苔薄白,脉沉弦,血压135/80毫米汞柱,继服上方6剂。本例原有高血压17年,发现糖尿病1年。素有肝肾阴虚。肺胃热盛,口渴善饥。疲乏无力为气虚。气虚易形成气滞血瘀,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致心绞痛,肢体麻木感,胸阳不振,经常胸闷不舒。给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剂。党参、生地益气育阴;黄连、生栀子、丹皮清肺胃之热;丹参、鸡血藤、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郁金疏肝解郁;薤白、降香、高良姜宽胸通阳;珍珠母镇静安神;金樱子益肾固精缩泉。
(4)下消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丹皮10~12克,生地12~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2~25克,金樱子、女贞子、覆盆子各10~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下消系由于精气亏虚,肾阴被耗,肾虚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小便频数。肾阴枯竭,肾气不固,脾失远化,统摄无权而水谷之精微贯注于肾;从尿而出,则尿如脂膏或尿甜,舌光赤,脉沉细或细弱而数。下消多病久及肾,病情较重。
病例:刘某,男,50岁。1977年8月30日初诊。糖尿病史2年。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消瘦,头晕、耳鸣、胸闷胀痛,胃脘胀满微痛,大便干结,数天一行。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检查:脉沉细,舌质红,苔白腻。
郭老诊为消渴(肝肾阴虚,肺胃有热)。治以滋阴清热。
处方:生地30克,胡黄连6克,丹皮、栀子各9克,元参18克,菟丝子30克,知母12克,天花粉24克,生石膏30克,五味子12克,枸杞子18克,黄连粉3克(分2次冲服),每日1剂,连服6剂。1977年9月6日二诊:口渴减轻,大便软每日1次,其他不适感仍存在。脉沉细,舌质红,苔白腻。宗前方去栀子、五味子,加黄柏12克、郁金18克、北沙参15克,生地减至24克,每日1剂,连服12剂。服药后口渴、乏力明显减轻,尿量减少,胸闷痛及胃脘不适感均有好转。但大便溏,尿糖(-),脉细,舌质黯红,苔薄白,继用:生地30克,胡黄连3克,丹皮9克,黄柏12克,北沙参、川芎各15克,郁金18克,菟丝子30克,山药24克,苍术15克,女贞子12克,生石膏24克,黄连粉3克(冲服),每日1剂,连服6剂。服后口渴、多尿甚轻,胸闷痛及胃脘不适感完全缓解。自觉情况良好。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处方:生地30克,知母12克,菟丝子24克,女贞子、山药各18克,黄柏12克,苍术18克,生石膏24克,生栀子6克,丹皮9克,天花粉24克,胡黄连3克。每隔2天服1剂,以巩固疗效。本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年左右。临床表现口渴、多尿,消瘦乏力,头晕耳鸣,胸闷胸痛,心电图不正常,辨证消渴,予以滋阴清热之剂2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并继续间歇服药,以巩固疗效。
38.治急性肾炎方
(1)八正散加减:木通、瞿麦、萹蓄各10克,车前草15克,滑石20克,甘草、栀子各10克,白茅根15克,藕节10克,大蓟、小蓟各12克,生大黄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急性肾炎,水肿轻,以血尿为主,而形体壮实者,尿频、尿急、尿色赤,便秘,脉滑数或滑而有力,苔黄或黄腻。若便秘不明显者可去大黄;尿少可加茯苓15克,泽泻12克。
(2)导赤散加减生地12克,竹叶、木通、甘草各10克,玄参12克,泽泻10克,车前草12克,白茅根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急性肾炎,水肿轻、尿色赤、尿少而形体不壮实者,脉滑数,苔黄或黄腻。
(3)导赤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熟地、山茱萸各10克,茯苓12克,丹皮、泽泻、竹叶各10克,牛膝12克,白茅根15克,藕节12克,木通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通补兼施。主治急性肾炎,发病较久(一般超过2周以上)表证不明显,而有水肿、尿血、面色白、乏力、腰酸痛、脉细数、苔薄白。
(4)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荆芥各10克,薄荷6克,连翘、当归、川芎各12克,白芍10克,生石膏15克,黄芩、生甘草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表里双解。主治急性肾炎,有水肿、血尿,且身上起风疹块,或其他过敏症者。大便干或秘结加生大黄3~6克,使其便溏但不宜过泻。
(5)越婢加术汤加减:炙麻黄6~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10克,白术、蒺藜各12克,桂枝、桔梗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宣肺利水。主治急性肾炎,有血尿,水肿重,尿少,身重乏力,发热恶风,身痛,脉浮,苔薄。咽痛重加山豆根10克,金银花15克;尿少甚加车前草20克。
(6)五苓散加减:黄芪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白术10克,汉防己12克,车前草30克,牛膝12克,赤小豆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利水。主治急性肾炎,重度水肿,表证不明显,身重乏力,纳呆腹胀,脉沉舌淡。有血尿加白茅根15克,藕节12克。
病例:张某,女,17岁。1976年10月26日初诊。发热、咽痛、面部水肿10余天。于10月12日开始发热,体温达39℃,4天后发现面部水肿,检查尿蛋白(++++),并有红细胞及管型,全身乏力,纳呆,咽干痛,腰酸。检查:体温37.9℃,咽红,血压120/70毫米汞柱,面部轻度水肿,心律齐,心率100次/分,肺(-),舌苔厚腻,脉细数。尿蛋白(+++),白细胞2~4,红细胞18~20,上皮细胞2~4,颗粒管型0~2。血白细胞22.4×109/L,中性粒细胞0.8,淋巴细胞0.15,单核细胞0.02。
郭老辨证:水肿。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治以清热利湿,佐以和胃。
处方:陈皮、半夏曲各12克,茯苓18克,竹茹、竹叶各6克,滑石18克,甘草6克,车前草12克,白茅根18克,神曲10克。前方进5剂,尿量增多,水肿消退,食纳好转,脉细,苔白腻。尿蛋白(+++),白细胞1~2,红细胞5~10,上皮细胞0~1;血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仍用前方加减。处方:沙参、生地、陈皮各12克,茯苓18克,半夏曲12克,竹茹6克,滑石18克(包煎),甘草6克,白茅根18克,藕节12克,大蓟、小蓟、侧柏叶各12克。服6剂。前方服后,体温已基本正常,水肿消退,咽痛减轻,血白细胞7.6×109/L,中性粒细胞0.6;尿蛋白(+),白细胞0~1,红细胞2~3;食欲好转,精神体力均有改善,脉细,舌苔白,舌质淡红。前方去藕节、大蓟、小蓟,加生黄芪15克。急性肾炎中医称为“水肿”、“水气”、“尿血”等,起病多与外感有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起病时常伴有咽痛、发热、恶风、畏寒等表证。故本例急性期开始以清热利湿为主,因发热、舌苔厚腻、纳差(家属要求带方出院治疗),故佐以和胃之剂。当热退肿消,诸症悉减时,及时减少清热之剂,而代之以益气滋阴的玄参、沙参、黄芪等,以促进恢复。但用这些药时,要注意舌苔由厚腻逐渐转薄时才能使用。
39.治慢性肾炎方
(1)真武汤加减炮附片10克(先煎),苍术、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杭白芍12克,生姜、泽泻各10克,肉桂3~6克,车前草、生黄芪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温阳利水。主治慢性肾炎属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制水而水湿泛滥。症见面色苍白,全身水肿(重),倦怠乏力,肢冷畏寒,尿少腹胀,腰痛腰酸,动则气喘,脉沉细或细弱,舌体胖苔薄白。
(2)五苓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2克,茯苓15克,苍术、白术各12克,桂枝10克,猪苓、泽泻各12克,陈皮10克,车前草20克,黄芪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温阳利水。主治慢性肾炎属脾阳虚,脾阳虚或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水湿停滞。症见面色苍白、全身水肿(轻或中),腹胀纳呆,四肢倦怠乏力,便溏尿少,脉细或沉细,舌质淡体胖苔薄白。
(3)人参养荣汤加减:太子参、黄芪各12克,当归10~12克,白术、甘草各10克,熟地、茯苓各12克,远志10克,赤芍12克,肉桂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气血双补。主治慢性肾炎属气血虚,阳虚而兼有血虚。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动则气喘,头晕眼花,尿少水肿,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4)济生肾气汤加减:炮附片、桂枝各10克,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山药15克,牛膝12克,车前草20克,女贞子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阴阳双补。主治慢性肾炎属阴阳两虚,病起多为脾肾阳虚,由于病久或温阳过甚致使肾阴亦衰而现阴阳两虚。症见头晕头痛,腰酸腿软,水肿乏力,面白神衰,脉细无力,舌质红苔薄白。
(5)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钩藤、葛根、白薇各12克,菊花10~12克,茺蔚子10~15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滋阴平肝。主治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慢性肾炎合并高血压。症见头晕头胀,烦躁失眠,口干舌燥、水肿无或轻度,脉细弦,苔薄黄或黄腻。
(6)五皮饮加减茯苓、陈皮、大腹皮各12克,忍冬藤15克,车前草30克,当归、白茅根各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郁化热而致腹胀胸闷,口苦纳呆,心中烦闷,尿少而黄,身体水肿,脉数,苔黄腻。
病例:刘某,女,43岁。1979年10月5日初诊。自1976年开始有轻度的水肿,乏力,腰酸,同年10月水肿加重,查尿发现蛋白(++),症状日益加重。1978年5月因高热、尿蛋白(+++),有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而在某医院住院2个月,1979年初水肿明显、血压高,再次住院4个月,好转出院。近2个月以来尿少、水肿且有头痛头晕,10月4日来门诊检查血压高达230/130毫米汞柱,尿蛋白(++++),头痛头晕重、乏力、恶心呕吐、腰酸、大便干结。检查:血压230/110毫米汞柱,面部水肿,心率92次/分,心律齐,心界向左扩大,肺(-),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尿蛋白(++++),白细胞1~2,红细胞0~2,上皮细胞0~2,颗粒管型0~2。西医诊断慢性肾炎、继发性高血压。
郭老辨证为水肿。治以清热利湿,平肝活血。
处方:菊花20克,防己30克,土茯苓12克,泽泻、车前草、川萆薢各20克,大黄6克,白芍12克,川芎、当归各15克,茺蔚子20克。上方服2剂,大便稀,每日2次,水肿、头晕减轻,尿量增多,血压170~190/100~110毫米汞柱,舌脉同前。仍用上方治疗,去大黄加金樱子15克、芡实20克。上方服30剂。头晕头痛完全缓解,已无恶心呕吐,除轻度腰酸外,余无不适,水肿消退,血压160~170/100毫米汞柱,尿蛋白(++~+++),于1979年11月15日自动出院。
40.治肺炎方
(1)荆杏苏芩川贝汤:荆芥6克,杏仁10克,苏叶6克(后下),黄芩12克,川贝10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2克,败酱草30克,甘草6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治风寒犯肺,病起恶寒重或寒战,无汗、头痛,骨节酸痛,咳嗽、胸痛、喘息,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病邪入肺,肺气不宣则咳喘,寒邪化热则发烧。寒战之后必出现发热,热灼津液而成痰,痰结胸中,气机不畅而胸痛。喘重加麻黄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也可令微汗出,同时有较好的定喘作用。
(2)银翘散加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5克,杏仁10克,黄芩15克,生石膏20克,金银花、连翘各10克,鱼腥草30克,苏子6克,沙参12克,川贝10克,甘草3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风热犯肺。症见发热,咳嗽、烦渴,痰黏稠不易咳出,汗出、面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大。甘草一般不超过麻黄用量,否则减轻麻黄发汗平喘之作用。如面赤,壮热口渴、便秘,病到阳明可加用白虎汤清热养阴:麻黄4克,杏仁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沙参12克,知母15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川贝10克,甘草3克。热盛加用安宫牛黄丸,高热便秘也可加用紫雪丹,痰多加用蛇胆陈皮末。
(3)竹叶汤合麦门冬汤沙参12克,杏仁、麦冬各10克,竹叶6克,黄芩、金银花、川贝各10克,佩兰6克,甘草3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阴清热。主治咳嗽减轻,外感已解,余热未尽。
病例:窦某,男,22岁。1978年4月7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出汗受凉后感周身不适,次日始寒战高烧,咳嗽、胸痛,体温39.5℃,在卫生院用氨基比林及中药治疗未愈。近几天胸痛憋气,咳嗽加重,体温不退,现体温38.4℃,咳嗽频繁,痰少黏稠,胸痛气喘、口干尿黄,舌淡红、苔稍黄,脉数。胸透为左肺下部有炎症,少量胸腔积液,右肺代偿性肺气肿。白细胞27.9×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细胞0.16,嗜酸性粒细胞0.01,单核细胞0.02。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右肺代偿性肺气肿。
郭老认为属肺热咳嗽,治疗宜养阴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北沙参12克,元参15克,麻黄6克,生石膏30克,枇杷叶、杏仁各10克,百部、紫菀各12克,前胡10克,陈皮、黄芩各12克,地骨皮、瓜蒌皮各15克。药后尚有低热,37~37.4℃,呛咳,口干咽痛,胸痛,舌质黯红,脉细数。治疗以养阴润燥,清肺止咳之剂。
处方:北沙参15克,枇杷叶12克,炙麻黄3克,杏仁、黑芝麻各10克,紫菀、百部各12克,生石膏18克,元参15克,桔梗6克,芦根18克,甘草3克,川贝粉1克(分冲)。4月21日三诊,体温正常,仍有干咳,痰少,舌红苔少微黄,脉略数,仍宗上方去桔梗、甘草,加柴胡、马齿苋、马尾连各12克。药后咳嗽除,复查胸透肺炎已吸收,血象正常,一般情况好,明日出院。
本例为大叶性肺炎。症见发热咳嗽,胸痛憋气,口干,痰黏稠不易咳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属肺热咳喘,以麻杏石甘汤加养阴清肺止咳之剂而治愈。
41.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龙胆草、黄芩各15克,栀子10克,泽泻、柴胡、生地各12克,青黛3克(分冲),川芎、鸡血藤各12克,大黄3~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亢进,使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均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清肝泻火,活血化瘀。主治肝热、肝火、瘀血,经久不愈的头痛头胀,头痛部位多固定,一般形体壮实,面赤,烦躁,大便干结,舌苔腻,舌质黯,可看到瘀点或瘀斑,脉弦。有患者血热妄行,可见有齿衄。
加减:
- 瘀血明显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重度瘀血加三棱、莪术各15~18克。
- 五心烦热乃阴虚,加玄参、麦冬各12克。
- 齿衄、鼻衄为血热迫血妄行,加白茅根30克,藕节15克,丹皮15~20克。
- 热盛烦躁口渴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草河车各15克。
- 龙胆草泻肝胆之火,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清三焦之热,泽泻泻火引热下行,
- 生地滋阴凉血,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
- 青黛凉血下火,大黄清热泻火。
青黛入汤煎时,应另煎后下,即先煎其他药,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钟左右,不可久煎,用量12克,冲服时用量为3克。
本病多属肝热实证,故需使腑气通,实热外泄方可取效。龙胆泻肝汤治肝胆经实火湿热。但这种病又为慢性病,故又不可过伤大泻,久泻,一般使其大便变稀即可。久用苦寒出现脾虚时酌加党参、黄芪,《医方集解》称之为“加人参者,扶土所以抑木”。患者治疗后如果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者则重用清热解毒药,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连翘等。病情好转后不宜骤停药,可隔日服1剂,或3日1剂,或服青射散(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黄、乳香各15克,共研细末)每次0.5~1克,每日2次。
病例:朱某,男,47岁。一年来感到头晕、口干、倦怠无力,头皮出血,血压渐升高,由过去80/60毫米汞柱升到100~130/90~100毫米汞柱,血红蛋白由168g/L,渐升到205g/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在外院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患者面色红赤,舌质胀黯,黄褐色腻苔,脉沉弦略数,证属肝热上冲,瘀血内滞。
治以清热平肝,予凉血活血化瘀之剂,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0克,黄芩15克,黄连6克,泽泻15克,银柴胡12克,川芎15克,三棱、莪术各18克,鸡血藤、白茅根各30克,红花、桃仁各9克,藕节30克,芦荟2克,青黛3克(分冲),丹皮9克,金银花25克,水煎服。服药23剂,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头皮出血止。复查血象,血红蛋白降到179g/L,血压降到99/60毫米汞柱。但便溏,全身无力较前明显,脉沉细,舌紫黯,苔黄褐腻。宗上法去芦荟,减龙胆草,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降到154g/L,头晕头胀症状基本消失。但由于大剂活血化瘀、清肝凉血之剂服后患者乏力。症减后,患者未再坚持治疗。又过3个月后,血红蛋白又见回升,继续服药后再次下降到140g/L。
42.重症肌无力惯用方
(1)清燥救肺汤加减:沙参、麦冬各10~12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12克,桑叶、黄芩各10克,生石膏15~20克,鲜生地15克,金银花10~12克,石斛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清热祛邪,养阴润肺。主治热邪伤津,外感时邪疫气,多有发热或发热恶寒,热度轻重不等,口渴咽干,但均有全身疲软乏力,气短懒言,日见消瘦,久服肌肉萎缩,行走困难,脉细数,舌红苔薄黄或黄,食纳不佳,腹胀,加神曲15克,麦芽12克,陈皮10克;日久体质差,消瘦,加生黄芪15克,山药、茯苓各12克;低热不退,加银柴胡10克。
(2)参苓白术散加减元参(或党参15~20克)、白术各10克,茯苓15~20克,甘草、陈皮各10克,白扁豆、当归、薏苡仁各12克,大枣、佛手各10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健脾和胃,养血益气。主治平素体弱,纳少腹胀,神疲乏力,大便溏泻,日见消瘦,脉沉细或沉弱,舌淡苔薄白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纳少厌油加山楂15克;乏力肌肉萎缩加黄芪20~30克,黄精10~12克。
病例:任某,男,58岁。1976年2月24日初诊。眼睑下垂,头晕气短,全身无力半年。以颈部及双上肢无力尤重,吞咽无力,近3个月病情加重,每顿吃饭时需休息2~3次,手足寒凉感,夜尿频数,某医院诊断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检查:精神委靡,倦怠,头垂至胸,双手执物很困难,舌质胖黯,倦怠,脉沉细。
郭老诊断为痿证、脾肾虚亏。治以健脾补肾。
处方:党参18克,黄芪24克,当归、白术各9克,升麻6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补骨脂12克,女贞子、菟丝子各15克,金樱子12克,鸡血藤24克,红花、仙茅各10克,淫羊藿、巴戟天各12克,每日1剂,连服30剂。上药共进36剂,眼睑下垂明显好转,颈部及双上肢无力缓解,吞咽正常,全身无力感基本消除,上方继服巩固疗效。本例发病半年,临床表现眼睑下垂,头晕气短,全身无力,尤以颈部双上肢为甚,吞咽无力,每吃一顿饭尚需休息2~3次,病人倦怠,精神委靡,手足寒冷,夜尿频数,脉沉细,舌质胖黯,苔白,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郭老诊后辨证痿证,脾肾虚亏。予以健脾补肾,补中益气汤合二仙汤加减,服中药36剂后,各症状明显好转。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补骨脂、女贞子、菟丝子、金樱子、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补肾温阳;鸡血藤、红花活血通脉;当归、黄芪补气生血;升麻与党参、黄芪升阳举陷,恢复肌力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