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科学家:为了“返老还童”,往身体里注射灯塔水母的基因
人类有多向往“返老还童”呢?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就讲述了一个“倒着活”的故事。男主角一出生就是一个8旬老头,然而他的衰老程度,不但没有随时间老去,反而越活越年轻,最后死于变成受精卵。
电影寄托人类的向往,可现实的人为了追求返老还童,丝毫不亚于拍电影。比如国外最大支付公司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为了变年轻——或者说活过120岁,不光预定人体冷冻,还被曝光每季度花4万美元替换18岁小鲜肉的血液。
虽然返老还童只存在电影中,但不乏一些视死如归的“勇士”,为了把电影转化为现实,做出一些视死如归的事情,比如犹太人科学家丹阿利多(Dan Aridor)。
1、迷信返老还童,注射灯塔水母
为了启动身体的逆生长,以色列一位叫丹阿利多的科学家,提取了灯塔水母的基因,注射进血液里。据他反应,之后的两年时间,他从未感冒过一次,但在第三年破防了,患上了去年开始流行的“大病毒”。最终他顺利地活了下去。
为什么对灯塔水母如此着迷?原来,灯塔水母,是唯一明确具有返老还童,乃至永生能力的生物。
它的基因中,存在一种“应激机制”的开关,一但遇到危险,比如遭遇天敌,炎热,攻击等,就会启动这种无限重生的开关。就算身体被撕裂,只要还遗漏一个健康的细胞,这个细胞就会重新生长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就像植物嫁接一样。
在重新发育过程中,灯塔水母的部分组织,在临死的瞬间,会先从完整的性成熟组织,一下子返老还童为原始功能干细胞,即受精卵状态,从0发育。每当即将老死时,就会重启一次,再活一回,原地投胎,连地府都不用去。顺便一提的是,作为低等生物,它并不存在记忆,也记不住前世今生。
科学家还为此做了一个实验,“劈开”4000个灯塔水母,结果72小时后,出现了4000对幼年双胞胎。这种被拦腰截断,还能“吹一撮猴毛,变出一群徒子徒孙”的不讲道理的机制,正是吸引科学家的魅力所在。
2、注射基因之后,如今怎么样了
那么丹阿利多除了不感冒外,还有什么变化呢?就像生活一样,丹阿利多没有出现惊喜,也没有惊吓,因为他注射之前,做了动物实验,保证了基础的生命安全。
他在老年雌鼠注射了提取物,结果出现了意外的情况。老年雌鼠的生育功能竟意外得到恢复,生下了几只小胖白鼠,而且后代也没有出现畸形等基因突变的情况。这说明,该提取物可能具有提升动物生育能力的功能。
丹阿利多观察不到返老还童的迹象,无论是从外观上,还是端粒测试上。但他有没有“基因污染”呢?答案不知道,但不管有没有,他早已完成传宗接代,不会污染人类基因库。
我想,灯塔水母的基因,大概率是被当成外来物,被人类免疫系统清除掉了。
3、人类具有疑似“再生”基因
其实从物种起源来看,人类和水母来自同一个祖先,具有类似的基因。越高等的动物,“再生基因”越弱,到了人类级别,直接处于休眠状态。而研究灯塔水母的基因,则有望为人类打开休眠开关,提供一些线索。
但无论如何,启动返老还童乃至永生,现在来看还很遥远。但多活几十年,踏出永生第一步,近年来已有些许突破。
第一个突破来自哈佛F.poul老年研究所。研究所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他找到了一种抑衰分子,通过对老年小鼠补充该分子,小鼠的健康周期增加了30%,甚至还有生动的细节描述,比如老年的活动量增加了50%以上,骨骼,肌肉状况全面恢复年轻,以及小鼠的毛都变黑了。
原本以为这又是科学家荒诞不经地吹牛,用来添加履历亮点,从而骗一骗科研经验。但没想到却登上了2013年的《cell》上,论文有双盲随机实验的图表和小鼠的“体检报告”。报告显示,1岁半的小鼠代谢速度加快,;反应在老鼠长指甲了;神经反应更加灵敏,反应在通过特制迷宫的速度也变快;肌肉的力量也增强了18%以上。该报告让学界对辛克莱尔肃然起敬,原来他并不是浪得虚名,他还因此获得“澳大利亚骑士勋章”“影响全球100人名单”。
此后,便有众多研究机构,对该物质展开上千例研究实验,其中不乏华盛顿大学、京都大学和MIT等权威高校。并在2018年在日本完成安全性试验,结果符合预期。公开资料显示,该抑衰分子也存在于人体,是固有的成分,随着年龄下降而递减。生物体通过分子干预,数据显示,骨骼、肌肉、皮肤和神经老化进程,存在一定的扭转。其靶点位于细胞线粒体上,是一种为细胞供给能量的结构。2019年5月,在《nature》创刊150周年之际,和二甲双胍,雷帕霉素等物质一起列入7大靠谱抗老技术。
相关资料显示,随着日本生物企Bioagen将该分子转化落地,便在高净值人群掀起一股抢购潮。旗下成品派络维上线一年半以来,已触达3万城市人群,并被日本百货巨头伊丹引入。伊丹在东京的负责人唐泽一雄表示,当地不断增长的老龄化人群,是其潜力不断萌发的动力。
其实,无论是研究水母,还是研究小鼠,都是人类寄托美好生活的寄托物。只是水母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即利用可能被发明的某种方法,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开启染色体中疑似的休眠“再生”基因。
而研究小鼠则代表当下,极有可能多活几年。不过,有学者指出,当下的技术发展是一种不公平,因为数据显示,目前类似技术90%触达的人群均是城市富豪,并不惠及普通人。
如果一项技术的发明,最终不能普惠平民,那么发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值得深思
此网页由新浪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