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内在的美食家
之前有人推荐我看密子君的视频,我打开一集看了不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太可怕了,一个女孩子吃那么多食物,她的胃承受得了吗?竟然还有这么多粉丝追捧,匪夷所思。对于吃货的定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了解食材的品质与处理方式,并能作出恰当判断的人,而不是那些流量的“大胃王”。
去年11月,先生踢球脚踝受伤,至今都不能剧烈运动。从那时开始,他严格控制自己的食量,说自己运动量小,不需要那么多摄入。对于物品,我曾经反思后写下了《想要与需要》,看来食物也是如此,要分清楚想要和需要,但食物又稍许不同。限制我们摄入食物的门槛比较低,面对食物时,我们往往不那么理性,十有八九吃着吃着就吃撑了,超过自己的需要。
食物,对于我们,除了果腹之外,究竟还意味着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做了三季,从食材的产生,人们的处理,历史的传承与演变,人与食物的故事,把我们中国的代表性美食给我们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叙述。
食物,不仅仅是色香味形俱全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生活的意义,更多的是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东西。那些东西留在了我们的骨子里,身体里,和生命里。
最近是苏州鸡头米采摘季。苏辙的“森然赤手初莫近,谁料明珠藏满腹”,讲的就是鸡头米采摘之艰难。食物,有时是借口,是由头,是一些人同甘共苦的记忆,也是那片土地人民固守的乡愁。
人民日报近期有一篇报道,在湖南长沙,一对德国夫妇开的聋哑人面包店18年间资助了近500名听障儿童。食物,有时还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平等就业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残酷的现实立足,维护他们作为人的尊严。
对于食物,我们应满怀敬畏之心;对于从事与食物相关的职业的人,我们应发自内心尊敬;对于每天为我们制作食物的人,除了爱,我们无以回报。
对食物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观其色,嗅其香,触其感,嚼其质,咽其髓,思其德,享其悦,方能不负时光,不负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