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理论?

罗兰·巴特,是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以其丰富的著作与理论实践,风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坛乃至国际文学界。他于1980年3月26日逝世,享年64岁。

罗兰·巴特是一个多面手,将其定位于符号学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或是作家都可以。他独辟蹊径,构建了崭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其独具匠心的文本理论尤具代表性,极富当代意义。

大家知道,从作品到文本的“模仿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说”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衍生了一系列建构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与流派。文艺复兴时代,作者地位被抬高,人的主体性被充分认可;浪漫主义时代,作品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现实主义时代,作品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只是加重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作品与作者、世界的关系紧密相连。文学批评家认为作品不言而喻地成为作者的创造物、个人成果。作者有着凌驾于作品之上的特殊的权力,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即是父与子的关系。巴特认为此种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对于作者地位的过分强调和抬高无疑导致作品自足性的严重被忽视,导致对作品的曲解。由此,巴特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文本”作了详尽的分析。

首先,罗兰·巴特否定作者对作品的决定作用,把作品与语言相联系加以阐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作者的个人产物,从其现象上看应归结于语言。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由于文本是对符号的接近和体验,作品则接近所指(Signified)。”其次,罗兰·巴特区分了“作品”与“文本”。巴特指出,尝试从材料上对作品与文本加以区分是徒劳之事。它们的区别在于作品是感性的,是具有固定意义的完整的客体。他也并没有将文学作品一刀切地加以分类,他认为“人们必须特别小心地不要说作品是古典的而文本是先锋派的”。不能简单地说古典的全是作品,现代的全是文本。一些非常古老的作品可能就是某种文本,而许多当代文学作品则可能根本不是文本。由此可见,罗兰·对于文本的阐释是辩证的,而并非如有些学者所想的那样极端。

目前的中国,大众传媒强烈冲击文学市场,文学已无可奈何地退出中心,走向边缘。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也为中国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提供灵感。因为现在的网络文学日益兴盛,美女作家层出不穷,先锋作品花样百出。传统的文学理论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而罗兰·巴特理论既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文学现状,又可为解读先锋派文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罗兰·巴特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形而上的怀疑与颠覆的大胆举动,亦可为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提供借鉴。罗兰·巴特的学术智慧及其文学理论为发展和丰富世界现代文学理论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为此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