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林|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
城市地势高,外围水体水位低,落差大,排水口不壅水,排水顺畅,就不容易出现内涝。天然条件不好的城市就需要人工创造。现在有的地方建海绵城市,对于应对城市积水作用有限,下大暴雨时吸水能力很快就饱和了。事实上即使是乡村、田野不存在地面硬化问题,暴雨天排水不畅,也会积水。
新建路面、广场时,铺一些花孔板、透水砖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已建老城区,大规模地破拆、重建,花钱多,效果差。在地下几十米挖“深隧”,工程量大,投资大,对地面建筑影响大,也不经济。一个城市,暴雨季降雨量有多大,“海绵”的水容量有多少?建设容纳1立方米水的“海绵”的成本多少?性价比如何?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2019年6月21日,一场大暴雨过后,武汉高铁站变成一片泽国
2016年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时本人曾记下如下想法:
在排水管道截面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流速来提高排水流量。
在管道出口端设排水泵排水以提高流速,首先做到出多少排多少,出口围堰基坑不壅水。
仍不足时在管道入口端增设贯流泵,向管道内压水,以进一步提高流速。
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必改造地下管道和在地面大拆大建,而只需花很少投资建设上述泵站即可解决雨季排涝问题,易于实现。
贯流泵可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扬程,故排水管可布置在贯流泵之上。采用贯流泵排水时,可将贯流泵布置在集水基坑中,将排水管布置在地面,类似于用潜水泵排水(很多条件下可用比较常见的潜水泵代替)。贯流泵还可设置在管道中间用于接力输送。
在原有排水管截面积不足必须增加的情况下,如果把新增排水管做成扁平状的混凝土或钢质矩形管,与主干道两边的较宽的人行道路面结合起来,可避免深挖深埋,不影响地面建筑物,道路交叉处,从相交的路面下面穿过。也可以采用通用管材铺设多条并行管道,布置在宽而浅的沟槽内,将上盖板做成人行道的路面。
这种在活盖人行道路板下面布置管缆的方式可以起替代天价的“地下管廊”的作用。这种“人行道下管廊”可以采用开敞式结构明挖,工程量小,施工装备简单,不影响已有地面建筑,投资少,工期短。顶盖做成活盖或封死两便。如果象盾构机一样配备充足的运输能力及时将渣土运走,也不会造成渣土堆积。
台湾曾经发生过燃气在管沟中泄漏、集聚引起大爆炸的事故,燃气入廊需特别注意防止泄漏。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一般都能够满足平常的排水需要,只是个别低洼地区在暴雨期间会积水。此新增排水系统可建在经常积水的低洼地区作雨洪收集输送专用,使用率低(一年中累计一个月左右),耗能不多,且正好符合雨污分离的发展方向。
对于武汉,可能应该在暴雨季到来之前,预先降低东湖水位以备蓄洪。对于象北京那样有常年蓄不满的抽水蓄能水库的城市,可以把雨洪抽到水库。对于水质要求,不能太“小资”。
王林 梅潇予|试点30城下雨仍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为何这么难?|《水与中国杂志》2019年8月13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