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荀子专练

                          荀子专练
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1】得,剖刑而莫邪【2】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3】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非劫之以形势,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4】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子发【5】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臣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
荀子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6】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 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取材于《荀子·强国》)
注释:【1】火齐:火候。【2】莫邪:古代宝剑名。【3】劙:割。【4】讙敖:喧嚣。【5】子发:楚国令尹。
【6】僇:羞辱。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范正           刑范:铸剑的模子
B.举错则时         错:错误
C.不可不孰察也     孰:仔细
D.耻受赏之属         耻:使……感到羞耻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剖刑而莫邪已         发诫布令而敌退
B.其诛不服也审         楚发其赏
C.则无以有其下         是以百事成
D.古者明主之举大事     子发之致命也恭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国不敢婴也
敌国不敢侵犯
B.礼乐则修
礼乐制度美好
C.非劫之以形势
 (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
D.为善者劝
做好事的受到劝阻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百姓都是需要礼义法度来磨砺的。
B.国家安危与国君治国理念形成的威势相关。
C.荀子认为子发不居功自傲是符合礼法的。
D.古代圣明君主依靠奖赏激励臣民建功立业。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
11.简要概述本文是如何论证礼义法度的重要性的。(4分)
6.B(3分)     7.C(3分)     8.D(3分)      9.C(3分)
10.参考答案:
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
11. 答案要点:
首先作者把礼义法度比作磨刀石,以此强调它会让国家更加强大。然后作者通过三种威势的对比,强调遵循法度就会国泰民安,摒弃法度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最后通过分析子发拒绝奖赏的行为,说明子发的行为破坏了基本的法令制度,使有功之人受到影响。
文言文参考译文:
模子端正,铜锡质量好,冶炼技术高,火候得当,打开模子而莫邪宝剑铸成了。然而不去除它粗糙的表面,不磨光,就不能割断绳子;除去粗糙的表面,磨光它,那么削割盘盂、宰杀牛马就可一挥而就。那国家,如同刚打开模子的宝剑一样,也是强国的雏形。然而不实行教诲,不协调统一,那对内就不能防守,对外就不能战斗;实行教诲,协调统一,就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国家也需要磨砺,这就是礼义法度。所以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则取决于礼义。崇尚礼义、尊重贤能的君主就称王,重视法度、爱护人民的君主就称霸,喜欢利益、常搞欺诈的君主就危险,玩弄权术阴谋、倾轧陷害、阴暗险恶的君主就灭亡。
礼乐制度美好,名分等级分明,行为措施适宜,爱民利民有法,像这样,百姓就会像对待上帝一样尊重他,把他看得像天一样高,像亲近父母一样亲近他,像对待神明一样敬畏他,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努力,不用刑罚而威势就遍行天下,这就叫做合乎道德的威势。礼乐制度不美好,名分等级不清楚,行为措施不适宜,爱民利民无法度,然而他禁止强暴很明察,诛杀不服从的人很审慎,刑罚严酷而有信,诛杀严厉而坚决,如果不是用权势去威逼他们,不是用诛杀去震慑他们,就无法统治他们,这就叫做暴戾严察的威势。没有爱人的心,不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每天干着扰乱人民的勾当,百姓有怨声就跟着逮捕起来,严刑拷打,不调和民心,像这样,人民就成群结队地逃散而背离君主,覆灭就会立刻到来。这就叫做狂妄放肆的威势。这三种威势,不能不仔细详察。合乎道德的威势导致国家安定强大,暴戾严察的威势导致国家危险衰弱,狂妄放肆的威势导致国家灭亡。
子发率军向西征讨蔡国,攻克了蔡,擒获了蔡侯,回来向楚王回复命令说:“蔡侯把整个国家奉献给了楚国,我已委托几个大臣治理它了。”过后,楚王奖赏他,子发辞谢说:“发布诫令而敌人退却,这是君主的威势;进军攻打而敌人退却,这是将领的威势;众志成城、奋力拼杀而敌人退却,这是士兵的威势。我不能凭借士兵的威势而受赏。”
荀子批评他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崇尚贤人、任用能人,奖赏功臣,处罚罪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要这样做的,这是古代君王的办法,是统一百姓的根本原则,是奖励良善、惩罚丑恶的表现,治国必须遵从它,古今是一样的。古时圣明的君王举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经完毕,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劳,士大夫加官进爵,官吏提高级别,士兵增加军饷。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励,为恶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条心,三军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业显赫。现在子发独独不这样,违反先王的治国法则,扰乱了楚国的法律,打击了有功之臣,使受赏的人感到羞耻,即使没有羞辱亲族也使后代受到压抑,还独自认为个人清廉,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说:子发回复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辞谢奖赏却很浅陋。”
法行 
                              荀子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王民)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王民)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王民)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注】雝,通“壅”,阻塞。檃栝(yn gu),矫正竹木的工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B.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C.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D.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在文中指公输盘。复姓公输,名盘,鲁国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间称鲁班。 
B.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 
C. 南郭惠子,在文中指住在南郭地方的、一个名叫惠子的先生。南郭,即南边的外城。 
D.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在文中指孔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遵循“礼制”,不超越“礼制”,全文引用几位圣人的言论来论证这个观点。 
B. 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论来论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务求根本,早作准备;不贪财害义;要加强主观修养,不怨天尤人。 
C. 文中借南郭惠子与子贡对话来论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学的人身份多么混杂和学习时的来去自由。 
D. 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论述君子要像珍视宝玉那样重视道德修养,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已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2)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14. 请简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种恕道及意义。 
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迂腐了吗?” 
(2)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  
14. 恕道:侍奉君主报答父母尊重兄长。意义:明白和掌握了三种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参考译文: 
公输班不能超越墨线的规则,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众人遵循它,却不明白它,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它。 
曾子说:“不要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要遭受刑罚才呼喊上天。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这不是违背常理吗?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是舍近求远了吗?遭受到刑罚时才呼喊上天,不是后悔已经晚了吗?《诗经》上说:'细流的水源,不加堵塞就不断绝。车毂已经全破碎,才加上大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曾子病得很严重,他的儿子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你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以为深潭还太浅,就在那里面打洞安身;鹰鸢以为山岭太低,就在那上面筑巢栖息;但是,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一定是为诱饵所诱。所以,如果君子能不贪财害义,那么就不会有什么耻辱了。”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呢?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唉!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重视它呢?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它坚硬而有条纹,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刚强而不屈,好比君子的义,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好比君子的行为;它即使被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君子的勇;它的美丽与瑕疵表露在外面,好比君子的诚实;敲击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经》上说:'我真想念君子,性情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曾子说:“与人交游,却不被对方所喜爱,这必定是由于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不被对方所尊敬,这必定是由于自己不忠厚;接近财物,而不被对方所信任,这必定是由于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自己不努力,只会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不迂腐了吗?”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先生的弟子,人员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 
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恕道:有了君主不能去侍奉,有了臣子却要他们听使唤,这不能宽恕;有了父母不能好好报答,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能宽恕,有了哥哥不能尊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能宽恕。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恕道,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少年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年时候不能教育人,死后就没人思念;富足的时候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帮助。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