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之美
去省教育学院参加新教材培训,偶然间听了一位老师的说课,课文的题目是《河中石兽》。说课教师关于这篇课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感觉挺新颖。
一、寺僧有坚持和谦逊的美德。
在我们平时的分析中,为了突出老河兵的形象,分析者往往得出来的结论是:寺僧做事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这位说课教师却有此逆向观点,根据是什么呢?细听他分析,深以为然。他说——
为了寻找两尊石兽,寺僧竟然下河寻找,近处寻找不到,竟然划着小船,拿着铁耙,寻找了十余里;当他们听从了老河兵所说,又向上游寻了数里,才终于找到了石兽。为了两尊区区石兽,竟然如此兴师动众,大费周章,寺僧足够坚持的了。
为了寻找石兽,遭到老学究哂笑,寺僧竟然好像没有任何不悦的反应。“尔辈不能究物理”,老学究无礼之语足甚,责备之言够重;“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老学究轻蔑傲慢的语态跃然纸上,而文章中却没有写出寺僧对之的态度,可见,寺僧对老学究的话,是选择了沉默的,沉默就意味着接受,寺僧是足够谦逊的了。
二、寺僧不可能在数里外寻到石兽
说课教师认为,老河兵所说的溯流逆上寻找石兽是正确的,但石兽不可能在数里外找到,石兽不会跑那么远。水啮沙为坎穴,需要的时间和水流的速度和水的冲击力有关,河水不可能每天都是波涛汹涌。况且,石兽落水的姿势和石兽移动的距离也有关系,立着和倒着的姿势,和石兽在水中滚动的距离都有关系。
这位老师说,他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用物理学的方法计算了一下,两尊石兽的滚动距离并不远,也就十多米左右。
这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这还不算,还有第三个见解,也很让人惊异。
三、此事情乃为虚构。
在说课中,这位老师说,这个事情虽然有地点的交代,但这件事情不一定属实,应为纪昀虚构之作。原因为:
(一)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而《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集,为纪昀以笔记形式搜集当时代的各种奇闻异事编辑而成,既为小说,就有虚构的成分,所以,此事不属实;
(二)本文作者纪昀的写作目的是想以此事告诉人们,许多的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应该主观臆断,而应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道理的,纪昀是一个诙谐幽默的人,看着人们见到他编的故事无不相信的样子,纪昀是暗暗窃笑的。
对于他的这三个见解,我不知道别的老师是怎么看的,反正我在听到他这样分析的时候,是大为惊诧的。《河中石兽》我也上过,但只是按照教参上的观点,老老实实地传授给学生,听到这样的分析,真是让我猝不及防。他的这种分析,不管正确与否,单凭他敢于质疑教参约定俗成的观点,,以自己的思考,跳出思维的窠臼的勇气,这一点,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参的观点来授课,在文章的解读上,在教学和复习时,完全唯教参马首是瞻,教参说东就是东,教参说西就是西,因为,考试是按教参上的观点考,不按照教参的结论考,考试的时候,学生没有得到好的分数,谁也担待不起。可是,老师们,课堂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课堂,我们教师培养的不是考试的机器,学生也不是一个个装载知识的容器桶,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师的职责不是授业,而是唤醒,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唤醒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上,让他们学会质疑,只有学会质疑,才能创新,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而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要有质疑的精神。那么,怎样培养教师的质疑精神呢?首先,教师应该有这种主动质疑的意识;其次,必须营造一个研讨的氛围,在研讨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思想的交流中,才能对一些现象产生质疑,从而,在教研上有所突破,在课堂教学上有所创新。说课的这位教师来自于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省二是一所省内名校,不得不说,省二浓郁的教研氛围,无形中,对这位教师教学上的突破产生了影响,在研讨中,不同观点的阐述,使这位教师在聆听和交流中思维面拓展了,进而,对教材有了自己的思考,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后,对文本的解读就有了一些创造性的见解了。
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长时间的熏染,长时间质疑的结果,就使他对教材的分析,对文本的解读与别的教师不同了,在质疑中,他的思想结出了美丽的花朵。他在说课中的见解,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欣赏起来,同样也会赏心悦目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但现实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虽然课堂不一样,地域不一样,但上出来的课却是一样的,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为什么呢?就是拿着手中的教参不放,信奉教参观点为金科律例。渐渐地丧失了质疑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所以,老师们,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美起来,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对文本,主动质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