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老板像岳不群还是左冷禅?苗炜师傅说读书有用论
苗炜4.jpg
作家苗炜。
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是一位读书人,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多年来,他的工作内容大多与读书有关,他还出版过多本随笔、小说。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使他的文学体验更加独特,对人生和世界的洞悉也更深刻。在他的新书《文学体验三十讲》中,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
“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苗炜说。
三十个文学之夜,一剂心灵解药,通过一本书体验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魅力。
5 月 8 日晚上,苗炜做客单向空间,跟喜欢文学的杭州读者和喜欢他的文艺青年们分享了阅读文学如何塑造了自己,以及他的“读书有用论”。
说到人文学科到底有没有用,苗炜的回答进退自如,又有理有据,他这样说:“多年前,我读过美国一个历史学教授写的文章《学历史饿不死》,他说人文学科在走下坡路,一直在走下坡路,不过,学历史,学文学也不是全无用处,你会有读写能力,能更理解语言,还有就是你会学到大量比喻。比如说自己的老板,我们会问,你的老板是像岳不群还是左冷禅?起码,你是一个会用金庸小说来比喻的人了。
苗炜6.jpg
苗炜和书。
【他抛出一连串人生问题,你有答案吗】
在这本书里,苗炜自言自语式地抛出了一连串的人生问题——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是否也是你我人生的基本问题?
而文学,其实就是谈论和探讨人生的基本问题的。
苗炜既有书生气,也接地气。生活中,朋友们喊他“苗师傅”。
有一天,苗师傅突发奇想:如果给你一大笔钱,让你拍一部电影,你会拍什么?
其实他真正想问的是,我们在追寻什么。
苗师傅的第一讲,是关于孤独,他举出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样讲——
如果你满意自己的婚姻,满意自己的父母,满意自己的家庭生活,满意自己的职业,满意自己的朋友,恭喜你,你不太需要文学,你只需要读一点儿消遣类的小说就好了。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很难说满意,也不能说不满意,那你可能需要文学了:跟书中的人物谈一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孤独。
人是很孤独的,再深切的爱也难以改变孤独。
有些人会死于意外,死于疾病,或者像一个先知一样,死于绝望。但更多的人会被岁月慢慢吞噬,这其实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情感更丰富,我们对生命有一种悲剧意识,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丰盈。
谈到生命的本质,和人的情感,苗师傅也谈得妙趣横生——
艾皮凯克是台计算机,他学会写诗,把自己烧掉了。《死亡诗社》里的那个学生,本来是想考医学院的,结果受文学教师的蛊惑,非要去学表演,结果自杀了。在电影《时时刻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和她聊天,说为什么她小说里的角色,总要死一个呢?伍尔夫说,是为了对比,死去的人向活着的人彰显生命。她丈夫接着问,谁会死呢?伍尔夫回答,诗人,那些先知一样的人。
第三讲的主题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形象。苗炜以杜拉斯的名作《情人》来举例——
你穿过什么特别好看的衣服,穿上它就觉得表达了你自己?你有没有一个自己的形象是你念念不忘的,比如你十五岁的时候,或者二十出头的时候?那时候你穿的是什么衣服、什么鞋?你戴帽子了吗?你涂脂抹粉了吗?有口红吗?这个形象被拍成照片了吗?在你心中反复地播放过吗?如果你要用文字来给别人讲述这个形象,你会怎么写?
如果《情人》这个小说你读不下去,觉得杜拉斯太絮叨,那你也可以想想上面的问题。
苗师傅想知道答案吗?这个关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问题,走出文学作品回到现实,很多女生有话要说。
或许女性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注意比男性更专注。其实很多女性会记得,她某年生日的时候穿的是哪一件衣服,她某年和谁约会的时候,是怎样的穿戴。所谓难忘的某一天,那么很多日常生活、形象等细节,便是这“难忘”的一部分。
正如他在第四讲中所述,一个人,是记忆的容器,是记忆的载体。记忆有时候还能支撑人活下去。你的内心,你过往的记忆,跟你上床的人都不太在意,只有你自己在意。
用记忆塑造自我,这件事确实是存在的。而文学提醒我们,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世间还有别的事情在发生。
苗炜也用《垂死的肉身》和《凡人》两部小说,来说一个事实: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大脑包括的一样多,有衰老的故事,有美,也有对身体不断的榨取。
苗炜5.jpg
阅读者。
【他苦心婆心,希望人人要有阅读能力】
像苗师傅说的,“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是想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在这本《文学体验三十讲》中,苗师傅一再强调,希望你在这个时代保持阅读能力。
为什么苗师傅希望你能和他一样当一名阅读者呢?因为,阅读可以——
让你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接受和欣赏“异己”;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有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叙述;反对套话,提高对情绪化表达和陈词滥调的警惕;在面对较难领悟的高级文化时,不庸俗、不抗拒;打开生活的多重面向,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什么又是阅读能力呢?
苗炜作为一名深读者的思考,他指出了当下人们在阅读这件事上的“毛病”——
比如《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中,他说:我们现在是不是变得简单了呢?比如说用“三观正”来要求文艺作品,谁的三观算正呢?D. H.劳伦斯正吗?尼采正吗?不能“踩一捧一”?可文化产品需要判定优劣啊!什么事情都以“我懂不懂”“我喜欢不喜欢”来衡量吗?政治正确?这又是哪儿来的标准?我们对更复杂的叙述没耐心了吗?我们是不是看了太多(可能也写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只停留在第一次的反应上呢,对文章的评价就是解气、痛快、憋屈、放屁、胡说八道、真好?我们会想得再深一点儿吗?
他还批评了一种“消费者心态”:一百多年前,王尔德说过,公众不感兴趣的艺术才能幸免于难,英国之所以还有好诗,就因为英国人不读诗,对诗没什么影响。他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老以文化消费者自居,什么东西都以我喜不喜欢、我懂不懂来衡量,没事儿就爱去豆瓣打分,却不肯花工夫搞明白自己不懂的东西。
他希望,“我们会想得再深一点儿”。这大概也是苗师傅心目中的理想读者的样子。
到底啥叫文学体验呢?苗炜此处谈得很有趣。
他在书中举例说明。契诃夫有一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里面写一对偷情的男女,两人上床之后,男人吃了一块西瓜。文学史课会讲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成就,文学评论会讲这个细节呈现出一种真实性。
文学体验可能会关注那个西瓜: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他就不能吃点儿橘子啥的?西瓜那么多汁儿,滴在手指上多黏啊——可能偷情也是这样黏糊糊的吧。
苗炜9.jpg
分享会现场。
他引用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话,“阅读是一种精英才有的能力,以后的普罗大众不阅读了,只有精英才阅读”。苗炜说,“我当时看了这话,觉得他言过其实,现在再看,我觉得他很可能说对了。以后,阅读是一种精英才具有的能力。不管你是否同意我说的话,你如果还有阅读能力,好好保持。我不会不自量力地说,我们要用阅读对抗互联网、对抗视频、对抗美剧;我只是带点儿怀旧意味地说,如果还有阅读能力,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
又引用黑塞的:“如果现在,阅读的能力仍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你就像带着护身符的幸运儿。人类的阅读能力是进阶的,在儿童时代,大家一开始都为认识字母表而高兴,接着为可以读个句子而开心,接着可以读点儿童话故事了。那些后来没有得到阅读灵性召唤的人,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闻报道或者报纸上的商业版块去了。最后还剩下一小部分人持续地着迷于字词。他们得到过一种狂喜而具有魔力的召唤,在获得阅读能力之后,他们并没有就把它当成一种工具,而是完全掉入书的王国,并一步一步去挖掘这个世界是多么博大精深。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小孩儿的漂亮花园,有郁金香编织的床和金色的小池塘,而现在这个花园变成了一个公园,变成了一个景观,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这个世界,有着天堂般的象牙海岸,它充满诱人的狂喜和常看常新的花瓣。并且,昨天看起来还像花园、公园或者热带丛林,今天明天,它看起来更像寺庙了,有成千的门厅和庭院,各个民族各个年代的精神财富,都在等待着被唤醒,组成一支复调的合唱。对于真正的读者来说,在书的无尽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部分,穿越丛林有一千个可以抵达的地方,每一个都指向全新的开始,每一步都指向开放的道路。”
看来苗炜对于阅读的理解里,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生的诗意,小小的浪漫和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