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分类

分类的类型哲学家 John Dewey 说知识就是分类。若这是句警世的话而非定义,它指出了至少在一些型式的知识中分类的重要性。在科学中,分类与知识并存。

随着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加深,人类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知识进行分类恰恰是建立在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之上的,分类原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对知识作用的不同认识。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将知识划分为应用知识、学术知识和精神知识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美籍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于本世纪中叶提出了“知识产业”理论。他按照认识者的主观解释来分析知识的种类,认为知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实用知识;学术知识; 闲谈和消遣知识;精神知识;不需要的知识(多余的知识)。

另外,马克卢普还从科学的与历史的、一般抽象与特殊具体的、分析的与经验的、永恒的与暂时的角度,对知识的类别进行了概要的分析。在1980年的研究中,马克卢普又从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没有文字的知识(如视听艺术)等角度,对知识进行解释,提出知识具有真实、美丽和优秀等性质。

随着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渐发展,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对知识的分类成为目前最具权威性和流行性的一种。根据该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的划分,可以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

维娜·艾莉认为,作为专长的知识,除了具有职业竞争力的知识外,还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专业设备、软件及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有更多的抽象的和理论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项目关联,对于合格的职业人员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的分布还是有显著的区别,以知识版图来说明。这些专业知识以此包括事实、统计数字;易传授技能;技术专长;专业知识;理论和概念;伦理和原则;价值观。

维娜·艾莉认为,基础“可编码”智利(力?)资产,如专利、著作权、商标、文档等只是组织知识资产的一种形式,仅是冰山之尖,整体冰山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外部和内部的关系网络、具有共同做法、共同经验的团体等。

在设计核心竞争力方法或计算知识价值时,按照知识复杂度分层的框架结构尤其重要,因为知识的目录是不断的变化的,而知识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成功的知识方法需要对知识本身有彻底的理解。

知识原型

维娜·艾莉提出的知识原型如图所示:

她把数据比喻成“漂浮在知识海洋中的白色帽子”,数据通过和其他数据的联系和组织而变成信息。信息被分析、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比较时,变成知识。知识在更大的社会意念背景中运转,包含着原型的模式和力量,还有社会文化中的偏见与解释。含义则嵌入更广更抽象的原理王国,是假设、信仰和关于事物如何运转这些理论的领域。智慧包容价值目的和世界观的总体。联合是开放的、包容一切的对同一性的感觉状态。

学习和工作理论框架

维娜按照知识及其相对应的行为模式构造出学习和工作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该理论框架构造了人的认识过程:由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由:本能学习(数据)-单循环学习(信息)-双循环学习(知识)-社会学习(含义)-综合学习(原理)-创造性学习(智慧)-协调(联合),行为和工作的焦点分别由:数据反馈(数据层)-最有效的工作(程序层)-最好的工作(功能层)-生产力的促进(管理层)-工作最佳化(整合层)-整体调整(更新层)-在更大的背景中理解价值(联合)。

以上分类是从知识使用的角度进行的,因而更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价值性。为了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还可以在OECD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典型显性知识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 ROM等中。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在OECD对于知识的四类划分中,关于Know-what和Know-why的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例如,技术高超的厨师或艺术家可能达到世界水平,却很难将自己的技术或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将其传播给别人或与别人共享。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关于Know-how和Know-who的知识,其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突破了过去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将还未经系统化处理的经验类知识给予了承认。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经验主要属于隐性知识)

在理解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你必须理解知识。信息不同于数据,同样知识也不同于信息。但如果认为知识管理不包括处理这三者是愚蠢的。你可以看出三者存在着这样的层次关系:数据在组织之后成为信息,信息被应用于一定的行为领域中成为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这种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为了更好的促进高效的学习,那么对于知识进行分类就是非常的必要。合适的分类对于我们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对知识的分类一种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一种个体具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通常包括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应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是描述性的,其认知单位是命题。程序性知识是一种个体没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通常包括启发式、各种方法、策划、实践、程序、常规、方略、策略、技术和窍门等,用以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

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说明性的,其基本的认知单位通常采用具有一般形式的规则:目标,情景→行动。还有一种很常用的分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是就这两种分类来说可操作性不是很强。作为教育技术人都很清楚,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利用技术来优化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我们对于理论的研究必须要向可操作性靠拢,对于技术的研究,我们必须进行二次开发,使其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有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它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而这种能认出某张联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

显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根据知识的可传递的程度来划分的。用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来表示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递的,而隐性知识没有用一些显性的工具来表示,往往需要默会,因而是不易传递的。

良构知识和劣构知识

斯皮罗提出的令人注目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中,知识被划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即有良好的组织,教师只要讲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就不难掌握了。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以下两大特性:(1)概念的复杂性,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都同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这些概念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2)实例的不规则性,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而且,这些概念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良构知识和劣构知识则是从知识的组织结构来分的。良构知识就是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便于我们理解和掌握;而劣构知识是良构知识应用的结果,概念应用到实际的情况往往就不具备先前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所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法和良构知识和劣构知识的分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从人掌握知识的难易来考虑,不同是一则是从知识的可传递性来分类,一则是从知识的组织结构性来分类。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人类的知识分作三大类,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所谓纯粹理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大致是几何、代数、逻辑之类可以精密研究的学科,如今似乎还应当包括某些(例如,传统的物理、化学)而不是所有的自然科学(例如,宇宙起源理论或生物进化理论);而实践理性则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用来作出选择的方法,用来确定命题之真假、对错和行为善良与否,如伦理学、政治学,此外还包括了另外一些科学技术学科;技艺则是指那些无法或几乎无法用言辞传达的,似乎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把握的知识,有时甚至是只有某些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获得的,例如木匠的好手艺就无法通过教学来传授,又如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的能力。这些几乎毫无例外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自己把握,而且仅仅靠努力实践也并不是总是能有所成就。知识组织阅读摘要报告

Author : Langridge , D. Meadows, A.J. (ed)

Title : Classifying Knowledge

Citation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 Essays on the Information Chain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1), pp. 1-18.

Purpose : 本文主要介绍知识如何分类,从不同学科的角度,也从不同地点、不同大师的观点来介绍知识的分类,对图书馆而言,还是以使用者的需求及实用性为考量。

Findings & Summary : 分类的类型哲学家 John Dewey 说知识就是分类。若这是句警世的话而非定义,它指出了至少在一些型式的知识中分类的重要性。在科学中分类与知识并存,科学家就是专家,每个群组关心特定部份的世界现象。在自然科学中分类是最正确及系统化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及实用事物中,现象的分类也需要,但其用途并不那麽令人感到兴奋。今天许多人会将知识的分类与现象的问题作主要连结,严格说来,一些词指一些相当不同的东西:知识的型式及定义之哲学询问。

现象的分类及知识的分类两者都是理论事物,图书馆员都要考虑,因为知识存在于它必须组织的所有型式中,其最终考量是其实用性。除了单纯的知识问题,也得考量知识承载实体、用途及使用者。对图书馆员来说,将知识分类是复杂的概念,他们不需与科学家及哲学家能力相当,但需从他们那儿知道何者相关及有用。当应用于书的内容时,学科(subject)是模糊的,最好用主题(topic) 来指出现象处理的范围。馆员要学习利用科学的分类在主题描述中只有一个要素的特点,也要处理概念间的关系及不同方式的组合。

要素的顺序对很多馆员来说是分类的主要概念,目的是呈现知识让使用者易于取得及有用的原则。对有用的管理及正确的详细叙述,前者基于使用者的需要及兴趣,后者则以知识的本质及通用定义为考量。我们多考量给定情境的有用管理而非文件的叙述。两者主要的混淆在一般基模中主要类别的本质。在一单纯知识分类中,哲学、科学、历史及宗教就是指整个规范。在书目基模中,这些分类包括由基模建置者对有用材料的选择及规范有关主要兴趣的考量。

对馆员来说对知识的分类意指两个分别的活动,一个是系统的建置及建置的分类专家(classificationist),另一是个别文件的描述及集中在系统中的适当位置,这由回应科学家指出物件的分类者(classifier)完成。两者都需要对知识、图书及系统有广泛的经验。分类专家不是只考量一致(consensus),分类者目标为绝对一致(consistency)的应用。即使是一个特殊的分类有其难处,非一般分类所能比拟,在强调由探讨知识与真理本质的基本哲学问题时,需要努力于调节所有可能的观点。

科学的分类

在大英百科全书分类理论的文章中,Stephan Korner 提到科学定律的公式会预料分类,因为要将定律的本质公式化要说明不同类别数目之间的关系。当然也非只探讨科学有关的分类,最重要的是它使自然及人工的分类有了连结。W.S.Jevons(1874)提到不同分支科学中严谨的分类研究,让他确信没有一独特主要的分类系统就是适合真理的本质。也就是说会有一特定基模在特定时候出现是比其他基模适合的,分类并非永久不变,即使在自然科学中,他们对改变要保持开放的态度。Wittgenstein 指出不同群组间的相似用以描述一般组成而非情况中足够需要的逻辑标准。分类者要注意基模建置者的主要负担,也就是需要知道要选什么,以及谁需要判断需要什么及什么是实用的。这需要适当的学者来组织自然及文化现象的作品,许多个别分类由专家产生。

哲学的分类

知识的本质是哲学中的主题,但对馆员来说认识论没有实际功用,因为它处理适合知识主题的定义。馆员要处理与印刷有关的事物。主题并非存在于真空,它由人们以特定方式看待世界而产生,因此书目分类必须开始。

对于知识的型式在人们心灵中以何种先天特征呈现,我们不能期待哲学家找到一致的答案。有意义的是不同观点的哲学家对这些规范的数目及本质达到相似的结论。Aristotle 展示验证的方法,他的分类以既有的希腊知识为基础,他的诗学就是以希腊的戏剧为基础,他对知识型式的区分标准为目标、主题及询问的模式,分成了理论知识 (为其本身目的)、实用知识(对人们的好处)及生产性知识 (用来制造东西)。以现代用语来说,这三种型式分别为理论的自然科学、数学及哲学;实用的伦理及社会科学;生产性的美好艺术及实用艺术。

Benedetto Croce 为将心灵活动分为知(knowing)与行(doing)的理想主义哲学家,知分为基于逻辑的概念性想法及以直觉为基础的美学,行就是区分以实用为主的经济活动及以良善为主的伦理活动。R.G.Collingwood 的方式不太一样,他提出五种知识的先天型式分别为哲学、科学、历史、艺术及宗教。前三者为概念性想法,后两者为直觉,并未包含行的部份。当今教育哲学家像 Paul Hirst,显示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一般教育的内容显然在于一个人对知识不同型式的看法及他们之间产生的关系,哲学分类产生的关系比书目的关系容易。

Aristotle 的分类只是知识型式的区分,其基模可由其作品中推导出,一些哲学家未定义知识型式的标准,但为特定目的建立基模,Francis Bacon 关注他当时的知识状态,已知的基模在他的“进展”中没有更多利用。August Comte 指出知识的历史发展及分支间的关系,提出只有六种基础科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社会学,这样的呈现是有顺序性的,为一种狭隘的知识观点,采用了 Aristotle 的主题标准当中的目标及方法,只有基础科学,而没有附属分类。更详细的哲学分类对馆员而言是最明显的模式,但任何对知识及真理的连贯观点吸引了分类专家,像 Comte 就对 Henry Evelyn Bliss 的书目分类有主要的影响力。

在中世纪,一致的观点在欧洲流行。基督教教堂及 Aristotle 的非宗教主题是重要的权威。Comte 的观点较少被考量,中世纪的基模反应情况的相似性,将整合了 Aristotle 的分类与宗教的看法,近来这类型的分类在苏联及中国使用的基模由 Marx 及 Lenin 的经典取代了圣经,Marxist 对真理的观点决定了主要的路线。一计划允许每一观点有其适当位置,特殊分类通常指主题的限制,但一般的基模可能是特殊的。解决方法在于人文的传统,不排除人生的宗教向度。

书目的分类分类就是对个别作品的详细描述是二十世纪的主要想法。W.S.Jevons(1874) 对图书分类的描述在逻辑上不合理及实用上的不可能。后者的看法是错误的,前者是正确的,若考虑每一文件中的细节的特殊组合,是逻辑上的不合理,在那些词汇中并没有相互排除的类别。在十九世纪末前,这样的概念没有发生在馆员身上,至少他们使用细节分类并无压力。书目分类与哲学的观点有一点不同,除了一些基模是纯粹实用的,在分类的数目及顺序上无差异。

在任可一个时期判断分类的需要,必须去测量当时的社会情况,图书的数目、出版的速率、图书馆的规模、社区的文化水准、图书馆使用者的数目等,这些情况在十九世纪改变更快,美国是第一个反应新需求的国家。Dewey1876 年出版他的分类,千种分法被认为太多,对新纪元来说是不适当的,即使是在 1876 年。

图书馆总是很慢才更改其分类,在 1667 年 Isaac Newton 成为一伙伴,在 Cambridge,Trinity College 的图书馆整理一包含许多项目的基模。在 Dewey 出版他的基模时,大英博物馆采用前一时代的方式整理,一世纪后他们打算采用 Dewey 来为 25 万册图书提供检索。在公共图书馆会继续使用 Dewey 的基模,但没用于大的、新的研究馆藏中。国家图书馆在国内有领导的角色,有证据显示一旦图书馆确认其需求就会找到方法。

针对改变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J.J.Lund 及 Mortimer Taube 有以期间分类的想法,与其对整个图书馆重新分类,最好对已有的馆藏保持现状,并用新系统对新材料分类若需要的话。不只可以节省劳力也对史实有明智的反应,只有在长度大量改变的特定时段永久分类才可能。并不是所有图书馆都会采行如此回顾性的计划,有更广的分法像古代、中世纪、现代,也可采行。

书目分类有这样的区分面向:社会的、哲学的、科学的、书目的及技术的。出版及使用者需求的社会因素对整理及呈现提供实用的标准,哲学的及科学的考量则建立了根基,单纯的知识学术分类需要对奇异的文件允许作修正与补充。由于实用的重要性冒号并不是分类的一部份,只是附属物。由于书目基模建置者未能对之前的顺序作应用,规则就破坏了。像杜威十进分类法就打算把知识放进订好固定的模式中,在效率上,它转移了分类的注意力,阻碍了未来的发展。

Ingetraut Dahlberg 将知识调整成九个分类,这分类的数目是武断的,所以选择适用于十进制的记号法。J.L.Jolley,他发现真理以两个型式显示,在电脑时代,希望有人找到适用二元记号法,目前二分的向度并非分成两类,它将所有的物件有某一特性中的一类作区分,二分的向度是逻辑的过程而不是真理的基本特征。

国际十进分类法试著将杜威的系统变得更现代及有弹性,由于基础微弱加上缺少连贯的理论,只是产生了不稳的结构。需要标准化,但只有在有适当标准存在时才有用。任何图书馆的主要责任为其使用者。Ernest Savage 为 Edinburgh Public Library 选了国会分类法,他认为如此可以给他的使用者更好的服务,在英国就只有他们的公共图书馆馆员使用这样的基模。

书目的分类开始于现象的分类,这是将知识当作同质来处理,事实上不是。我们提供发展的理论及整合的阶层作为一般基模的模式,但这些理论都指向自然。目前世界的状况与早期的西方历史有很大不同,我们有自希腊时代所写的任何东西可组织,出版品有大范围的图书至特殊主题的文章,文献散布,大量的为了单纯学习、实用需求及娱乐的阅读。有许多不同图书馆来符合这些需求,大量知识增加的分类促成分类知识的发展。二十世纪前书目分类的目标是清楚且简单的,但现代生活的复杂使得对使用有不同观点。

美国与实用主义有种想法认为书目分类只是整理书架上的书的实用工具:目录及索引该使用以字母顺序的主题标目,被视为与分类不同。美国国会以实用的分类及字典式目录作代表,两个系统的主题分析是互相独立的。而杜威则被视为现代分类的先驱,但他真的是对全部范围分类有兴趣的最后一位美国人。Bliss 是在他之后继续此传统的。在十九世纪结束前,美国在知识的分类受到欧洲思想的影响,并建立了许多基模。在世纪的转折,美国主要文化声援自己,历史学家 Daniel Booristin 主张一个知识的新概念是由美国人建立的。许多新世界可信的知识是有实用目的旅行的附产品,知识似乎源于杂项的包裹。像有一自我教育的人发现很多新植物,他并不会有任何系统的东西,而有一本旅行的书内容包含了一些项目的资讯。

也有些政治的要素影响当今美国人对知识及其分类的态度,像在一本认识论的书中,我们发现:类别在克服普遍的贵族阶级,开始假定他们在民主概念中的适当位置。

Mortimer Taube 提醒其读者,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认为 Dewey 受到 Harris 影响,Harris 是位黑格尔的门徒而黑格尔学派是不科学的纯粹哲学的一种,认为所有真理由阶层的分类构成以至于普鲁士状态作为所有类别的一类。

假如阶层的概念产生如此的情绪反应,反感的分类基模并不意外,分类不只是系统化的顺序,主题标目及相互参照就是分类系统呈现的另一种方式。印度与阮加纳桑 (Ranganathan) 在印度会期待发现与美国相反之处,并无印度人 Mortimer Taube 要冲出阶层的概念,欧洲人及美国人对印度人对学术权威顺从感到惊讶。美国人“成为原子”的倾向完全移转到印度的文化。一学者说印度传统充满哲学的无穷及短暂的事件相当具微小的重要性,印度总是寻求统一,不论在所有单一事情及事件的当中、之前或之后。在此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少数努力的纪念碑式成就作为了解的系统。

在二十世纪之前,英国人及美国人都影响印度的图书馆工作,但纪念碑式成就由一将书目的分类系统化并超过英国人及美国人成就的人,那就是 S.R.Ranganathan,他于 1924 年去英国学习图书馆学,当学到十进分类,他认为 Dewey 并没有成功达到完全描述的新需求,有许多主题在基模中无法容纳,许多是基本结构的缺乏。在特定领域的活动中,复杂的主题迫使对更有效分类需求的了解。 Ranganathan 因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类理论,是适当且可以一直以实际的应用作测试的 Colon 基模。然而这名称似乎给人一种以为记号法是最有意义特征的误解,而他是第一位利用重要原则来区分作品的概念阶段、口语阶段及记号的阶段,他的作品是有价值的,不只因为他建立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他使用了许多基础的概念。

他的系统只适用于印度是另一个误解,他的灵感及想法的整合建立在印度文化的系统中,但对于主要概念及过程并无怪异之处,他最著名的贡献—基本的类别,源于 Aristotle,至于其实用性,美国人也能证明,并非纯哲学般主张真理分五个向度,只是类别呈现现象最广的种类,这对书目分类是有用的。类别及他们的关系就是他对细节描述问题的答案,解决的方法与在于任何主题领域中有不同类型概念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无限的主题的事实相呼应。基本类别的一般概念来自于每个人对 Roget’s Thesaurus 的熟悉,它是依六个广的类别对字作分类,它们当中的每一个会再细分。

类别是 Ranganathan 系统中的惟一要素,他并不打算如一般人对全部知识一样应用它,而是寻找他们在特定主题领域的表示。他没有从主要的类别出发,他们的顺序也不完全具说服力,重要的是现象的类别取代了内在的知识型式及特定的原则,由观点的特性补充,打算成为听众及书目的型式。另一不同意的主题为使用一个分类基模符合所有目的的可能。许多人认为不可能为大范围图书及细小主题的期刊文章提供一有效的基模。Ranganathan 是单一基模哲学的支持者并主张不管是否描述都是相当弹性的,许多针对特定主题细节的附表在 Colon 广泛的架构中制作,记号法的复杂在电脑检索中并不是问题,由于 Ranganathan 的特别关注使得记号有其最大的价值在,较不具系统化的国际十进分类法在电脑的使用上就有困难。

英国,CRG 与 BC2 二十世纪在科学与技术输出的增加,加速了二次世界大战,集中美国人与欧洲人在特殊主题上需求的注意力,美国试著不用分类:Mortimer Taube 原来的统一系统试图使主题的描述当作由文件中选择关键字,虽然此举减低了分类的型式的需要,但很快发现到其他分类的工具在任何索引系统都需要,然而对分类的完整应用这段时间在美国只维持少数的兴趣。

在英国,最有系统的欧洲传统是以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Group 为例,它源自科学家对他们文献有更好分类的需要,第一个十年集中在特殊分类的问题,主要在科学及技术方面,也有社会学方面的主题。激励来自 Ranganathan 但成员的态度是对一先驱者的崇敬,而非对权威的顺从。团体进行了三十七年还持续,这是非正式组织,它由于成员的热忱而存在。

一开始团体注意在个别的主题而不打算由全部的知识来工作,十年后发现这样的方法显然有缺点,没有特定图书馆限定在核心主题上,每一特殊的基模都由团体中的成员设计,对于一些边缘的主题要如何处理就产生问题了,团体的工作与 Ranganathan 相反,但都有对特定分类需要的相似看法,研究的完成由类别的使用及在整合阶层建置一般的基模。有几年他们讨论的主题在于对 Bliss 书目分类的改版,由团体的成员 Jack Mills 编辑。

新版的 Bliss 最有效在于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分类,使其不管在一般或特殊使用都是适合的。Bliss 的注意力在于他基模中的学术内容,Dewey 在 25 岁 DC 就出版,Bliss 已在八十岁的阶段了,在新版中一般计划及主要原则保留,在细节有大量扩充,得到 Ranganathan 想法上的助益,发展出他的概念。有少数采用其方法的单位确信他的方法可以提供优越的服务,更广的使用是被期许的,当所有的类别都可得时。

分类是馆员活动的基础,专业的整体都没有注意到其重要性,产生新基模的方法在许久之前已提供,专业得力于社会的功能,也就是知识分类的确信及贡献。

心得知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学科、按知识呈现的内涵或按特定实用目的。然而随著知识复杂性的增加,分类正好为知识提供一系统化的呈现方式,让人们方便取用,有一定的基模可适合所有的知识作分类吗?个人采保留态度,不同的方法应该都各有其特点,好的方法可能有更多人使用,一旦使用了要更改就不易了,特别是馆藏量大的话就更不易了,文中提到不少大师们的伟大贡献,建立了分类的基模,让后人在知识的分类上有可依循,读了本文,才知原来 Ranganathan 是到英国学习,而在印度将图书馆学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