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永兴中学七(9)班刘恺萱《春江水暖 <相逢篇>》
第四届“郁达夫杯”现场写作大赛获奖作品
初一年级组二等奖
春江水暖 <相逢篇>
永兴中学 七(9)班 刘恺萱
山色抹淡妆,隐约旧事长,痴梦痴情惹猜想,牵挂对谁讲?
——题记
摆渡人摇着橹,看着小姑娘、老太太痴望着春江水。这一老一小,仿佛要融进这碧波漾漾的春江画卷中去——一点儿也不唐突,似乎让这春江图染上了淡淡的乡愁。摆渡人微微笑了笑,像是想起什么,却又不言,唱起那民谣来:
“远山衔春色破晓,
老舟新舸知多少……”
壹
阿婆八十三,已是耄耋之年。
一日里,阿婆做的最多的,就是靠在她那张吱嘎作响的老藤椅上,摇着蒲扇,听着收音机里混着几许杂音的曲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目光时不时望向那株老桂,叹着气:“哪有我们春江畔的桂香呦……”
人老了,总是会思乡的吧。
自从阿公死后,爸妈便接了我和阿婆去了他们工作的京城。北京城里老胡同,从我家门前看,正好能看到一株老桂。
阿婆早就想回故乡了,今日又重提。
可爸爸说,他工作忙,走不开。
妈也说:“妈,那不过都是些老房子了,有什么好看的。”
虽然我知道爸是真忙,而且他们也怕阿婆回去睹物思人,伤了心。但我也想不明白,阿婆怎么就这么想回去。明明,北京城的生活比那儿要好得多。
阿婆听到这儿又叹了口气,闭了眼,只是听那曲,听那曲在胡同里的呼唤:
“山水间渔歌晚唱,
曲调古老的悠扬……”
贰
现在,我和阿婆已经来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乡,没有谁知道,也未曾告诉谁。
江畔,是那林立的高楼,是那转动的风车,是那一对对在林荫道上运动的青年男女……疾驰过的汽车,吹散了阿婆告诉我的“古色古香”。阿婆喃喃着:“变了,变了……”
忽然,阿婆笑了,笑得像个得到自己心爱玩具的小孩子:“没变,没变……”我顺着阿婆的视线望过去——几株老桂,正恣肆地怒放着。
叁
我们是乘小船过的江——这年头,摆渡人着实不多,但阿婆执意要坐小船渡江,又有幸遇着了位老摆渡人,这才上了船。
摆渡人摇着橹,哼起了熟悉又陌生的曲调:“远山衔春色破晓,老舟新舸知多少……”阿婆眼底,是藏不下的泪光。
坐了船,又坐了颠簸的巴士,我们终于来到了阿婆的老房。
我微微敛了敛眉。这老房与周遭的新房格格不入。老房旁已有稀稀疏疏的杂草在生长,房檐上已然成了蜘蛛的新家,里头也一定都积满了灰吧。我轻轻摇了摇头,真不知道这座老房有什么地方吸引了阿婆十余年。阿婆愣愣地盯着那老房,好似见到了一位阔别重逢的故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眼前一恍,奇诡!阿婆隐入景中,消匿不见。而眼前老房,亦变样。
江南水乡,古色古香。青石短,小路长,蝶儿舞,莺儿啼,还有那虫儿私语呢喃。燕一双,桂一簇,堪配佳人一对。古褐门中,走出一位少女,她身着鹅黄之衣,淡雅又不失娇贵。少女折下一枝桂,倚在桂树上,静默不语,手中反复看那桂,像是把所有的心中话都倾吐给了它。此时,一位翩翩少年提着包袱走来,少女递过那桂,两人对望无语,只听少女说:“你走罢。”三个字,掷地有声。少年离去,没有回头。她倚在桂树上,咬紧了唇,没有落泪。她望啊,望啊,只剩下,一个微小的背影……
原来,那,是阿公和阿婆。
阿公年轻时,正值战争年代,为了家,更是为了国,阿公离乡,赴去前线。阿婆,独自一人把爸拉扯大。
肆
十年,阿婆只等到了阿公的一封书信。
二十年,阿公完全没了音信。
三十年,抗战胜利了,老家解放。
四十年,阿公回来了,却落下了永远的病。
五十年,阿公去世……
如果说阿婆的一生是等待,毫不为过。前半生,等阿公归来;后半生,盼回故土。
我的泪,决了堤。
别,无需悲;舍,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终于明白,阿婆,念的是那忆啊!
伍
夕阳用国画颜料,在江面上抹开了藤黄、硃磦和曙红,小小鱼儿忽然跃出水面,却又一闪而过,匿入水中,却搅碎了江面之平静,使江水上下起伏起来。
归途船上,阿婆望着那水,不语。
我知道,阿婆想的是什么。我望着那水——这是春江的水啊!春江水暖,不知多少年,那是阿婆的忆,阿婆的梦!
渔舟唱晚,归燕衔来乡音:
“窗前的你和我,
为谁寄谢公笺,
又为谁望断惆怅……”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逢,与那一江春水,与那永远的等待、回忆,还有,守望……
淡墨染时光,七年醉歌狂,那叶扁舟过留香,故人在何方?
——后记
【指导老师章林华点评】
文章思绪缜密,读后顿感心灵震撼,引人深思,让人晗首。“镜头式”的独特构思,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文章小切口,大手笔,渗透心灵感悟,充盈理性透析,体现小作者人生哲思的清醒和睿智。文章语言精炼镌永,读来口角留香,回味绵长。
小作者简介
我叫刘恺萱,来自永兴中学初一(9)班,平常喜欢听听音乐,看看书,写写文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路皆是风景。带着梦想,奔跑在学习的路上,既要赏一路美景,更要不负韶华,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大赛习作的赞赏收益将在颁奖典礼发给小作者
(点击蓝字标题查看)
已经刊登同组获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