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功法讲座
大 成 拳 功 法 讲 座(李虎)
1、下肢劲法:本门在劲力上继承了形意拳的整劲练法(实际王芗斋先生就是形意拳名家),故有“内提外连(随)”之说,什么是“内提外连”?没有明确的说法。所谓内提,就是形意拳中“紧撮谷道内中提”,其含义是通过谷道上提把下肢的劲力通过髋关节带膝关节带踝关节,使力量聚于丹田(小腹),这样使内劲归于丹田,外在筋肉有向上牵拉之动(极细微,但能摸出来),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足趾抓地,足心空含是这样形成的。谷道不提则髋不能上抽,髋不向上则膝不能有提纵之力,膝不提纵则足趾不能抓地,如此是大关节带小关节,于层层递进中,而使下肢与躯干连成一体,这实际也是“鸡腿”的真义所在,即内提外连。
2、上肢劲法:芗斋先生要求为横撑竖裹。所谓横撑,即双肩有横开之力,劲力到肘,谓之肘横;竖裹则是在横撑之基础上双臂有前抱之力,但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有横向、纵向和轴向,前抱为纵向是竖裹,向下抱为轴向亦为竖裹,故竖裹之力既有向前也有向下,其含义是向前竖裹肩易下沉,肩不沉则手臂之力无法归于身,故在向下之竖裹后,使上肢之劲力归于丹田,手臂与身体亦连为一体。所以肩下沉使手臂有回抱之力,这样,上肢与下肢都与身体有牵连之内劲,不但外形连到一处,而且内劲也归于丹田(人体重心),这样内外相连才能练出整劲和内劲。整劲是身体各部的协调统一,内劲则是培养整体基础上的力量,所以不论站桩、试力多么用功,如果不明上述两点,永远也难成一整体,更不用说整体发力。
3、脚法:有关大成拳技击桩中前足如何去“站”,恐怕很多人都是足尖直出,这样的站法,将会使下肢只有前后之顶力(有的连前后力都没有),而无左右之力。正确的练法则是前足跟有外撇之力,足尖有内扣之力,这样前后、左右均有支撑,使桩步稳健。如在实战中,足踏中门一定要前足内扣,有抖撞对方前腿之含力,使对方连根拔起而飞出。不然,对方在失重时会顺势用膝顶撞我方的裆部。
4、关于头部:6头发范围之头皮,要与头有脱离之感,这样在运动中不震伤头颈,头发皮部还能助整体之力,所谓“怒发冲冠”者是。
5、四梢劲力:四梢指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脚指甲为筋梢、毛发为血梢。四梢能变动用力,能扩大自身用力面积,使气血更加充盈,以此之细劲补充整体各大劲间隙。故要手指叉开,指甲似鹰虎之爪、牙舌如虎食肉、毛发若斗鸡炸翎。
6、功力训练法:现在大成拳中腿的发力已基本失传,其原因是只知站高桩,而不站中架和低架桩之故,从而造成下肢力量不足,也弹抖不出功力。取而代之的则是踢、踹、蹬等威力远逊于散打的腿法。中架桩、低架桩更重视内劲的培养和修炼,而不是重心放低就是低架桩。低架桩(亦称大浑圆),目的是为了培养腿部力量的弹抖功能,也是为了使内劲更加充实、饱满。所谓气充则力强,技击桩之练法注重于神意与肢体的松紧运动,即“精神、意念的内部活动是否能够使肢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技击桩是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运用大脑的精神假借,使人体内在气血向所思方向运动。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会感到虽外形未动,但内劲的催动而使形体有了极其微小的动(动状之态),这样,自身就有了阻力感,则具备了动的条件(即试力功夫)。但是,桩法训练的过程,须培养出充实的内劲,所谓“体整如铸,身如灌铅”,即整体外在为坚实的支撑架,内在如充气的皮囊,外形虽实但不僵,不影响动转的灵活。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其含义极深,并非单一的放松。
7、劲力运载:经过以上六项功法练习有得后,使肢与体的三节四梢,形成了群体相聚的凑整之劲。为了在运用上得到更大功力和灵活性,却要另行进而操作,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要换成以梢节向中节、中节向根节引进敌方外力,使敌方外力通过梢节、中节传于根节,而根节又反向通过中节、梢节反弹于敌方。这种传导模式,是从外到内,又从内到外的螺旋弹性状态,只要“感觉梢节与中节的作为”即可,不要理会“有自动反弹的根节”之如何作为。再则,因梢节面积小而力小,根节面积大而力大,为达到梢根之力浑圆平衡,故要加强梢节之意力,减弱根节之意感,如杠杆支点或秤准,要向梢节近移,此谓“梢重身松”或“根梢对换的倒重”势态,亦所谓“反挑灯笼”之形式。
8、螺旋轮轴力:以手脚与肘膝,发皮与头骨为“螺旋式轮轴”势态,使它们的“阴阳面”产生螺旋式的“动与静”关系,犹如拧绳之状态。只有产生“螺旋式动静”才有螺旋式的开合,有了螺旋式的开合,才能产生六面弹簧力,有了六面簧弹力,就形成了“咬固化发”、“起落钻翻”的顺力逆行之“挥浪力”。
9、关于打法:“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于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传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芗翁五行之真义,如炮拳成了直拳,钻拳成了钩拳,劈拳成了拍拳,横拳成了没有威力的横扫拳,崩拳更加离谱。如此,难道就是芗斋先生对形意拳的创新和发展吗?大成拳现在有两种流派:一种是现代搏击派的大成拳;一种是所谓传统的大成拳,后一种占领了大成拳的市场。前一种吸收了现代打法(拳击、散打)的不是王芗斋的大成拳风格,也不能证明传统打法落后于现代打法,所以会成为现代打法的大成拳,大概因为是对拳击和散打钟情的缘故。另外,所谓传统打法的大成拳,则是外形上看似传统,并不具备传统打法的内核,是一种看似威猛,实则胡抡乱打的玩命拳,如不具备一定的身高体重,是产生不了威力的。
芗斋先生的打法是劈、崩、钻、炮、横的五行劲力,动作亦不离形意之规矩,只是在落点变化上不同于形意拳,是作用在头面而不是作用在躯体上的,所以芗斋先生曰:是劈、崩、钻、炮、横;非劈崩钻炮横也。如果我们深入的对“五行劲力”进行探讨,就会发现劈拳似斧,有斩钉截铁之力,其劲法为向前、向下之搨劲,但是一定要有向前打透之力后,才能形成向下的发力,而这个向下乃指向前下方45度角搨进。现在的劈拳几乎成了向下的拍力,根本无威力可言。拳谱有“沾实始发力”之说,力在掌根,虽为掌打,实为点打,如此才有透敌之力。崩拳似箭,有透甲之功,其力来源于双手拧转交错以及后足鸡步蹬踏之力,使拳似箭般抖出,但不是直的,似舟行浪尖之状态。钻拳实为前打,小臂在抖出瞬间有拧钻之力,为一弧线前打,并非现在像勾拳一样的发力。炮拳打的是起落,应为先砸后炮或先炮后砸,故也有砸为炮之说。而现在炮拳则成了左右直拳,只是后手有上架之形,但已无挑挂之发力,更因不明蓄力而直接发力,故所发之力仅为外力而已。横拳更加离谱,今之横拳仅仅成了横向发力。老谱中有“起横不见横”和“横拳打竖劲”之说。横拳之劲法乃身有横意而拳为竖劲,横拳似弹(弹弓),即有弹抖之能,此才为传统五行的劲法。要知芗斋先生乃郭云深夫子之嫡传,怎能不明此种含义,而创出于理于实践皆不相通的五行拳呢?故现今之五行拳非芗斋先生之五行拳也,实为后人不明真义而仅学其形而已。必须要明白了五行拳的劲法以及五行合一的真正内含,而且还要明白王芗斋是如何从形意拳向大成拳过渡的过程,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大成拳。
10、梢层中力:大成拳本身是一个大家庭,一对当家夫妇上面各有一对老父母,下有三对儿与媳,三对儿与媳又各有一对儿女,老少四代18口人所组成。上面两对老人退休静养不再为主劳动力了,三对儿与媳所在位置分上中下,六个孙子又形态各异、做工时间又不相同,他们在当家夫妇的轮换指挥下,进行着参差不齐的工作。这个家庭就是自身整体,这对当家夫妇就是“头面、眉毛、牙齿、手和脚上的指甲、整体前面肌肉层”的“外层和外层里面的间隙气泡”,“头面、眉毛、牙齿、整体前面肌肉层、手和脚上的指甲之表面”就是儿与媳,儿与媳的“波浪动静之力”就是孙子和孙女,除此之余都是两对老父母。这个家庭的主劳动力就是这对当家夫妇。他俩就是“整体前面所有部位的表层和表层内的间隙气泡”,他们主动或被动的应付着各种复杂的外来之力,全天候交替的进行着工作,他们的名字就是---------“梢层中力”!
11、关于呼吸:肌肉活动面积有多大,呼吸面积就有多大,故呼吸不只是靠鼻子,而全身各处毛孔都在呼吸。眉毛、牙齿、指甲、前部皮肤表层,都感觉有一层凸凹不平的鳞甲,其鳞甲内层之通道间隙层就是呼吸面积。这层呼吸面积,能使整个鳞甲层起伏波荡产生动力,而鳞甲面积的波荡,又能使呼吸层产生呼吸弹力。呼吸的能量与鳞甲的运动量要成正比。这时就会感觉,鳞甲内层似乎有一层泡膜而腾起,此既是腾起筋膜之练法;这时再用手推摸皮肤,就会感觉皮肤内有一层气泡的存在;这时又会感觉,有欲让人拍打的抗打能力出现。这就是,能呼吸就能打人,亦所谓“易筋经”之功法也。
12、五行合一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不在于形态、不在于力量、更不在于生克。他们形体能相同,力量能平等,相互之间更能相融容,但他们的刚柔个性却有所不同。无论古时的哲学直观,现代的科学微观,都能说明这些。所谓“拳学”者,本身是“人体与自然”的结合,要在拳学上有所作为,那就必须对人体及自然进行一番研究。“天人合一”学说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在人身普遍存在,以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现象来对比自身的成分,使自身产生自然现象,那就能与自然相融容,就能应付自然对人身伤害,就拳学来说,敌方的侵犯,就是自然的伤害。
古话曰:三山六水一分田。佛学认为世间是有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自然界的“五行合一”形成了宇宙世界,人体中的“五行合一”形成了技击本体。骨架似地球属于土,肌肉如海洋属于水,体温若气温属于火,牙甲喻以矿物属于金,毛发好比植物属于木,在身相融“五行合一体”也。地球表面是海洋,海洋上面能结冰,气温一高冰碎裂,水载碎冰浮,风涌齐翻船。水可飘木舟亦可载铁舟,更能容温度。这些都在地球之土的相托浮、相融容之中,故土为中央也。人身似地球,五行乃拳艺,此谓“五行合一其艺大成”,纵观上说,拳艺招数劲路只是“雕虫小技”也。
13、浑圆力:所谓“浑圆力”,即多种力相融合。主要分:整体力(间架力)、运载力(引爆力)、内力(爆炸力)等。整体力即肢与体的协调性,好比战马,亦如汽车;承载着内力与运载力;运载力好比能跑的战马和汽车之运动能力;内力就是战马上的武士、汽车上的武器弹药。内力在大,没有发射力,只能在原地发挥,波及不到远方,好比炮弹,没有炮架、没有催发装置,是不行的。骑兵也一样,战马不壮不行,战马不能疾驰也不行。他们虽然分工,但都要一身兼多职,相互合作。虎豹只能奔跑没有牙爪和多变的身形不行;牛只有强壮的身架,但没有牙爪和灵活多变的身形;由此看来,动物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故此,要把它们汇聚于一身,这样才能满足技击的需要。形意拳有十二动物之多的“技能和灵性”,但这还是远远不足,这只是以此来“启发”习武之人要“朝这方面发展”而已。大成拳讲究“鸡腿、龙身、虎抱头”,不但启迪要具备动物的身体功能,更要具备其灵动的“本能先知”能力。
所谓“内力”,是指本身的四梢和皮肤肌肉的“自行单独蠕动”能力,动物的皮肤,能波皱抖弹落在上面的蚊蝇,刺猬能利用皮肤的毛刺代替嘴爪,大象鼻子可为万能,苍鹰能利用羽毛的蠕动在空中停留,蛇与蚯蚓同样能以粗糙的皮肤蠕动而变换身行等等,这些都不是人类“只能靠四肢的大幅度摆动”来完成的动作。故此不能只讲整劲的惯性碰撞,要在“整体”运载中发挥动物这些“局部”的能力。鹤拳就是以鹤的“羽翎抖弹来物”而启发所创成。现代技击,有的讲筋骨相互的弯曲,有的讲整个四肢与整个身躯的相互摆动,这些都只是整体力(间架力)与运载力(引爆力),根本不是内力(爆炸力),没有内力就不是“神经反射的本能活力”,缺少了内力就组织不成“浑圆力”。
芗斋先生曾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不以关节为主、而以四梢和皮肤为主的运动即蠕动。蹭痒、眨眼睛、作鬼脸、皮层呼吸、捆住手脚匍匐运动等,这些都是部分的蠕动表现,但用于技击是不能的,用于技击是有另外训练方法的。
14、关于蠕动:蠕动要先从阴面开始恢复(所谓阴阳面,好比老虎的黄毛谓阳、白毛谓阴),再进行阳面的恢复。蠕动如立起的“弹簧床”,其框架不动而床面独自波动抖弹,不能连框架一齐去碰撞。框架如整体力,床面似四梢和阴面皮肤,蠕动崩弹有得后,再结合整体力去做功,这样才能在灵活巧用中给予内力的杀伤。只有整体力发放腾跌的效果、没有一击KO的杀伤效果,就不是大成拳的劲道,充其量只是太极拳的推手而已。故此,能否在“骨架不大移位”的状态下,使敌方“触之而被抖出”,才是检验“内力的标准”,也是检验整体间架的标准。
15、大成拳的诞生,是有心意与形意拳的一大部分,同样要求“鸡腿、龙身、虎抱头”。虎抱头,不但是双手护头的间架,更重要的是四梢之劲力。虎在发威欲猎时,是呲牙咧嘴的,鼻纵眼吊,上下颚是后面张的大、前面张的小,“上面的后牙”感觉上挂到“太阳穴”上,前额脱离头皮和太阳穴一起下推“下面的后牙”,两者产生错“开”之力,其交叉口是在鼻子下的“人中”,“人中”是头面之五行中的土,大成拳是以此为“中”的,所谓“闭住五行永无凶”,“拳从口出”就是以此为“口”,不是以嘴为“口”的,老拳谱谓“一吸阴气入于阳,一呼阳气入于阴,眼一翻阴气落玉枕,鼻一抽阳气落额角”,芗斋先生谓“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之意感,此即谓“点睛醒窍”也。手脚指甲,不但往手脚心扣,而且还能往手脚背上翻,下阴下坠与脚趾相牵挂(吊阴也谓吊裆),阴面的皮肤如冰崩裂与四梢能游动在肌肉表层。“四梢”与“如冰崩裂的阴面皮肤”,如混合在一起的钩叉,漂浮在似水面的阴面肌肉之外表,它们领着“后面作为配置的其余整体”,其结构好比装载货物的“叉车”,能上下、左右、前后的撬拔、挂抖敌方,叉车一启动就是整体移动“夺位”,这只是一种很不恰当的比喻,目前还没找到更好的词语所比喻,还望有德之同仁能指出为盼。
16、为了适应现代高姿势打法,重心作为“爆炸力”而抖弹时,把重心放在肢体前沿,作为惯性重力来用时,把它放在后面。以口叼拳,以阴吊脚。上面后牙根撬拨敌身拔起,手脚指甲与指头分开缠叉而化发,劲发于“动静之间”中的“气中之棱珠”,发力之灵机在于眼神的波动。敌我相持,感觉敌起我降,我肘无论怎样变化,始终要意感在敌肘之下。整体要感其下面的缝隙,这样才能为松沉,有松沉则有拔根之势,有拔根之势方能抖弹发放而得劲,
17、王芗斋先生谈桩功境界: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一、小乘境界,从心理上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二、 到中乘境界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头直项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三、到上乘境界,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惜。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枢,却觉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步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耳然。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