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书屋·田冬泉 王凌琴散文】十里奓村桥渡庙

十里奓村桥渡庙

原创/田冬泉王凌琴

十里奓(读Tuo)村,在沙苑南麓的西尽头,渭河北岸的高崖上。人称“缠沙”。它东临苏村镇,西挨临渭区的孝义镇。东西狭长,村连村,户挨户,从东到西足有十来里,故得名“十里奓村”,十里奓村以张家村为中心,东到崖(音nai)下(音ha),现在的张家一组,西到高家寨,由现在的李家村、朱家村、张家村组成。

张家村有张姓、赵姓、何姓、潘姓,村民大多聚族而居,各姓都建有祠堂,民国时期成立乡公所,借张姓祠堂作为办公地址,加上张姓势力大,人ロ多,取名“张家”村,沿用为现在的行政村。

十里奓村曾有三座古庙:李家的二郎庙、朱家的三官庙,张家的桥渡庙。三座古庙中,桥渡庙建筑面积最大,建筑最多,因而最有名气。

村上人代代相传:明、清时候,每到夏秋,庄稼成熟,渭河就开始泛滥,大水淹没了人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人们欲哭无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沿。

人们急了,万般无奈,只有求那冥冥中的神灵了。村中“三老”一商量,修庙,供奉神灵,求神保护,或许才有出路。那么,供奉那座神呢?村中最具权威的老族长发话了,修关帝庙。关云长关公,他可是自古以来“忠义”的化身,历朝各代都受到人们的敬重,他一定会怜念村民,保佑村庄安宁的。

宏伟庄严的“关帝庙”在先人们的期盼中建成了。她北靠沙苑,南面渭河,处在高高的土坡上,下面就是渭河渡口,人们从这儿下滩种地,过河探亲、上会,人来人往,庙门口成了必经之路,人们遂把此庙称为“桥渡庙”。其意不仅仅是渡过河流,也寓意着渡过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久而久之,“桥渡庙”这个带有浓郁的地方特征和给人以心理安慰的称谓,竟然代替了本名关帝庙,成了约定俗成的庙名。

桥渡庙建筑包括大殿、东西廊坊、九间厅,月楼、东西戏台、九龙照壁等等。

桥渡庙门为木质的朱红大门,用铁带及圆帽大铁钉加固。一派斑驳,沧桑而庄严。庙门两旁竖立着三米见高的大石圆柱,石柱上雕龙缠绕,凌空欲飞。走进大门,一座用琉璃建造的九龙照壁,照壁上面九条长龙腾云驾雾,气势非凡。青石底座精雕细琢,彩绘壁画栩栩如生。照壁前方,两米多高的大石狮子守卫左右,威武雄猛,右雄左雌。雄狮脖颈系带铜铃,口含石珠,珠可滚动;雌狮利爪之下踏着小狮,似在嬉戏,母子亲情,其乐融融。

过了照壁,正前方是一座建在三米多高台基上的月楼,月楼四角翘起,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月楼南边是用砖砌的斜坡,沿斜坡走上去,楼前有一方台,方台两边各置一石桌,石桌周国有四个石発。月圆之夜,特别是中秋佳节,人们聚集一起,在石桌前拜月、赏月。

月楼东西各有戏楼一座,据说是古庙会的南赛区,每達农历的二月十五,两个戏台同时演出,观众根据自已的爱好选择看戏。哪边的戏功好、嗓音亮、架子花,观众就涌向哪边。“唱对台戏”的典故可能就源于此吧!

顺着月楼向里走,穿过二道门,有一个小方场,方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参天古柏和两棵大古槐,古柏树干粗壮,两人伸开长臂不能合抱,古槐更壮,只是根部已空,四个小孩钻进去团团围坐还显宽敞。从小方场向里走,东西两边各有个七级台阶,上了台阶是一栋九间大厅,俗称“九间厅”,据说是香客休息的地方。从九间大厅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小圆门,并由此可以进入大殿前的院子。殿前小院东西各

三间厢房,是香客吃饭住宿的地方。殿前有两棵法桐,树冠罩住了整个院子,使得大殿庄严肃穆。

大殿是桥渡庙的主建筑,供奉着关公,关公神像手持大刀,长髯飘飘,威严无比,马夫牵马伺侯左右。香客来拜,香烟缭绕,钟磬齐鸣,气氛庄严肃穆。

老人们说,自从渭河渡口建起了桥渡庙,请来并供奉了关公,渭河水就很少泛滥,并逐浙向南移去。这就是神奇的桥渡古庙。

到了民国年间,这儿又设立了学校,名为“桥渡小学”,这儿又成为传播新文化新知识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不少的莘莘学子,革命者,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如今,桥渡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但它的名字,永远活在奓村人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田冬泉,笔名甜泉水,陕西大荔人,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扎根边远三十春,三尺讲台勤耕耘。陕西楹联学会、教育学会会员。爱好广泛,以至“泛滥”。自画像:教坛耕耘墨海采金亦教亦学双砥砺,杏林跋涉文山探宝且医且文两蹒跚。

凌琴,姓王,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多年笔耕,鲜有成就,歪歪斜斜,一串脚印。兴来舞文弄墨,时结青涩小果,乐人悦己,不值一提。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