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血战南丈沟

1946年7月,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中原突围部队,斩关夺隘,进入山势莽苍的商洛腹地,准备作短暂的修整。

7月30日,突围部队之北路河南军区七团第一、二营和干部队千余人,在丹凤峦庄街受命到丹江以南向中原突围主力部队靠拢,被追歼的国民党第三师觉察,驻龙驹寨二十旅58团分两纵队由牌路河、古路河及西长岗岭向我刚南涉丹江行至南丈沟、竹条沟立足未稳的解放军搜索潜进,另以武装便衣一队沿丹江两岸向竹林关查抄。

7月31日天刚亮,国民党两纵队分别到达张家塬、刘家村一线和曹家村北侧,这时,沿马梁西进的河南军区七团第一、二营和干部队行至古路河南院村时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他们一直从长沙沟退打到南丈沟一个支沟黄沟,国民党竹林关、山阳的武装也被调遣前来,分两处围堵。一、二营分别在队伍的先头和末尾,团部、干部队居中,纵向绵延达两公里,首尾不能相顾。战斗打响后,后部压阵的二营既要保护自己,又要掩护团部和干部队撤离。在敌人强大的火力冲击下,二营被腰折两段。同时,另一端的一营也遭突袭。在这种情形下,一营营长孙万祥、教导员马书军带领战士向炮火密集的南丈沟山上冲去,接应了部队中间的团部和干部队。面对敌我力量悬殊和因行军分散而难以统一指挥的危情,团长胡玉堂采取各自为战而又相互配合的方法牵制敌人,借机寻找突破口,分途突围,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在敌人火力重压下,经浴血奋战,反复冲杀,激战一天,团长胡玉堂、政委邵敏、副政委张生文等,在当地农民刘根水带领下,冲进了东边大山的唯一缺口黄家沟,进入沟道,又有两股敌人分别从水河沟和马梁合围包抄到黄家沟的外边出口处,因敌强我弱,并且敌军控制制高点,导致我军牺牲50名战士,向导刘根水也中弹身亡。从黄沟下来到黑女潭、柳树凹一带血流成河,情景惨不忍睹……

其余大部就地分散攀登,爬上狭窄陡峭又被敌人火力难以覆盖的黄家沟大梁,终于从南丈沟北段杀出一条血路,团长率领二营部分和干部队部分,还有百余名伤员,于当夜东渡丹江,向豫西黄林部队靠拢。干部大队郭伦政委也带领100余战士冲出重围。一营成了失去联系的孤军,乘着夜幕,在营长孙万祥的带领下,避开竹林关大道,由山半腰攀登横行,插到古路河西边,涉过小河,上了西面的大山,在土门正北方向的十五华里,土门突围战中消灭敌20旅的一个连,获60小炮一门,轻机枪五挺,步枪50余支。第一营第二连政治指导员周子华等百余战士壮烈牺牲。竹林关游击队长张奎派出7个给解放军指路的游击队员一个也没回来,窦营长伤情恶化终于长眠唐彦中家。

英烈们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英雄壮举,与天地共存。为慰此战斗牺牲的先烈英灵,激励后世子孙,中共丹凤县委、丹凤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在县烈士陵园修建了南丈沟战斗公墓,并在纪念碑底座篆刻了“天姑岩”战斗碑画。2011年修建了南丈沟战斗纪念亭。这场堪称中原突围中我们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恶战,是在遭到伏击处境危急、敌10倍于我、装备精良、居高临下等情形下,不但突出重围,还消灭敌人300多人。

张旺干副省长生前撰文所述:“我们这一恶仗牵制了敌人,无疑对刚进入陕南的其他兄弟部队,则大大减轻其压力,为保证中原主力部队创建以商洛为中心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丈沟战斗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张升发:笔名海涯,生于1958年,丹凤县土门镇人,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主要从事就爱香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已有多篇文字发表网络,报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