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部位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病例1
女,32岁,发现骶尾部一包块两月余,超声检查如下:
病理结果回报:骶尾部囊性肿物一个,大小约5.5x4.5x0.5cm,内含黄色豆渣样物,囊壁光滑,约0.1cm,符合表皮样囊肿,伴肉芽肿形成。
病例2
男性,39岁,10年前无意中发现颏下一肿物,约“拇指”大小,无明显疼痛,后肿物逐渐增大,约“鸡蛋”大小,超声图像如下:
病理回报:颏下结节一枚,大小4.0x3.5x1.5cm,切面囊性,内含豆渣样物及毛发,壁厚0.2cm,考虑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发病机制为体表外胚层和神经管分离失败或融合过程中体表外胚层被隔离,常于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约孕3~5周)时形成。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件(如汗腺、毛囊等)组成,囊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腺、汗腺和毛发等结构。
皮样囊肿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常位于皮下,偶可见于黏膜或体内脏器,本文仅讨论浅表部位皮下的皮样囊肿。好发部位以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阴囊、骶部多见。面部好发于近中线,口腔部好发于口底和颏下区,颏部可发生在中线任何部位,最常见是在颈中线颏下部,且绝大多数位于舌骨上方。本例皮样囊肿就发生在颏下正中。
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质软,与皮肤无粘连,伴感染时红肿触痛。皮样囊肿囊内容物成分复杂,包括毛发、掉落的上皮碎屑、皮脂、汗液等,众多物质叠加为一类油性混合物,形成包括脂肪和毛发在内的皮样囊肿特征性内容物。随着囊壁腺体持续分泌,囊腔内容物不断增多,内部压力增大,部分可破裂。
当囊内容物种类单一、均匀分布时,超声表现为内部回声较均匀,可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其中以均匀等回声最为多见。当囊内容物种类繁多且分布不一时,超声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多种混合回声表现,囊肿内毛发的强回声团块及声影是皮样囊肿的超声特征性表现,但超声尚不具备显示除毛发外其它皮肤附属结构的能力。本例皮样囊肿中超声图像上可见多个点状及线样强回声,病理也证实囊内含毛发。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角质囊肿的一种,占角质囊肿的 90%,其内壁为含角质透明颗粒的鳞状上皮细胞。
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的皮下软组织,可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头颈部及躯干的浅表部位。
表皮样囊肿是发生于浅表软组织内的一种常见良性肿瘤,由于囊内充满黏稠的干酪样角化物,超声表现为类实性结节,不具有典型囊性肿物的无回声改变;同时囊肿破裂常导致角化物破溃入临近的软组织内,引起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甚至继发感染形成脓肿,使得其声像图表现更为复杂多变,容易误诊。
根据表皮样囊肿组织成熟度不同、囊内角质物含量的多少及是否合并破裂感染等,其超声表现不同,可分为均质回声型、不均质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3种。
均质回声型:表现为皮肤或皮下软组织浅层内卵圆形、扁椭圆形、管形或分叶状的类实性低回声结节,境界清晰,包膜完整,内回声光点分布细密均匀,前方与皮肤层关系密切,后方回声可有轻度增强。这种囊内角化物含水量适中,呈层样均匀分布。
不均质回声型:仅囊内回声表现与均质回声型不同,又可区分为3种类型: (1)结节内可见多发的点状、短线样高回声,病理示囊腔内角化物分布不均,散在大量非层状分布的角质碎屑和脱落坏死鳞状上皮细胞;(2)肿物内散在裂隙样、片状不规则无回声区,病理示囊腔内,角化物含水量不均匀,可见液化;(3)肿物内见点状强回声,后伴声影,病理示囊内角化物钙化。
混合回声型:(1)囊肿破裂,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或可见“角样”突起,囊壁不规则增厚、连续性中断,囊周回声紊乱,境界欠清,理示表皮样囊肿局部破裂,角质物破溃入邻近软组织内,囊壁及囊周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增生,1个病灶伴脓肿形成;本例表皮样囊肿为此型,囊肿破裂,肉芽肿形成。(2)窦道征,肿物形态呈“荸荠”样,其前方可见窦道形成至皮肤表面,病理示表皮样囊肿来源于毛囊损伤或皮脂腺破裂,其前方有延伸至皮肤的腺体导管,形成窦道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