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的“汉阳造”(三):从备选到唯一选择

前文链接:

见证历史的“汉阳造”(一):差点就不在汉阳

见证历史的“汉阳造”(二):和毛瑟公司无关的“毛瑟枪”

————————————————————————

湖北枪炮厂的建设并不顺利。由于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而张之洞本人此前有从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所以建厂过程中状况不断。从地基平整到道路建设,从厂房用砖的来源到造枪原料的选择,从造枪设备的安装到零配件的补充……基本上,每一个环节对张之洞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已经跟李鸿章公开叫板的情况下,张之洞咬着牙也得把这个厂建起来,不然打脸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但速度自然是快不起来。

从1890年选定湖北枪炮厂的地址,一直到1894年,经过4年的努力,湖北枪炮厂终于基本建设完工。但当年6月,制枪厂不慎引发大火,房屋设备全部烧毁。重建过程中,又多次发生各种意外,甚至连拉铁料的大转轴都折断了,算得上是诸事不顺。直到1895年5月,制枪厂才重建完成,并开始试生产步枪。

湖北枪炮厂正式开始生产步枪的时候,恰逢甲午战争刚刚结束。据办理建厂事宜的蔡锡勇估计,产量大约为月产步枪600支、子弹日产2.5万发,虽然这个数字在当时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中已经堪称翘楚,但张之洞却仍不满意。他在1895年6月2日给蔡锡勇的电报中提出,“须每月实能出双管小口快枪三千支,每月实出无烟弹三百万颗。”这个目标可谓远大,相当于年产步枪3.6万支、步枪弹3600万发,但事实上直到近40年之后的1932年,汉阳兵工厂才达到这个水准。

除了对产能不满意,张之洞对于产品也不算满意。四五年的建厂过程中,来来回回的折腾也让张之洞从一个纯粹的“军盲”变得总算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他也意识到,自己拍板引进的Gew. 1888委员会步枪算不上什么“最新锐”的装备,于是又开始谋划引进更好的目标。在1895年7月17日给蔡锡勇的电报中,张之洞提到扩建枪厂的事情时,要求蔡“速询明洋匠,小口毛瑟枪以何式为最新?”但他也总算不再是当年的纯外行,同时也要求蔡了解清楚“如新添枪机,与汉阳原机出枪口径、机簧略有参差,原机可就新机改造一律否?”蔡于次日回电,称了解到西班牙的1893年式步枪是最新样式,但与现有设备所造枪支从口径到机簧都不一样,设备需要大改,而且还得等新的设备到了以后才能参照修改。

西班牙1893年式步枪

事实上,蔡锡勇所说的“西班牙1893年式步枪”倒真的是毛瑟的产品。毛瑟公司在德军选用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委员会步枪之后大受刺激,开始发奋图强,在为人诟病的枪机、弹仓等方面作出不少改进。1893年式步枪就是这些改进以后的成果,可以说与后来的经典名枪M1898式步枪已经很接近了。但这种枪毕竟还是过渡型号,而且使用的又是7毫米这个不为德军接受的口径,因此,主要装备了西班牙军队和拉美一些国家。而这与张之洞一心追求德军现役装备的愿望显然无法协调,所以,此后张再也没提过更换型号的事情。

1896年,开始正式生产的湖北枪炮厂一共造出了1300支仿制的委员会步枪,基本上达到了江南制造总局的水平,这也让张之洞更加有了和李鸿章叫板的底气。此后数年里,只要是提到军工厂,张就一定会把江南制造总局拿出来和自己的湖北枪炮厂对比一番,得意之情,可见一斑。而湖北枪炮厂(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也确实给力,从1895年到1901年,该厂共生产22500支步枪,其产能冠绝全国。

“汉阳造”的子弹是圆头弹,这是最大的缺点

不过,虽然张之洞不打算换枪型,其他人却还有这个想法。这主要也怪委员会步枪本身问题多多。比如,由于闭锁装置的问题,该枪容易炸膛;底部敞开式的弹仓容易进入异物;漏夹在装弹时必须一起装入弹仓,子弹打完后才能退出,这就导致无法随时补弹。最重要的,委员会步枪使用的子弹是圆头弹,而此后各国的主力步枪基本都是使用尖头弹。两者相比,圆头弹的初速、射程、杀伤力都弱于尖头弹。德国自用的委员会步枪后期基本都经过改造,可以发射1898型步枪的尖头弹,而中国做此类改造要到很晚以后了。

一度准备用来替换“汉阳造”的6.8毫米步枪

1907年,清政府向德国又订购一批步枪,毛瑟公司以出口智利的1904年式6.8毫米步枪为基础,为中国定制了一批“特供版”。经过试用,清政府认为,6.8毫米口径步枪的后坐力更小,更适用于中国士兵,于是打算引进回来,替换掉委员会步枪。但这时已经是清末了,清政府既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承担改造设备的费用,人心的混乱也让各种工作陷入了停滞。于是,湖北兵工厂就继续按部就班地生产委员会步枪,这才造就了半个多世纪里名声显赫的“汉阳造”步枪。(待续)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