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昊昊的行为让我有了另外的思考。
我很喜欢昊昊对我笑。
我也很喜欢昊昊抓着我的手。
我还喜欢昊昊抓着我的手往他的脸上蹭。
我喜欢昊昊跟着我一起做动作。
我也喜欢昊昊大声说出的“哎”和“你好”。
我还喜欢昊昊每天的进步。
但我也很伤心,他总是不听指令,故意做出一些行为,让我觉得我和他没有建立感情。
他们说,自闭症儿童就是没有感情。
不!
我想起了彧宝宝。有一次彧宝宝发脾气,我没有控制住,我们俩从座位上“战斗”到地上,再从地上“战斗”到教室外面,最终以我的失败告终——我没有力气再和他对抗了。从中午到下午放学前,我就没有理他。让他收拾垫子,他很快地收拾完了,我还是没有理他。放学的时候,张老师我们又说起了他发脾气的事情,我故意表现得很生气,还是不理他。他穿好衣服,背好书包,从座位上站起来,做着他惯有的行为——双手捂住耳朵,走到我的面前。我故意避开他,不和他对视,他就把手塞到我的手里。他特别喜欢我捏他的手,有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就会使劲儿地捏他的手,他就会很高兴。后来我想,他有这种需求,但每次都等他发脾气之后再捏他的手,岂不是强化了他发脾气的行为。于是我会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活动后给他捏手。每次捏手的时候,他的嘴就会咧开很大——笑的很灿烂。上课的时候我会在夸完他做的真好之后给他捏手,有一次我无意中表扬了他,就看到他的手伸出来了,用一种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我立刻捏捏他的手。捏手,似乎是我们两个之间无声的连接。那天在我生气的时候,他把手塞到了我的手里,抬起头睁开眼睛看着我,又赶紧把头埋下去不敢看我。看着他的小动作,我捏了一下他的手,他的嘴立刻咧开了。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我哭了,一个自闭症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向我道歉,我不知道他想了多久,才做出这个行为。我不知道我一下午不理他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才让他做出这样的动作。那是我们的情感连接。他不会再怕我大声说话,他也不会再害怕我批评他,我批评他的时候,他会哭,但是不会发脾气了。
他们是有情感的,那种情感的建立和表达很微妙。
还有龚宝贝。有一次,孙老师让他给办公室倒垃圾,我坐在门口,他进去之后碰了我一下,我抬头看着他,他冲我笑,仿佛在说:“我来了。”他上我的课会笑,会自由地冲到黑板前改我的日期或者增加我的圆圈。他知道我允许这样,我也知道他只是想这样,不会做出其他的行为。我不怕他上课哭,我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安静下来。这是我们俩之间的连接。
还有鹏鹏,还有那个为我擦汗的小胖孩儿。他们都是自闭症儿童,他们都有情感的建立和表达。
但在昊昊身上,我看不到这些内容。
他会撞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小心翼翼一点儿。
他会在我很紧张的时候,不听指令,乱动,乱拿东西。
今天,他又随心所欲的动,还把我的小夹子扔到了窗外。
我让他把椅子搬回来,我一直以为他听不懂这个指令,所以当他没有表现出这个行为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这一次,当我发出指令,他没有做的事情,我播放了他喜欢的歌曲。声音刚一起,他立刻搬回了椅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对于这个孩子的理解,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了。
很多时候他不遵从指令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动机。当我们发出指令的时候,他从我们这里无法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动机是弱的,他不愿意去做。很多时候他不愿意去做,就缺少了做的经验,这样他的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
当他把椅子放好之后,我让他坐好。“数到50。”
这一次,我没有看他,而是故意看别处,目光不在他身上。他坚持到20之后,就开始乱动了。我再从开始数,依旧不看他。又到20,他又开始动了。
“数到30。”但他这次连10几个数都坚持不了了。
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先数20,然后再数50,当然我的眼睛始终看着他,他没有问题,可以做到。现在我的眼睛不看他的时候,他就不能保持了。“他需要别人的注意力。”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他的行为。
在之前和妈妈的交流中发现,只要我们交流,不再关注他的时候,他就开始用手抓妈妈,或者用手抓我,或者离开座位,或者啊啊的叫,总之我们不能聊天儿,只能一直看着他。我对这个行为的基础能力分析是——没有等待的能力。于是试图培养他的等待能力。现在看来,只要我用眼睛关注他,给他计时,他也能做到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获得奖励。但一旦我不用眼睛关注他,即使给他数数,他也不能等待。问题的根源不在是否会等待,而在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
我把这个想法和妈妈沟通了。“你们在家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妈妈说是的。“所以,您看,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可以做一些事情。但当我们彼此交流的时候,注意力不在他这里了,他不能忍受,会采取行动获得关注,但对于他目前的能力而言,更多的是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样我们就有这样的意识——他需要我们管束,从而会将注意力再集中在他身上。这样一旦别人的注意力不在他山上的时候,他是受不了的。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咱们就是练了他的等待能力,也无法让他在别人交流的时候保持自己安坐的状态。”
昊昊妈妈问:“那怎么办?”
第一次打破了自己设置的规则——当我提出别人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提出一个建议。但这次,我没说出我的建议。
怎么建议呢?建议他们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即使他们知道了这个建议,他们能够很好地实施吗?而且这个建议的可操作性并不强。从我们可以做的着手,会更容易一些。
又一个难题,这次是真的难。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孩子也有可能,但要改变环境,尤其是环境中的人,太难了。
但我会努力,但我不会强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