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原文里仁第四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试解】孔老师说:“只有通达于仁德境界的人,才能自觉地将己身浸润于仁德之中,让身心得到仁德的沐浴滋润,从而能够象母亲呵护幼小的孩子一样,细心而周全,通达而顺从地让仁德亲近人。只有通达于仁德境界的人,才能不偏不倚准确地把握住仁德之道,让良知不受己欲的蒙蔽,从而能够自觉地让有损于仁德的私欲屏蔽于己身之外,使其远离人。因此,仁德之人能内心安适,自然和泰地践行'仁之为人’的中道,好人之不及,恶人之所过,不损害仁德,不让不仁伤害己身。”二释字好《说文》:好:美也。从女子。徐锴曰:“子者,男子之美称。会意。”《释名》:好,巧也,如巧者之造物,无不皆善,人好之也。《玉篇》:好:《说文》云:美也。爱好也。汉字“好”甲骨文从女从子(“子”的字形比“女”要小,故应为“孩子”),有的甲骨文从母从子,像母亲怀抱子女。母亲对幼小子女的呵护是细心周全,不容子女受到一点点的伤害,通达于孩子天然本性的顺从。从而使母子双方有一种内心愉悦和幸福之感。引申为美满、圆满、吉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恶《说文》:恶:过也。从心亚声。《释名》:恶:恶,扼也,扼困物也。《类篇》:恶:《說文》过也。耻也。憎也。汉字“恶”从心亚声,甲骨文“亚”是“行”字的四端堵上,即将路口的四边都封闭起来,不让外面的进入,同时内部也不能外出,因此“亚”相对外部是封闭的,有闭塞不通达之义。放到心上,便是“恶心”,表示讨厌、厌恶,使人不愉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素说前面两章老师教导弟子们,智慧的人生之路是与仁德大道融为一体的,将生命安居于仁德境界之中,方能彰显人生之大美。强调仁德是智慧的心灵故里,仁德能润其身,能让人心宽体胖而内心安宁。如果没有能够觉醒,没能充满智慧地选择仁德大道的人,这样的人就会缺少仁德之心,自然就没有规矩可循,没有畏惧之心。因此不管是处约还是处乐,他们都不会安分守己。处约之时便会不择手段,处乐之时便骄奢淫逸,最终都会损仁损己。本章承接前章:不仁的人,处困境时心不能安,处乐境时心也不能安,因而心所喜而不能好,心所厌而不能恶。老师说:“只有通达于仁德境界的人,才能自觉地将己身浸润于仁德之中,让身心得到仁德的沐浴滋润,从而能够象母亲呵护幼小的孩子一样,细心而周全,通达而顺从地让仁德亲近人。只有通达于仁德境界的人,才能不偏不倚准确地把握住仁德之道,让良知不受己欲的蒙蔽,从而能够自觉地让有损于仁德的私欲屏蔽于己身之外,使其远离人。因此,仁德之人能内心安适,自然和泰地践行'仁之为人’的中道,好人之不及,恶人之所过,不损害仁德,不让不仁伤害己身。”本章老师再次通过正面言说,告诫弟子们践行仁德大道后的通达而中道,只有仁者所见方是明亮而通达,无私于己,无私于物,客观公正,顺乎自然,合乎天理,利于仁而不害仁。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好人”、“恶人”的理解。“好人”和“恶人”许多人理解成具体的一个人,即是喜欢某一个人,或者讨厌某一个人。这在文本角度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从孔子的“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角度,以及前面几章的言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不是说喜爱某些人讨厌某些人,而是指有仁德之人会自觉践行“仁之为人”的大道,会自觉地让利于“仁德”的东西浸润其身,让不利于“仁德”,有损于“仁德”的东西远离(恶)其身。因为汉字“好”本身就含有通达之义,“恶”有屏蔽、不通达之义。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把本章释读为 “只有真正达于仁德境界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喜爱人,爱其仁也;才能真正的厌恶人,恶其不仁也” ,李炳南在《论语讲要》中释读为:“唯有仁者有智,能克己复礼,不妄为好恶,故唯有仁者能感召好人、能感化恶人。”这些解读都能把握住孔子言说的大意。本章需要辨析的是“恶”字。本章的“能恶人”,不是憎恨一个具体的什么人或者憎恨某一类人。在孔子的“仁德”思想中没有“仇恨”之内涵,仇恨只在春秋之时露头,但并未形成大的气候。另外从纯文字角度来看,“恶”字从亚从心,“亚”字《说文》释为“丑也。象人局背之形”,只是指有缺陷并没有其他不好之义。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亚”是将“行”字的四面堵上,即将路口的四边都封闭起来,不让外面的进入,表示闭塞不通达之义,其中同样没有仇恨的含义。因此将本章解读成:“只有仁者才能够真正爱一个人,真正憎恶一个人”,是不符合孔子原初之意的。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