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正举问与答 | 如何理解“正心”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对“正心”有哪些阐释?

东方文化(不包括伊斯兰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旨归,就是要求人在“心”上下工夫,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具体来看,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八条目;佛家强调“正心正念”等八正道;道家强调“心斋坐忘”,以至阳明心学蔚为大观。

我国学者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写了六本哲学书。在其中一本书的序言里,他把自己为什么要追求“诚意”、“正心”讲得清清楚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做哲学、文化、老师的人应该有的境界。”

从西方的人文科学视角,如何解释“正心”的现实意义?

从西方实证心理学角度看,“正心”是个人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基础。有人也许会说,我不想成功,也不关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只想自己过得好一点。那么,“正心”恰是一个长寿的秘诀。

几年前,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对28位修女进行专门研究。这些修女特别长寿,平均年龄为102 岁,而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8 岁,为什么修女能活那么长的时间?奇怪的是她们并没有特别的长寿基因,也没有生活在特别富裕的家庭,长寿其实与正心、养心的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与她们的生活、习惯、养生关系不大。对这些修女进行大脑扫描,发现她们在生理上和其他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她们的大脑有老年痴呆的症状,但在心理、行为、生活上根本看不出来这个症状。据此,这位教授的结论是:养心远比养身重要。这些研究还在进行,也有很多人重复了他的研究,结论也非常相似。

作为当代人,应当以怎样的视角理解“正心”?

当代中国,因种种历史原因,大多数人没能很好地继承“内观己心”的人文传统,也没能很好地培育出“外察世界”的科学精神。

在精神世界里,“心”的高度和宽度不够,良知不得发用;在物质世界里,思维的逻辑和理性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的“心”又充塞着太多的私己、肤浅和非理性。这样的“心”怎能孕育出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我们又被深深地裹挟进“现代性危机”之中。

因而,正心正举所崇尚之“正心”,就是要站在东西方文明比较的视界内,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面向新人文和新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融合东方之“心”和西方之“心”而成“正心”,融合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而成“正心”。这里的“正心”,不仅指中西方文明在历史层面的融合,更强调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做人、做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使心和思维在不断的经历、体验和创造中,相辅相成,螺旋上升,在更高的层级上实现同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