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失败都不敢接纳,你永远也无法接纳自己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1年4月8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失败学》。
这本书是由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工学博士畑村洋太郎所写。失败学创始人、东京电力福岛核能发电站事故调查及核查委员会原委员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畑村洋太郎长年收集并研究全世界各类失败案例,并发展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失败学理论,让你直面失败、理性分析,直至成功。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接纳失败?”

捷径

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给学生心里种下了三个种子,一个是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另一个是找出答案是有捷径的;还有一个是能够快速找出答案的人,会被表扬。
这并不是偏见,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总结。
比如,家长总是在强调成绩,强调答案,他们基本不太会管孩子思考问题的策略和思维。在他们眼中,只要分数高,就是会学习。这就让孩子们都变成了找答案的高手。他们会使用最简单的算出答案的方法,或者作弊。因为考不好意味着失败,而失败就会被批评。
作者在大学任教时,一度也秉持着这种准则。对于特定的问题,他只会指导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捷径。但结果是,那些学到“正确答案”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表面的知识。
他们善于用公式解答书本上的固有问题,可到了生活中,如果让他们思考解决实际的问题,他们获得的知识毫无用处。

消极

说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主要是想说成绩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人心是极其软弱的。当人们赋予失败强大的负面意向后,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太丢人了,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件事不是我的错”“我已经很努力了,都是别人不配合”这样的想法。
再加上主流媒体对成功的追捧,以及对失败的贬低,以至于人们总是把失败和被人嫌弃,应该隐瞒,不能被看了笑话这些负面想法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 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对失败产生了习得的厌恶感。人们在心里会衡量“做成”和“失败”带给我们的损失。
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从小到大听到的最多的指令就是“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所以这加深了我们对于失败的误解。
在这样的氛围下,隐瞒失败就成了一种常态。而从失败中学习,就成了人类认知中的真空地带。用作者的话说,如果学习是反人性的,那么面对失败和从失败中学习,仿佛成了对人性的背叛。

核心』

不少孩子都会说:“高考是他们才华的顶峰。”每当高考结束,他们已经习得的知识就会被迅速遗忘和抛弃。
她们获得了通过捷径迅速定位问题答案的方法,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的真正本领。因此,让他们在考试前突击三天就通过考试容易,让他们策划一个主题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很难。
向失败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找到失败的原因。
首先是无知。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他们不知道。所以,对于无知造成的失败,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信号。了解自己无知的领域,才能穿过这个领域;
其次是“没注意”。很多人的“没注意”并不源于态度上的不认真,而是源于情绪上的干扰。比如身体欠佳、疲劳、遇到麻烦事儿,都会让我们失去平常心,失掉注意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专注的技巧,而是平复情绪的方法。
最后是自我。很多专业领域的事情都是有规则约束的。但是,很多失败都源于我们太过自我。比如不按规章做事,被伤到手臂的工人;不按交通规则开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因此,在做事时,减少自我,可能只是为了安全。
总结一下,接纳失败就是接纳自己;排斥失败,你只能活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中。如果你见到失败就绕开,那么你就错失了很多增强自己实力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