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布朗族王子与一片树叶的故事
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布朗族老人穿着盛装、身背象脚鼓在普洱市景迈山的千年古茶园中打鼓跳舞,一丝不苟的舞步中透出的人与自然千百年来共守的和谐契约。其后就是一段老人在制作布朗族最传统的烤茶,片中终年不熄的火塘映红了他的脸,从老人坚毅专注的眼神中,仿佛读懂了一个民族对茶的坚持与信仰。这位老人就是茶祖帕哎冷第44代传人、中国茶界泰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和终身成就奖、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最后的布朗族王子苏国文。
苏国文老先生与想象中头上粘满羽毛,脸上画着神秘符号,手执标枪的“酋长”形象相去甚远。他的父亲苏理亚是布朗族的最后一位世袭土司,也是一个开明的爱国民主人士。按照布朗族的习俗,土司之位是世袭,要传给最勇敢和智慧的孩子。苏理亚在病重时,将自己想做未做之事嘱托给了苏国文。当地布朗族老百姓就认定,苏国文是他们尊贵土司的继承者,是尊贵的布朗族王子。“苏国文”这个名字是父亲取的,他还有一个活佛给取的名字,叫“赛帕南勐”,意为彩虹。
上世纪60年代初,年仅17的苏国文到竹塘乡战马坡村做了一名教师。在后面的几十年里,为了扫盲,苏国文的足迹遍布了澜沧的村村寨寨。扫除了9万多青壮年的文盲困扰。这件被人说成是连神仙也难办到的事,却让苏国文做到了。苏国文因此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全国扫盲先进个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等。虽然奔忙于乡间扫盲,但苏国文一直牢记着父亲在1987年临终时交待给他的三件事:建一所好学校;续写未完成的《芒景布朗简史》;重建在“文革”中被毁的“帕哎冷寺”。退休后,苏国文将这三件事一一完成。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恐惧。当时的苏里亚也是困惑的。边疆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民族地方武装、境外势力盘根错节,跟谁走、往哪里走,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家性命,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民族工作队的耐心劝说下,1950年秋,苏里亚决定和其他各民族的头人一起,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面见毛主席。
临行前,苏里亚无法抑制自己忐忑而又激动的心情。精心为毛主席准备了“小雀嘴尖茶”,那是每一片都饱含着深情的茶叶——茶是布朗族最高贵的礼物。在北京,苏里亚代表全体布朗族人民亲手将精制的“小雀嘴尖茶”献给了各族人民爱戴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为此还回赠他一套中山装。苏理亚穿着这套衣服,在北京拍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
时光如梭!2009年9月,中央派访问团入滇,逐一拜访当年参加国庆大典之少数民族首领的后代。当询问到苏国文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个人要求时,老人郑重地表述了两点期盼:一是希望中央帮助布朗人民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事业;二是希望能有机会象父亲当年那样,再次向各族人民的领袖献茶,表达60年来布朗全民族矢志不渝的感恩情怀。对这位早过花甲之年的“布朗王子”所表达的殷殷诚意、切切请求,被访问团迅速地反馈到了中南海。第三天的凌晨四点,苏国文等来了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中央领导同意了他进京献茶的请求。
那次精制而成进京献礼的“茶魂茶”有两款,并拥有一个吉祥喜庆的名字——“龙团”。她寓意着生活于神州大地上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就像生长在景迈山赤红壤土地上的千年古茶树一样,根系相连、枝叶牵手、和睦相处、共生共荣。若细分,一款叫“濮越龙团”,一款称“茶魂散青”,全部用“茶魂茶”制作。“濮越龙团”重4斤9两,含义有两重:一是永志纪念新中国1949年的“开国大典”;二是借“濮越”浓缩的“百濮百越”之义,代表云南全体少数民族同胞向中央人民政府敬献“龙团”国礼,共同庆贺祖国60华诞。“茶魂散青”重1斤1两,表示布郎儿女一生一世、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永走社会主义幸福路。“两款”加起来的重量合计为60两,突出恭贺国庆60华诞的献茶主题。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以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并人工训化、首开制茶历史而享誉世界。布朗人视茶为自己的生命,茶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衣食父母。布朗族在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同时,依旧沿袭着本民族心口相传的原始自然宗教,认为天地万物皆以神灵存在,他们尤其崇拜和信赖“茶魂”。“茶魂茶”在布朗同胞的眼中,如日月山川一样神圣,献“茶魂茶”是民族的最高礼遇。约在1230年,布朗族归孟连宣抚司管辖后,每年都把茶作为贡品贡给傣王召伙罕,然后再上贡朝廷。在之前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就把茶作为最珍贵最高尚的礼物赠送给岳父景洪傣王。
苏国文代表布朗族同胞献给胡锦涛主席的这两款“茶魂茶”,是来自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唯一的一份“国礼”(中央从俭朴计严格约束)。这份“国礼”,从无形到有形,从创意设计到命名寓意,从优化制作工艺到采用环保材料包装,从质量的严实精细到外观彰显民族和谐的内涵,无一不浸透着苏国文的心血,无一不是他亲历亲为。苏国文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热情周到地款待,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杨晶受胡主席委托,从“王子”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国礼”。
天下产茶的地方当然很多,大多叫茶园。就算称为茶山,也不过是山上的茶园,种着齐胸高的茶树罢了。而到了景迈山,你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茶山。这一山山的绿,望不到边际,在山洼里流淌开来。地处核心的景迈和芒景的海拔约1400米左右,又在北回归线一侧,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海拔和最佳区域。
苏国文在布朗族民中却拥有这至高无上的权力。祭祀祖先“帕哎冷”的茶叶必须由王子苏国文亲自制作,俗称“茶魂茶”。寨子里每家茶农的茶林里,都有一棵茶魂树,也就是林子里最大的最俊美的一棵茶树。布朗族先民在开辟一块茶园前都要选一个吉祥的日子行开关仪式,首先种植第一棵茶树,然后再种植其它茶树,这一棵茶树就是茶魂树,布朗族先民称“嫡娲衲腊“,有了茶魂树这片茶园也就有了主人、有了灵魂,神圣不可侵犯,这也就形成了布朗族先民万物有灵理念的起源。每年春天,家家户户把各自茶林里的茶魂树鲜叶采摘下来后,汇集到王子苏国文家,制成“茶魂茶”,供奉在祖先“帕哎冷”的雕像前,祈求年年茶叶丰收。帕哎冷是布朗人的茶祖,一千八百多年前是他在面对族人大规模遭受瘟疫的危难时刻,发现了茶可以治病,从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
现年75岁的苏国文精神矍铄,依然坚持自己炒茶揉茶。每年傣历泼水节前后,恰逢春茶上市之时,也是他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他要赶在这个时间内,采收这片古树茶园里每一块地上最好的古树茶芽。苏老制茶选叶,极其严苛,他的茶,每年只限量制作。除了一定只要每片茶地里最好的“茶魂”芽叶之外,还一定只要两叶一芽和三叶一芽,必须是新春第一发。之后的制作,必须先是足时的萎凋,然后才炒揉晒,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遵循。所以他的茶现在是一个品牌“巴朗王子茶”,品质极好。“巴朗”是布朗族的古称,并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故事,南发来是傣族王召孟勐的第七个女儿,她善良、聪慧、美丽,她为了和巴朗人和好而嫁给巴朗王子帕哎冷。
云南农大茶研所的专家周红杰教授和一批茶叶专家来景迈山考察,在芒景缅寺木塔石碑上意外地发现傣文记载的景迈古茶园的种植史,这是目前判断这片古茶园历史最可信和最权威的史料。碑上清楚地记录了当地的茶树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掐指算起来这片古茶林已经有1300多岁了。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布朗族先民发现人必须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与大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存、才能走向光明、走向幸福。因此,景迈山古茶园与其他地方的茶园格外不同,它完全是人工栽培型,以林下种植为种植法,茶树与万木丛林与数十种野花共存。平日里,村民们对古茶园也坚守着最古朴传统的管理方式,不洒药、不施肥、不耕锄,任茶树自然生长,从阳光雨露、泥土山泉和伴生的其它花草林木中汲取精华,成就了景迈古树普洱独特的甜蜜味道。如果你喝了万亩古茶园采摘的第一批春茶后再喝白开水就会感到一股回甜。
苏国文介绍说,在10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程中,布朗人掌握了许多茶叶品种的制作,像“腊告”(干绿茶)、“腊拉”(大粗叶茶)、“腊贺”(糯米香茶)、“腊各信”(小雀嘴尖茶)、“腊广”(圆形的紧压茶)等。沿着茶马古道,布朗山的茶叶运送到全国各地以及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如今,在景迈和芒景仍然保留着2万多亩古茶园,很多古茶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被专家们称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
眼前的王子,他的生活没有童话故事中的奢华与安逸,只有普通百姓般的勤劳与朴实。夜里,我们就住在王子苏国文家里。这是一块开阔而神圣的高地,在村子的东边,比村寨高出半座山头,被布朗族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供奉着布朗族的祖先“帕哎冷”。早上,天还没亮,苏国文就起来喂猪,傍晚天黑前,他又吆喝着把放养的鸡赶回鸡窝。每天夜里,他还要写3页傣文,教给学校里的孩子们;他还不辞辛劳地写成了《芒景布朗族传说简史》。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