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期的主要国土范围在哪个区域
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延续约400年,传13世、16王。
综合《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记载,黄河中游一个强大的部落联合体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用暴力夺取了领袖职位,建立了夏王朝,开始了夏后氏的统治。虽然夏后启是夏王朝的创建者和第一位君主(在古籍中称“后”),却因为其父禹曾为孕育了新朝的部落联合体首领,所以《史记·夏本纪》从禹讲起,其他传统史学著作亦多如此,称传13世、17王,实为13世、16王。
《尚书·皋陶谟》载关于政务的对话中,记述禹提到要“慎乃在位”,安于职分,思危图安,不要妄动扰民,行为要合于道德规范。但启建立夏王朝以后,背弃这种道德规范,淫逸康乐,饮酒无度,游畋无度,内部还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武观之乱”。太康即位以后,游乐放纵,变本加厉,引起民众的不满。相传有穷氏后羿乘他行猎于洛水之南,十年未归之机,篡夺了政权,这就是“ 太康失国 ”。
后羿掌权后,同样不修民事,终日游猎,弃贤臣而任用被寒国君主伯明驱逐的谗子弟寒浞。寒浞与后羿之妻谋划,杀死了后羿,承袭有穷之号,开始了寒浞代夏的时期,同时加紧了对夏后氏势力的追剿。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后相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投靠同姓诸侯斟灌氏、斟燁氏。寒浞杀斟灌、伐斟燁、灭夏后相,相妻后缗逃归母家有仍氏居地(今山东金乡境),生下遗腹子少康。康成年后在有虞(今河南虞城)之君的帮助下,谋划复国,终于伐灭寒浞势力,重建夏后氏的统治,这就是“ 少康中兴 ”。至此,夏后氏的统治才得以确立。
少康死后,子杼立。他曾参与少康复国的战争,重视发展武装力量,执政后曾“征于东海”,东夷诸族都臣服于夏,国力日益强大。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孔甲时开始衰落,《国语·周语》有“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后的第四世夏后是夏桀,据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夏本纪》等记载,他以“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而骄奢自恣,赋敛无度,消耗大量社会财富,百姓饥寒交迫。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一味采取高压手段,又伐有施氏、岷山氏,不断进行掠夺战争,一些原来臣服的方国纷纷叛离,这一切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此同时,原来臣服于夏的商人方国日益强大,以政治和军事手段不断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最终起兵伐夏。夏桀败走,陈兵鸣条之野以拒商汤大军。鸣条决战,夏桀败走南巢,死于山中,夏王朝灭亡。
关于夏王朝的疆域,《战国策·魏策》有“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的记载,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字略不同。其地大致西以华山为界,北达山西壶关,东至河济二水交汇处,今武陟、荥阳、原武一带,南接湖北。
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水和洛水流域、济水流域、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嵩山古名崇山。先秦、汉代及以后的人们,在考证和追述夏人的活动区域时,多将其与崇山及周围地区相联系。如称夏禹为“崇禹”,称禹的父亲鲧为“崇伯鲧”。还有“禹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附近),“启都阳翟”(今禹州境内),太康、羿、桀所居之斟燁(今巩义境内),“帝杼居原”(今济源境内)等,今已在偃师二里头发现大规模的宫殿基址,证实伊洛地区无疑是夏王朝的统治中心。
晋西南与夏后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竹书纪年》说武观之乱时启命彭伯寿征西河,又说胤甲居西河,据考证,其地在今晋南。鸣条之战的战场也在晋西南,今已在晋西南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一带发现夏文化遗址数十处,其中,鸣条冈西南的夏县东下冯遗址有大规模的防御设施。这一地区的夏商文化遗存证实,它不仅纳入夏王朝的版图,夏代晚期还有将政治中心北移的趋势。
《史记·货殖列传》有“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载。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公元前1800年前后,夏王朝的势力已经沿着禹伐三苗的路线到达南阳盆地,在沙颍河平原上的郾城郝家台、丹江边上的淅川下王岗都发现了这时夏文化的遗存。
赞 (0)